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训放距离与归巢
每年训放季节是每个鸽友和公棚既期盼又忐忑不安的阶段,训放距离如何计划实施,每个鸽友和公棚教练都有自己的经验和认知。但空距是否科学合理,却不尽然。
但每年近距离训放如10-30公里,原本非常轻松的空训距离,常出现灾难性结果,造成大面积迟归或飞失,让人不得其解。
带着这个疑问,近几年我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统计,发现造成10-30公里大量飞失和迟归的原因,除了鸽子自身健康原因外,和这个距程信鸽导航处于盲区有关。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的灯下黑,应属同一原理。
信鸽由于长时间在一个固定地方生活,生活地的磁场强弱编码,已经深深根植于信鸽的大脑神经之中。信鸽异地飞返靠的就是异地和生活栖息地磁场的差异化而飞返。
由于10-30公里的距离和信鸽常年栖息地的磁场变化不大,信鸽不能灵敏地捕捉到栖息地的准确磁场信息,这时的信鸽大多靠的是视觉而飞返,并非地磁导航。为此我进行了多次试验,如天气晴朗,能见度高,即使初次20公里的训放,信鸽几乎在空中不绕圈飞行,而是直接往家的方向飞,靠的就是栖息地建筑和地标标识。
如果天气不好,能见度低,信鸽飞返的时间通常会增加2-3倍。如果个别信鸽身体亚健康,长时间的飞行就会造成体力不支而迷失。
西安曾经有一个公棚训放中因阴天有雾拉回,下午在距公棚10公里处将鸽子放开,造成近40%信鸽当天迷失。
近几年我陆续研究了四川、贵州公棚赛事,发现近距离10-30公里,特别难飞,而且丢失也很大,反倒是距程增加到80-100公里后,归巢率明显提高。
从客观上讲,经过多次近距离训放,鸽子已经对公棚所在地的沿路标识较为熟悉,同时鸽子的异地导航功能启动应答,加强了信鸽归巢的能力和本能,也是重要原因。
四川、贵州近距离难飞还有一个客观原因,那就是雾气和湿度较大。我曾经在四川当过几年的兵,我们二炮部队大多驻扎在山上,每天清晨山上晴空万里,但山下却云雾缭绕,能见度非常低,造成鸽子难飞,再加上近距离信鸽导航功能属于盲区,加大了信鸽归巢的难度。针对四川、贵州气象条件的客观存在,鸽友和公棚应该展开在信鸽进行近距离几次放飞后,进行跳站式训放,将距离增加到80公里以上,破解信鸽近距离归巢丢失率大的魔障。
通常我的训放是,首次训放选择能见度较好的天气进行,空距10-20公里,鸽子开笼升空后能迅速看到鸽棚所在地,有利于信鸽快速归巢。经过2-3次的训放后,直接进行50公里以上的训放。10-20公里的训放主要是让鸽子减少应激,50公里以上启动信鸽导航能力的锻炼。
细心观察发现,当训放距程增加到100公里以上时,等待开笼的鸽子全部头朝鸽棚所在地方向,这是由于放飞地与鸽棚所在地巨大的磁场反差所致。
我曾经进行过一站100公里、两站200公里、三站300公里、四站500公里的比赛试验,20羽信鸽起站训放,四站下来飞失率不到20%,有三羽信鸽在500公里比赛中进入前100名。
我曾经有一羽信鸽,在秋天一次雨天15公里的训放中,竟然飞了二十多天才回来。由于迟归,错过了比赛时间,对这只鸽子产生了偏见,在进行了一次100公里上大笼训放后,直接参加市鸽会700公里比赛,准备自然淘汰。当天天气不好,这羽信鸽竟然领先其他赛鸽15分钟,率先归巢,当天西安市只有13羽信鸽飞返。
这羽700公里归巢信鸽对我的触动很大,使我重新产生了对信鸽的认识。鸽子是飞禽,飞翔是它的本能,过多的训放并不能保证信鸽能及时归巢,鸽子大脑是决定因素,也是我们选择和衡量一羽鸽子优秀与否的标准。
此羽信鸽彻底改变了我对鸽子的认识,在以后的训放中,在进行前两次训放后,我都会采取跳站训放,从中发现和选拔优秀种鸽。尤其是当鸽子训放到300公里,持续飞行四个半小时以上,这是选择信鸽的最佳时机,这时的信鸽会产生两级分化,好的鸽子越飞越好,差的鸽子骨架将发生变化,如龙骨和耻骨脱节,肌肉干瘪,迟归或归巢后发病,对后者我都毫不犹豫予以淘汰。
跳站训放有如下好处:除了能及早发现优秀种赛鸽外,也可迅速将病弱、飞行能力差的劣质信鸽及时淘汰,减轻饲养压力,使我们集中精力照顾优秀选手鸽,并最终赢得比赛。
以上是本人西安赛线的尝试,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司放路线、气候条件不同,鸽友不要盲从。
在此稿结束的时候,这时在山西一个公棚100公里收费站因天气原因拉回,在距公棚5公里处放飞,结果当天近400羽信鸽未归,在此再一次提醒公棚和鸽友,如遇天气原因将鸽子拉回,应将鸽子拉回公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最后,让我们携起手来,充分利用我们现有的科技手段和感知能力,推动我国信鸽产业的发展,让中国信鸽早日飞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