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种”“养”“训”
这里所说的“鉴鸽”,指的是对赛鸽作出“育种”或“赛飞”的“判断”;这里所说的“养鸽”不单纯所指“喂食”,更多的是指科学或符合实际的“饲养”之意。
说到“信鸽”,我们印象最深的是鸽子“能送信”,即,鸽子有极强的辨别方向的能力。为了“发展”或“提升”信鸽“方向感”等的能力,人们开始拉长距离并培育快速飞行的信鸽。基于此,人们越来越关注信鸽的基因“素质”及该基因的强势“遗传”。于是,在选鸽时人们更重视“成功一族”的信鸽,即,所谓的“血统”。
然而,好“血统”的赛鸽能“鉴定”出来吗?靠观外表、摸骨肉、拉翅膀、看眼睛、掂分量就能判断出来、就能对赛鸽“内在”(脑神经细胞)的 “能力”作出“判定”吗?试想,至今似乎还没有一位“大师”能百分百判断赛鸽的公母!公棚拍卖从没有对拍卖的全部赛鸽给出“公”或“母”的绝对结论。试想,连判断“公母”都常“犹豫不决、不敢定论”,谁还有对赛鸽“内质”判断或“鉴定”的本事?因此,绝对不必迷信世上有什么“鉴鸽大师”,别人的话仅供参考,真正的“大师”就是自己——每个养鸽人都可也只能成为自家鸽棚里的“鉴鸽大师”,没人能对他人棚中赛鸽说出好坏。因为,知己鸽非他也。
话说“天落无好鸽”,但现实绝非如此,这已是不争的事实。鸽市上有许许多多是“网鸽”,这些被网的赛鸽中有不少是“公棚鸽”、“名家鸽”,甚至有“鉴鸽大师”自己的赛鸽,为何从不见有“大师”去“鉴定”、挑选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无法鉴定”所以不“信”有好鸽。
想想“鉴鸽大师”自家棚里的赛鸽,一半以上或都是“外血”吧?他们用上万、十数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引进”外血鸽或“拍卖鸽”,并以此类鸽的外表特征“定性”为“好鸽”、以此标准来“判断”赛鸽质量而成了“鉴鸽高手”。这种用“金钱”堆积起来的“大师”毫无疑问“名不副实”(“大师”鉴定为“可以一用”的“好鸽”,最终被证明是洋垃圾鸽大家还见的少吗?)
每次比赛得冠军的,是“如雷贯耳”的名家“凤毛麟角”吧?基本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鸽友!每个“冠军”主人如都是“鉴鸽大师”,每年就要出现上百位“大师”了。而“名人”得冠军是“必然”,“草根”得冠军是“偶然”岂非是在“自欺欺人”?
即使每年送公棚打“指定”并每年获“大奖”的“大师”,没说错的话,每年送的都是自己经实践证明适合参赛并取得理想成绩的这路或几路“血统”鸽吧?有哪位“大师”能每年去看别人家的赛鸽、选出几羽并承诺送公棚比赛一定能获奖?
贺伯特是“赛鸽名家”,有多少人认同他是“鉴鸽大师”?
本人否认有“鉴鸽大师”并非否认有“获奖大师”的存在,但“获奖大师”不应等同于“鉴鸽大师”。
一位养鸽十数年的鸽友,都会积累些许养鸽或判断赛鸽的“经验”,此“经验”可有“一般”和“丰富”之分,而用“鉴鸽大师”就实在“言过其词”了。话说“人不可貌相”,赛鸽也如此,怎么可能从外貌能判断、“鉴定”内质呢?
仅需了解这一点,理性、清醒的鸽友就不会迷信所谓的“大师”——凭空鉴鸽谁也说不准,信他不如信己,别人饲养可借鉴的“方法”值得学习,但别人的“鉴定”应慎重参考。
本人一羽眼睛、骨骼、龙骨、头型、体型、羽毛等等都“极不咋滴”的赛鸽(纯属放放玩玩),上半年先参加“南路赛”,一直放到厦门800公里,虽未获奖但都正常回归(报到期限内);该鸽然后下半年参加“北路赛”,一直放到天水1500公里,也未获奖但都正常回归。想想同一年能南北飞总二千多公里并回归,应该说也不容易吧。而此鸽如被“鉴定”,无疑会判定是“菜鸽”。
那么,怎样的赛鸽可考虑做种呢?绝大部分鸽友不可能也没必要、更不现实都花天文数去引进所谓的“名血鸽”。其实,现在信鸽的发展已导致鸽友送出比赛的信鸽都有一定的“质量”,每位鸽友家中有赛飞三百、五百甚至八百公里并能回归的信鸽且极为普遍,这就为培育千公里及中距离快速鸽奠定了基础。
我们想象一下,信鸽赛飞首先靠什么?——靠大脑辨方向(大脑是否聪明能靠肉眼“鉴定”吗?“脑电图”都无法判断!)因此,我们只能通过其些许“行为特征”来猜测其聪明度,如观察眼睛的清晰(明亮)、“眼观六路”的敏捷及反应情况,另外,由于赛鸽在高速、风中飞行,因此眼睛“干、老、油”显得更好;赛鸽飞行靠翅膀,因此膀条韧性好,破风结构形状更符合科学原理的最佳;赛鸽前飞阻力越小越好,因此赛鸽的“平衡度”很重要(即,一羽赛鸽最好不要“头重尾轻”或“前轻后重”,及尾羽成“一字型”);赛鸽飞行时形体调整需靠肌肉运动来完成,因此赛鸽肌肉微红(血流畅)弹性好为上佳;依据赛鸽飞行要求,其(流线型)龙骨和耻门距离越短越好,一般耻门紧、短为好,同时龙骨和耻门都需有一定的“硬度”,等等。
重温“种、养、训”:一贯以来,鸽友都不否认赛鸽需有“良种”,菜鸽是不能赛飞的;且“饲喂”得不好,赛鸽没有健康的体魄,就不能胜任激烈的竞争,即赛前不“训”或赛前盲目“训飞”,是无法取得理想的成绩。
“种、养、训”理论上绝对正确,但,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经常引进好(血统)“种鸽”(且一般来说,世上没有“最好的”血统),我们要提高“种”质,主要以棚内已有、已知的赛鸽为基础,并不断尝试。
基于鸽友棚内种鸽现状“质量”基本都属“中、上品”,就我们十年以上的鸽友而言,“种”就非“重中之重”(不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个人认为,在“种”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含金量”、很难继续提升或引进的情况下,可否去关注“养”和“训”?
“鸽训”中的“养”虽排位第二,但本人认为,“养”是最可“忽略”的,理由如下:
1、有人提倡一日两餐制(早三分之一,晚三分之二),但也有人认为,早上喂食养成习惯,信鸽清晨比赛时易“走神”去寻找食物吃,不利比赛;且平时早晨喂食易致幼鸽玩心加重不思回棚。
2、有人推荐早晨喂玉米,晚上喂细粮;也有人认为,经不同饲喂法实践证明,如此喂养并未见任何“益处”或“优势”等等。
本人经多年实践,感觉每日饲喂一餐或两餐实在无明显差别,甚至发现不少鸽友每日一餐只喂玉米,偶而加点细粮或油料而已(只对呕雏亲鸽饲喂营养饲料或混合粮),赛飞成绩绝不比一日两餐、早晨喂玉米,晚上喂“营养鸽粮”的其他鸽友差。
本人“认知”,就“养”而言,绝非只指“饲喂”,喂食只需饲料新鲜、干净即可。另外“饲喂”中关注,赛鸽不可过肥或过瘦,从赛鸽吃、喝、拉中知晓其“健康”状况。鸽棚通风、干燥(避免潮湿)和卫生;赛鸽的栖架、饲养密度甚至光照等等都归属“养”得怎样。至于一日一餐或两餐、饲喂混合饲料或单喂玉米,实在不是最重要的。
单说“养”,彼此大家相差不多,基本无优劣之分。“养无定法”,只要能保持赛鸽健康、精神状态佳就是最适合自己的养鸽法。
个人更认为,“训”是最需严重关注的。鸽友彼此“种”和“养”不分高低或优劣,关键在“训”,事实“训”是除“回血”或“配对”之外最能提升赛鸽品质的途径。
“训放”能刺激赛鸽辨别方向的“意识”和“潜能”,保持信鸽“赛飞”的状态;“训放”能强固赛鸽骨骼、加强其膀力、促进其血液循环激发其活力,使其身体各部位器官得到充分锻炼等等。当然,“训”需科学、得当和有规律,避免“过度”和盲目。
“种”,鸽友可期待靠别人,而“养”和“训”,则完全只能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