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场大赛两重天
4月28日,特比500公里决赛,30日“黄山杯”500公里省联翔,两次大赛仅间隔2天,结果却截然不同,犹如冰火两重天。特比500公里决赛,放5羽,当天归1羽,获180名,次日归3羽,没有入围;“黄山杯”500公里省联翔,放7羽,当天归5羽,全部入围,分别获本会8、19、74、314、368名,(三关鸽王和省排名待定)。这样的差异,令我愕然。
同样的鸽舍,同样的饲料,同样的饮水,同样的整理,同样的保健,同样的家飞,同样的训放,两批鸽子同处一个赛鸽棚,出现这样的差别,难道不奇怪吗?
思前想后,我们平时能做的,是一些很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尽量把鸽子养健康,不生病,训放阶段不感染,搞好家飞和训放。
实际上,差别还是来自鸽子本身,由“鸽子”转化为“赛鸽”,有自身的遗传因素,又有后天培育的因素。而后天因素,是一个能力积累的过程,能力的增长与鸽龄的增长成正比。比如训放的多少,竞翔的次数,归返途中应对各种天气的变化等。毫无疑问,这些都能提高鸽子的竞翔能力,而且是人为可控的,换句话就是自己可以操作的。俗话说:熟能生巧,一个具有先天优势的鸽子,没有后天的培养,能一蹴而就成为优良的赛鸽吗?和人类一样,“天才”也离不开现实,脱离了现实,“天才”与“傻瓜”何异?
从两次竞赛的情况看,特比500公里决赛,全部是6-10个月的鸽子,有的更小,没有经过大的风浪的洗礼,都是第一次参加大级别的竞翔,没有经验,没有历练,如同幼童蹒跚学步,怎能从容应对?当然特比环的鸽子,由于特定的情况,是不可能事先参加比赛的。如果我们从比赛的角度出发,赛前模拟赛事训练,是不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再看“黄山杯”500公里大赛,参赛的多为历年的“老”鸽,最起码也是前一年秋季的参赛鸽,不排除少数幼鸽。它们历经了大赛的磨砺,加之鸽龄的增长,从心理、生理各方面日趋成熟,应对各种变化就从容得多。我昨天放7羽,当天归5羽,全部获奖,我期盼的72号雌今天又归巢,都是去年参赛鸽,唯独一羽未归巢的,是去年11月出的晚生鸽。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以上都是自己一家之谈,一棚之言,只不过有感而发。如对各位有启示,不妨试之,如果认为不妥,可以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