我一直相信人是有气场的,万物亦有气场,场与场相合,即便是不认识、不熟悉,也能瞬间成为知己。“场”与“场”不合,即便人家没有得罪你,你也觉得疏远、不亲。
第二届郑州鸽展“开锣”在即,不由得又想起了去年的首届鸽展。
郑州鸽展的气场太弱是它不足以令人满意的原因所在。
即便是由专业的展览公司帮助布展,也没能让这届鸽展体现出它应有的风采,而这也不是首届办展“经验不足”能够解释的。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或许,主办方更多是从其自身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忽略了作为观展者的感受。
首先,将“中原国际博览中心”作为鸽展场地是主办方的一大失误。
虽然挂着“国际”两字,名头挺大,但该中心早已为上点儿档次的会展弃之不用。其“大而空”的风格配以陈旧落后的风貌,在今天看来更像是封闭式的集贸市场。
它更为适合用做像工程机械类这样“冰冷”的大型器械展出,而不适合作为鸽子这样充满温情的小动物入驻,此谓“气场不合”。
作为载体,中原国际博览中心虽然冠以“中原”二字,但它集贸市场式的气场,实在承载不了“中原”二字所包容的文化内涵。
硬件的选择至关重要,它是形成气场的根本所在。硬件不行,无论请到多么好的“软件”——会展设计公司,也无济于事。
其次,作为一种大的气场,郑州这个城市不具备聚集中外鸽界更多重量级人物的吸引力。
虽为省会城市,郑州也只能和石家庄、太原同列为二线城市。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它既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黄二帝的故乡,同时也走出了老子、庄子和孟子这样的大家,也曾育出了杜甫和李商隐这样的大诗人,并有“天下功夫出少林”的武术圣地少林寺,主流媒体还以“厚重河南”为题推出本省的文化名片。
然而,作为文化载体,从郑州这个城市已经很难看到这种传承。一堆孤零零的商城遗址,已然难以完整反映这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它早已沦为一个毫无个性和气质的充满商业味儿的大众化城市。
几家远离家门的大型书店,哪里有街旁飘着书香的门店和报摊更能体现这个城市的文化氛围呢?
在网络化时代,浅浏览的快餐式阅读能够替代纸质书的深阅读及思考吗?
“狂飙突进”的城市化运动,已让这个文化底蕴本就不足的城市,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商业化城市。
如果超越狭隘的视野,从泛文化角度看,作为中原的一部分,郑州自身也应算是中原文化的一部分,但这只能是其中的人,而不是这个城市。
我唯一知道的事,就是我一无所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这句话在今天听来,依旧振聋发聩。
但在坐飞机和坐火车同样便捷,其性价比相差无几的今天,不知道郑州这个固有的优势还算不算是它的优势?
在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进入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比拼的背景下,前有享誉已久的廊坊鸽展,后有蜂拥而上的一二三线城市众多鸽展,气场不够强大的郑州鸽展,不知道靠什么以吸引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