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难度,与长度
在中国远程赛鼎盛时期,如果一羽鸽子拿了冠军,便会再自然不过地引起许多鸽友对鸽主的提问,诸如此类:
——是什么距离的冠军(首先弄清比赛的长度,是500公里、700公里还是1000公里,或者1500公里、2000公里,抑或2000公里以上)?如果是一羽500公里的冠军,则看鸽的热情顿减;如果是一羽长程赛冠军,则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去看一看。
——是什么天气的冠军(接下来就要弄清比赛的难度,是晴天、阴天、雾天、风天还是雨天)?如果是一羽好天气的冠军,则有些不以为然,如果是坏天气的冠军则立刻心生敬畏。
——飞了多长时间(最后才问速度)?
对一羽冠军鸽,依次以长度、难度、速度为选项进行打分,从而确定这羽冠军鸽的含金量。这样的养鸽素养不低,而这就是那时候中国鸽友的普遍水平。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人成功忽悠大陆人,以短平快取代了中国远程赛以来,鸽友对一羽冠军鸽的提问便要少了许多。
首先没有了长度的提问,因为那都是三四百公里的比赛,有的甚至更短,即便号称500公里的决赛实际上也仅有四百七八。
其次没有了难度的提问。因为不管是地方赛还是公棚赛,都选好天司放,天一变不是拉回就是更改时间。
那么,只剩下一个问题,就是速度。比如一羽鸽子拿了冠军,引起的问题只有一个:分速多少?
速度成了摆在首位的东西,一切想着速度,一切为了速度,一羽鸽子为速度而生,为速度而灭。
然而历史似乎给人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在中国远程赛鼎盛时期,当速度排在长度、难度之后时,鸽子速度反而不低。500公里6小时,700公里8小时,1000公里当日归比比皆是……
而在短平快铺开近30年的时间里,当速度无可争议地牢牢排在首位的时候,速度反而不见了。不但速度不见了,甚至连归巢都成了问题。“黑色星期六”、“黑色星期一”百万鸽子当日无一归巢……全国不断涌现丢鸽狂潮。
为什么?
不是天气不好,也不是途中没照料好,而是失去了长度和难度,速度便没有了任何意义。
短距,好天的速度,只能验证鸽子的体力,其他素质譬如智力、意志力、持续力、定向力、克恶气候力等都无法验证,而这恰恰是作为种鸽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
拿一羽根本不够种鸽标准的鸽子做种,出的鸽子质量如何就不言而喻了。而近30年来,全国鸽友纷纷用来做种的恰恰是这种鸽子,所出鸽子质量普遍下降,这才是全国大面积丢鸽的根本原因。
因此,只有比赛达到一定的长度和难度,速度才有意义,而这必须是长程赛。
长程赛是检验鸽子综合素质的试金石,是为短中程赛提供种鸽的孵化场,是确保一个地区乃至国家整体鸽质不降低的不二砝码。
这便是百年巴赛的奥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