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鸽”,顾名思义做种用的鸽子。养信鸽的人基本上都知道,信鸽的飞翔成绩好或者差,主要是靠“种、养、训”来决定的,年老的养鸽者也常说“鸽”飞一点血。在日常生活中,某某鸽友得了冠军或者得了好名次,首先第一个问,就是问它是啥血统。鸽友见面时,交谈中首先谈论的也是血统和品种。这一些都足以说明了鸽子血统的重要性,“种”的重要性,“种鸽”的重要性。
目前,我们国家的信鸽爱好者大部分玩的都是外血鸽子,基本上老国血鸽子已退居二线,甚至频临灭绝,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一种说法是外国经济发达,玩鸽子的经历早,对鸽子的研究投入大,试验频率高,因而鸽子的体质、速度、外观,等等都比较先进,品种确实好。这一点看来没有什么疑问。
另一种说法是,外国人原则上是放飞近距离,比赛近距离。如比利时、荷兰的国土地盘本身还没有我们的一个省大,他们要比赛中长距离赛鸽活动就得跨国进行,必然没有在国内进行方便,所以他们重点研讨和发展近距离鸽子有他们的道理。因为都把精力投放在近距离鸽子上,使得近距离鸽子的素质提高发展很快,久而久之加上有些头脑清醒、思路开阔、科学意识较强的聪明人,就把那些速度快的、成绩好的、稳定性强的、体形好的、有发展前途的鸽子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如詹森、胡本等。
我们国家引进国外鸽子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
一是他们的速度较快,体形外貌确实美观喜人。
二是由于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超越生活之外的娱乐、发财、好奇等等意识增强了,并借助了鸽子自身的灵性和活动的神秘性,就这样使赛鸽火热起来了。
所以,随着各地信鸽爱好者的增多,鸽子的数量、公棚数量的增多与此有很大关系。那么公棚只能是进行五百公里级别赛最合适,当天能够举行完毕,有时天气不好当天还举行不完就有些麻烦。因此七百公里、千公里级别赛就很难有举办的可能。由于信鸽爱好者都看上了公棚的竞赛,使得地方协会的七百公里、千公里竞赛数量越来越少,特别是千公里竞赛,遇到阴雨天就得几天等鸽子,对于上班族也确实不方便。
然而我们国家的鸽子,基本上大都是适合中长距离赛程的品系,与外血近距离相比是弱势。所以,被冷落的原因就很明显了。不过近几年,由于公棚的饲养问题、防疫问题、竞赛的天气问题,好象有的鸽友也认识到了外血鸽子的弱势,他们身体的基本素质在抗病能力、抗恶劣天气方面确实不如国血鸽子,外血掺一些国血送公棚的现象逐渐增多,并被大多数鸽友所接受并操作运用。
再退一步讲,目前我们所得到的外血品种,它们的纯种标准是什么?用基因数据来衡量又是多少?只是凭用眼力和手感来鉴别的,然而,又有哪个鉴鸽大师能够真正给它定位呢?基本上是由权威的人士来确定的,他们的回答也是差不多、大体上,都是模菱两可的答案。可是,多年来真正得到的纯种鸽子有没有?是回血还是原种的第几代能确定吗?我不是怀疑一切,我认为即便是弄到一只原环鸽,又如何去考证呢?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纯鸽不能赛,得掺和一些血统参赛才好,这就又证明了杂交的优势!
我对挑选种鸽子的看法是这样的,大可不必迷糊到所谓的名鸽,名血里,花费上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的资金去投资。其实可以从有成绩的鸽友那里引进种鸽,选他们有成绩的同代、子代,或者在天落鸟筛选,特别是公棚的天落鸟里,都有可能得到优秀的种鸽。网上和身边我们不是都经常看到或听到,有些鸽友放了几次的冠军,或者是很有成绩的鸽子,复放就不再回来了,成了天落鸟,这不就充分说明了天落鸟里有黄金吗?我听说有个养鸽人捡到了一羽公棚三百公里五千羽亚军,仅与冠军相差几秒钟,这羽鸽子是在五百公里决赛时因天气原因基本上是全军覆没而丢失的,这羽鸽子难道不惊人吗?有人会说,冠军不一定出冠军,此话确实有理,但是,我们试验鸽子的时候总是首先选用有成绩的吧?这难道不是最起码的常识吗?
选对了种鸽之后,彻底的试几对它们的子代、孙代,对它们一定要试透。所谓试透,就是多次放,反复放,放到三岁左右,充分让它们展示自己才华、爆发自己的实力。一旦子代、孙代成绩好了就留着,确实优秀再把它们回回血继续做种,这不就是自己的种鸽吗?试验的时间长了,子代、孙代都很好,不就创造了自己的品牌吗?久而久之,选上一个好听的名字,不就是名鸽吗?
我认为我们不能目光短浅,要有毅力、有恒心、有志气,要敢于失败,要敢于创新,要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要敢于培育自己的种鸽。火柴的发明、火药的发明、杂交水稻的发明等等,不足以证明了中国人的伟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