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种保种与现代传统之间的思考
离春节越来越近,可年味依然不是那么浓,在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物质丰厚、快速便捷的同时也怀念着过去精神富足、简单朴素的生活。这也许是年龄越来越大了的原故吧,正如喜欢怀旧就说明开始老了。过了春节我也将四十有二了,不算老但更喜欢思考了,今天谈谈关于国外引种和保留国血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想说说我对畜种改良与赛鸽引种之间联想,没有理论讲解,也没有系统学过遗传学方面知识,只是谈谈个人想法与大家进行交流。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实行科技兴牧政策推广家畜改良技术。我们在内蒙古最西头属荒漠化草原,常年干旱少雨,牧民大部分生活在腾格里沙漠边缘地带以放牧为生。牧民主要养殖宁夏滩羊、骆驼和小黄牛,这些畜种耐粗饲、耐干旱特性非常适合这里的草原生态。
为了改良滩羊生长慢、体格小、单胎繁殖等缺点,科技部门从山东等地引进小尾寒羊发放给牧民进行改良。我家也得到了一只种公羊,当年与本地母羊交配繁殖了十来只杂交羊。因为不适应本地草场种公羊秋后死亡,其后代虽然有其父辈生长快、多胎等优点,但因为食量大、喜精饲,出肉量和肉质比本地羊差而逐步被淘汰。
再后来我们这里一些头脑灵活、思想前卫的牧民,还先后引进过杜泊等国外肉羊品种和西门塔尔等肉牛品种。但都因为不适应地区草原生态和气候条件都被淘汰,现在牧民养殖的畜种还是以滩羊、骆驼和本地小黄牛为主。这些洋种也只能是在专业养殖场被专业化饲养,因长期大量食用精饲料、添加剂和药品,其肉质远不如本地牛羊肉,而被销往那些对肉质要求不高的城市大型超市。
由此我联想到,2018年各大公棚频繁出现大批丢鸽与洋鸽品种不适应我国地理、气候、饲养条件是否有关。只是听一些前辈经常在网络上怀念我们的国血李鸟、吴淞等品系是多么多么耐飞。这些不知与我讲的洋畜种、外地品种最终不适应我们本地草场、气候条件被淘汰,牧民最终选择了本地品种,是否类似?如果类似,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保留和扩大我们国血,不至于被混血甚至灭失。
希望我不是杞人忧天,更不是无病呻吟,还望能够引起专业人士、资深养鸽家的共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