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养鸽“三少”
“现在赛鸽真难养”,养鸽人深有感触,特别是养过老国血,打过超远程,岁数大些的鸽友体会更深。
那时的鸽子粗放型饲养,整天敞棚,几乎不生病。工作忙的时候经常出差,有时10天半个月,鸽子不喂也没事,它自己会打食,回来后往往鸽子不仅不少,反而会多出来,外来的鸽子和家里的鸽子配对产卵了,有趣的很。
那时500公里才是正式比赛,500公里以下不设竞翔站,只有500-1000-1500-2000公里及2000公里以上几个级别的赛事,当然放的最多的还是500公里的比赛。当时的500公里比赛,很少丢鸽子,归巢率很高,一般早上6、7点钟放,下午2、3点钟鸽子就会大批归巢。记得当时的鸽子很顽强,有的腿被打断了,归巢时仅连着一层皮,有的被扣了,拖着尼龙绳和木桩奋力飞回,令人动容。
那时的鸽子连续竞翔3、5年,甚至更长时间,很是平常,运动寿命较长。鸽子的抗逆性很强,饲料质量大部分都不好,容器中的水长时间不换,里面长了厚厚的青苔,鸽子都能适应。鸽棚更是简陋,竹耙子一围,石棉瓦一盖,简单弄个门就成了,不避风,不挡雨,冬冷夏热。卫生更是不讲究,很长时间清理一次,哈哈,懒人养鸽。
那时都是普赛,优胜鸽录取名次很低,没有分速,跑步报到,就看谁的腿长了,奖金少的可怜,我印象中只有前3名才有小小的奖金,大部分养鸽人看重的还是荣誉,注重的更是情趣。
我把它归纳为“三少”:经济上开支少,精力上付出少,好成绩奖金少。
茶余饭后,往事琐谈,见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