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之不易的信鸽协会
1945年日本投降后,吴国元捉到了3羽日本军鸽,他就带回家精心饲养,从此开始了喂养鸽子的历程。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能养上几羽信鸽,对于养鸽子的人来说是件很难得的事情。
今年58岁的戚剑英老人回忆,他从1965年的时候就开始喂养鸽子了,一开始也只是养养家鸽和观赏鸽。那个时候,很会享受生活的上海人已经成立了信鸽协会。爱鸽心切的戚剑英就向上海信鸽协会邮购资料。虽然纸上功夫了解了不少,但他始终没有一羽属于自己的信鸽。
信鸽协会成员张永生一直在一家企业担任采购员,经常天南地北的跑业务。1967年,喜欢信鸽的他从广州带回了两羽信鸽。“可别小瞧这两羽信鸽,这可是安阳第一次有了自己正宗的信鸽啊!”张永生幽默地说道。
放飞是饲养信鸽的一项重要工作。刚开始信鸽参加的都是短距离的比赛,最早就是从汤阴、林州等地放飞信鸽,几个人怀着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盼望着自己的信鸽能最早返巢。
养鸽子的人都知道,信鸽的优良与否和品种有很大关系。为了能得到好的信鸽品种,张永生想尽了办法,利用工作之便,在广州、武汉结交了一些饲养信鸽的朋友。1976年,张永生和广州的朋友协商,许诺可以帮助他们放飞信鸽。没多久,来自广州的20多羽信鸽乘坐着火车千里迢迢来到了安阳。吴国元和张永生按照事先约定,放飞了这20多羽信鸽,并把笼子寄回了广州。
替别人放飞信鸽,不仅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还要倒贴钱把笼子寄回去,这总会让人想不通。“我有私心呢!”张永生说:“就盼望着人家能给几羽好品种的信鸽。”为此,他们无偿替别人放飞信鸽,张永生还南下广州,自掏腰包给朋友送去了猪肉、排骨等,希望能“以猪肉换信鸽”。
1980年12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安阳终于有了自己的信鸽协会。协会成立时还有一件趣事。因为没有先例,当时的市体委也不太清楚那些文件、批文该怎么做。几位信鸽迷立即找到广州信鸽协会的朋友,托人把广州信鸽协会的批文和文件复印了过来。这个问题刚刚解决,另一个问题接着又来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协会的申请人必须是党员,吴国元和张永生就联系一些老干部为他们担保。
成立之初的信鸽协会,会员只有7名,会费只有7元,信鸽只有70多羽。即便如此,这群痴迷信鸽的人仍旧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进着、快乐着。
放飞的乐趣
放飞,然后等待着信鸽的返巢,可以说是养鸽人最大的乐趣。
1981年“五一”节,吴国元托人把安阳的18羽信鸽带到500公里之遥的北京,准备在天安门广场放飞。18羽信鸽的资料也被密封起来寄到了北京。放飞时的天气、时间、鸽子的状况等信息很快反馈回安阳。这次放飞,18羽信鸽共飞回13羽,对于第一次远距离放飞的吴国元、张永生来说,这是信鸽给他们最好的回报。
为了繁殖出优秀的信鸽,需要从外面引进血统好的信鸽。戚剑英瞒着家人积攒了一些全国粮票,向武汉的朋友换了两羽信鸽。张永生用半头生猪换回了20多羽信鸽。为了信鸽,他们可以省吃俭用,为了信鸽,他们可以节衣缩食,为了信鸽,他们可以废寝忘食。这种苦中作乐的生活,带给他们的却是无穷的乐趣。
有了信鸽还要有训练信鸽的经验。张永生特意请来了广州的专家传授经验。这其中还有一段小插曲,当时,他们与被邀请的人互不相识,于是就约好在安阳火车站见面的时候,手上拿一条毛巾作为“接头暗号”。去接站的那天,张永生因为要上班,就让自己的弟弟去车站接人。当时已是11月份,安阳的天气已经很冷了。但广州来的朋友还是一身夏装,只穿着一条单裤,在寒风中连车站都走不出去。不得已,张永生的弟弟只好把自己的裤子脱下来让对方穿上,两人好不容易才离开了火车站。
“赛鸽要赛,勤训多赛”是饲养信鸽成功的一个诀窍。在1986年市信鸽协会举行的秋季“和平杯”1000公里竞翔中,1羽1岁雌性幼鸽技压群芳。在放飞沈阳——安阳1000公里大赛中,这只体魄健壮的赛鸽,晨飞夜宿,飞越万里长城,跨过华北大平原,一路过关斩将,力挫群雄,历经黑龙江、辽宁、吉林、北京、河北、河南6省市,仅用了36小时就飞完了1030公里的空中距离,率先归巢,获得安阳市1986年1000公里竞翔的冠军,首创安阳信鸽1000公里级的纪录。
看到自己的信鸽能取得好的成绩,养鸽人的艰辛与困苦全都灰飞烟灭,随之而来的就是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1999年,是安阳解放50周年,在这样一个盛大的日子里,每一人的都希望能做点什么,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留下纪念。市信鸽协会就策划着能在这一天放飞鸽子,以这种特别的方式为安阳解放50周年纪念日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庆祝当天,市信鸽协会700名会员的5000多羽彩鸽飞翔在安阳的天空上,为整个纪念活动带去了勃勃生机。
一次次的放飞,一次次的竞翔,我市信鸽的赛程由500公里发展到1500公里,比赛方向由单向发展到南北双向各1500公里,并屡屡创下信鸽竞翔的新纪录。采访中,我们看到桌子上铺满了奖状和证书,这些都是用汗水和泪水所换来的,是他们取得成绩最有力的见证。
人鸽情意长
一羽优秀的信鸽必须具备流线型的骨骼、有力的羽翅、丰满的胸肌和优良的血统。每一羽信鸽都有自己的“身份证”,记者看到,信鸽腿上都套着“挂环”,颜色各异,上面印着数字和英文。记者了解到:这个环叫做“足环”,相当于信鸽的“身份证”,是由中国信鸽协会统一制作并发放的。信鸽的主人保留一张和足环号码相对应的方形足环证,以证明拥有对该信鸽的所有权。足环分有红黄绿蓝等多种颜色,每年选取一种颜色。2006年的信鸽戴的是绿色的,而今年则是粉红色,只有佩戴足环的鸽子才有资格参加信鸽比赛。
吴国元的信鸽饲养在楼顶上。楼顶上的天地,既属于他,也属于鸽子。鸽棚分为两层,通风很好,阳光很也充足,里面打扫得干干净净,食盒、水盒整齐摆放着。每天,只要没事,吴国元总要来鸽棚转转。“对待鸽子要像对待运动员一样,信鸽也需要科学训练,科学饮食。信鸽不能受饿,得让他们吃好,吃饱。”能培养出这么多优秀信鸽,作为“教练员”的吴国元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培育方法。记者随他走近鸽棚,见到有陌生人靠近,鸽子的眼睛骨碌碌地转动着,像一名警觉的士兵。吴国元打开鸽棚的门,鸽子展开翅膀飞了出去,翱翔在天空中。鸽子很有灵性,吴国元拿起哨子一吹,这些鸽子立即飞了回来,落在他的脚边。吴国元的脸上立刻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我养信鸽很多年了,和鸽子的感情很深,它们也很听我的话。”
驯养信鸽、跟鸽友交流、参与信鸽大赛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运动休闲方式,而他们与信鸽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
张永生、戚剑英养鸽子已经30多年了。这么多年,他们已经把鸽子当成了自己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对待鸽子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有时候,自己随便吃点饭,就赶紧跑到鸽棚,喂鸽子吃东西。鸽子吃的粮食是很讲究的,必须把发霉的粮食挑出来,不然鸽子吃了会生病。每天要给鸽子打扫鸽棚,给它们洗澡。”不管多辛苦、再难受,只要回家一看到鸽子,心情就会好起来。“养信鸽最快乐的时候莫过于比赛时在家中的鸽棚前看到信鸽飞回的那一刻。”戚剑英说。“养鸽子、放鸽子,既锻炼了身体,又陶冶了情操,我跟鸽子已经密不可分了。”张永生俏皮地称呼自己那几只鸽子为“老哥们儿”。
信鸽善于飞翔,有强烈的归巢意识。信鸽白天利用太阳方位来辨识方向,夜间则以星星辨识方位。晴天靠太阳辨识方位,阴天则利用磁场辨识方位,掌握飞行方向。但也有信鸽在归巢的途中迷失方向,不知飞到了什么地方去了。
在信鸽竞翔比赛中,参赛信鸽能否返巢,与赛鸽的血统、身体素质、赛点、赛线、赛程、天气状况等诸多因素有关,在影响赛鸽归巢的所有因素中,气温、阴晴、风雨等天气状况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也给赛鸽在归巢的途中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危险,有时它们会幸运地逃脱,但大多时候都会满身是伤的回来,枪伤、瞎眼、腿伤的情况比比皆是。戚剑英告诉记者,像他们这群养鸽子的人,只要是放飞鸽子,每次都要在鸽棚前等信鸽回家,有时候一等就是一天。有一次,他的一只信鸽飞回来,脚刚刚落在地上就不能动了。看到自己的信鸽拼了命也要飞回家,心里甭提有多难过了。
优秀的信鸽不管是遇到恶劣的天气还是碰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它们都会飞回自己的家,只要还剩下一口气也要飞回去。信鸽在归巢时受伤,最难受的还是他们的主人,看着自己的信鸽满身是伤、浑身是血,但仍坚持回家,除了心疼以外,还有就是对信鸽这种永不放弃,勇往直前精神的钦佩。
让信鸽飞得更远
今年27岁的苏三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信鸽爱好者。但比起老一辈的信鸽爱好者,苏三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当今世界上优秀信鸽信息的关注上,要让他说起哪只信鸽获得什么比赛的大奖,信鸽的血统、品种等信息,那他可以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苏三告诉我们,他也养信鸽,他也和其他人一样,很久看不到信鸽就会难受,但他的志向是要为世界上所有爱好信鸽的朋友,提供全球最新、最快、最准确的公棚名鸽信息资源,现在他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而努力。
养鸽的生活有艰辛、有困苦,但更多的是快乐、喜悦。每个人的幸福感不同,但养鸽人的幸福感就来自于鸽子,来自于和鸽子相处的每一个日子。
我们说信鸽,更多的是感动与它们那种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带给我们的感受、力量。无论每个人的体会如何,我们都把最衷心的祝愿,给予那些为了自己的爱好、自己的兴趣不断努力和拼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