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专业赛鸽群里看到有鸽友发来文章,题目为《冠军鸽为何不遗传?》。 很“刺目”,夺眼球的意思。一是题目很时髦,也很实际,是纵观古今的大品牌论点;二是笔者近期恰恰就在组织这个问题的答案,你不提,度数还不够,你既然提出来,刺激笔者迅速组织对这个问题的回复,无论是否有道理,是否能使提出这个问题的潜在鸽友(确实不知是谁,问题很好)满意——大家参与,在更高、更广阔的层面集思广益的讨论,抛砖引玉。
原发问者就是答复者,自问自答,自己引出问题自己作答,设问型。原作者有四个论据回答这个问题,依次是:
一、后天获得性不遗传;
二、跟随鸽获得好成绩是不会遗传优质基因的;
三、调节(巅峰期)时用药恰到好处,使赛鸽获得好名次;
四、由于体质原因或者配偶不对路,造成冠军鸽的优质基因不遗传。
按照论据顺序逐个讨论,使得文字显得有章法、不凌乱。第一个问题看起来很有科技含量,但却是个伪定论,现实中根本不存在,也就是说这种说法悖离自然科学规律和定论,因此不成立。原作者使用了马戏团狮子老虎被训练出一些表演技艺作为例证,欲得出后天训练出来的技艺,不能遗传的结论,类比赛鸽经主人反复训练建立起归巢技能,甚至获得了冠军,这种后天经训练得来的技能,也不能遗传给后代。
试问哪一羽赛鸽是纯粹的归巢“白板”?哪一羽赛鸽即使从不训练,成年后一定距离外放出,不能归巢?是人们选择鸽子来训练出归巢技能,还是鸽子原本就有远距离定向定位归巢能力,人们使用训放激发和提速?以及让幼鸽提前被激发出归巢能力,在未成年时参加幼鸽赛?道理显然是后者。狗的嗅觉原本灵敏还是通过训练才灵敏了?因此可做军犬警犬缉毒犬?例子不必再举了。赛鸽的归巢本能是先天具备的,但是人们家养后,能力有退化,良莠不齐。全退化了,只能做观赏鸽和肉鸽。赛鸽品种均还不同程度保留归巢能力,比赛就是筛选其中定向定位飞行能力的佼佼者。如此说来,没有后天获得性遗传什么事儿,本能是代代遗传的。但是上一代能力就有差别,下一代肯定还有参差,很正常。我们的任务,就是一代一代筛选和保持其中的性能佼佼者。不要企图获得简单遗传结果——冠军的儿女被复制。这里再举个例子巩固一下:公鸡成年后啼鸣是本能,代代遗传,但是有叫得好听的,有叫得很难听的,假如我们有兴趣,保留叫得好听的公鸡,淘汰叫得难听的公鸡,很快,我们会得到很多啼鸣悠扬的公鸡——结论:啼鸣是本能,本能必遗传,很难出现遗传差错,某公鸡不会啼鸣了。但是啼鸣表现有差异,这是遗传质量。我们在啼鸣是遗传本能的基础上,可以提高遗传质量,优选出啼鸣声悦耳的公鸡种群。方法和赛鸽优秀个体的寻求一样:筛选并刻意保留延续。
第二个问题相对简单,但也不成立。跟随鸽什么意思?跟随鸽能跟随出冠军来,那这跟随鸽绝对不简单!它可能不是第一羽归巢,但是它的速度绝对领先。中短程比赛体能速度是核心取胜因素,这是可取之处,不能忽视。再者,即使中短程比赛,也是快速群将大群体远远甩在后面,定向有自信,归巢路线相对直时,速度才能起来,这是优秀赛鸽的当家指标。快速群数量少,速度快,单独定向能力的使用,明显频繁于后面大群体。换句话说,冠军鸽是跟随鸽的概率,微乎其微,跟在大群体大部队中的中速鸽,才是真正的跟随鸽。结论:冠军鸽遗传不好,不能用它是“跟随鸽”来解释,而是另有原因,后面集中阐述。
第三条是最像有根据的一条原因,但也站不住脚。优质鸽才能调出获得冠军的巅峰指数,平庸鸽就是调理出它最佳的巅峰状态,也与冠军无缘,甚至前名次也进不去。用药也是同样道理,平台不行,用药也达不到理想结果。加大药量也不行,物极必反。原作者也说,用药要恰到好处。人类竞技体育项目药物检测已经很严格,优秀运动员更是检测的重点目标,原本优秀,才有用药价值和意义。而用药使得赛鸽的遗传基因也发生变化,例证匮乏,难以服人。原作者的意思,应该是原本不可能获得冠军的鸽子,因药物作用获得冠军,笔者的意思,是原本平庸的鸽子,用药也不可能获得冠军。获得冠军必有本身优势,遗传不理想,不是药物作用。
有了以上三条的阐释,第四条就“岌岌可危”了。“由于体质的原因和配偶不对路,造成冠军鸽的优质基因不遗传”。这句话词不达意、自相矛盾的成分最明显。体质是先天因素,体质不行,绝不可能获得冠军,一次也不可能。比赛回来疲劳,那是体能问题,可以调整。体质是遗传的,体能好不好,也属于体质范畴,体质不好,体能却很好,那是笑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体质不好,体能也不会好,哪能获得冠军?配偶对不对路,有三种状况,最佳种鸽,不挑配偶,配哪一羽鸽子后代都发挥,雄鸽居多,笔者遇到过。其次是配好了效果不错,换配偶就不行了。再其次就是本身好,怎么配后代也不行,这是纯赛鸽,即使获得冠军,也是丝毫不遗传的。
前些年,笔者所在地鸽界流传一句结论式的话语:从远洋船上下来的外环天落鸟,没有不好用的。这还是笔者提出问题,长期使用外环天落鸟当种鸽,并了解全面情况的鸽友回答笔者的,后来传播出去。这句话基本否定了所谓种鸽挑配偶的说法。因为所有的外环天落鸟都好用(奇怪的是雄鸽占压倒多数),等于所有的国内环配偶都选对了,这可能吗?笔者近年来斗胆总结出一句话,国际赛鸽界凡200年,只做了一件事:“赛绩配,远而有亲,亲而不近”,共计十一个汉字。说与认识的鸽友听,甚至发到赛鸽网络论坛上“试深浅”,基本无人反驳。就借用这句话牵头,展开笔者总的结语。
先确定一个前提:赛鸽的遗传,跟所有家养动物的遗传要求都不一样。所以即使举例,也只能反向举证,不能类比,同向并列证明。而原作者,使用了不少类比式的同向并列证明。
现代国际流行的红(褐)壳蛋鸡品种,都是杂交种,而且多为四系杂交。祖代两个不同品种产生杂交父系种鸡,祖代另两个不同品种杂交产生母系种鸡。同为杂种的父母系再杂交,产生商品代产蛋鸡,纯粹是杂杂交的产物。但这商品代鸡却显示整齐划一。一是体型毛色整齐,公鸡白色羽毛,母鸡红褐色羽毛,伴性遗传,出生时就能区别开来;二是产蛋能力整齐,蛋壳颜色、蛋的重量、个体产蛋性能,都相当一致。现代生物科学可以很有把握的利用杂交优势,掌控杂交家禽的生产性能,而这生产性能,可以很方便的使用外在数据衡量出来。例如杂交产生的蛋鸡品种以年为单位的产蛋量。
赛鸽不行,定向能力外观看不出来,杂交繁育也没有优势——杂交可以提升体质体力,有固定的羽色模式,外观也看得出来,但是杂交无论如何也得不到确实的定向优势。200年来,欧洲大陆的前辈赛鸽家,面对这看不见摸不着又不得不依仗的定向能力的遗传延续,发明了近亲繁殖方法,实践证明是有效果的。笔者那句十一个汉字的结论,正是源于欧洲鸽界前辈的做法——只能用赛绩显着的鸽子做种鸽,别无良策。为了更好地获得定向能力的遗传,使用近亲繁殖法,但太近了退化严重,所以必须做到远而有亲,亲而不近,毕竟还得上笼比赛,这是一种折中平衡,200年来,持续使用,已成鸽界繁殖培育的定论。
即使远而有亲,亲而不近,种鸽或者冠军鸽的遗传数据,还是有概率的,因为变数很多。理论上,看不见摸不着的定向能力遗传的优劣,大致各占50%,有一半的冠军鸽绩优鸽遗传不好,这是客观规律,某一个遗传好的是100%,整体看概率就会显出来。鸽主使用冠军鸽做种鸽,或者鸽友引进冠军鸽(前名次鸽同样道理),好用的充其量也只有一半。种鸽、后代鸽的养功不到位,还得打折扣。从公棚引进的冠军鸽,避开成绩的真实性问题,这冠军鸽是近亲做出还是杂交作出?不好界定。按照国际赛鸽先进国家的繁育规律,种鸽不是适当近亲做出,遗传把握性还是有欠缺,遗传概率还是下行的。遇到遗传性能不理想的状况,回到题目上,就是冠军鸽不遗传。
归纳笔者与原作者在冠军鸽是否遗传方面的核心差异,就在于主观分析和客观分析的着眼点上。原作者比较强调客观原因,笔者的意思,不要在客观领域兜圈子,即使是立足冠军鸽本身,其自然遗传概率,也是不确定和差别很大的,这是赛鸽运动的一个特点和难点,也是这项运动吸引人的原因所在。出路何在?锁定冠军鸽,它既然夺冠(尤其多关综合冠军),必有拿手的地方,它必然有优于一般的优势条件。配偶选择,也用赛绩鸽,成绩越优秀越好。然后筛选后代,确定遗传确实的优秀个体,施行远而有亲,亲而不近的繁育方法,尽可能让优秀遗传基因稳固延续,使一个赛鸽群体或曰赛鸽团队,整体质量和实力越来越强,优秀遗传基因稳固、浓缩、加强。别无投机取巧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