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的“临门一脚”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用来形容赛鸽运动,十分的贴切。赛场依旧,冠军得主却总是新面孔。赛鸽致胜的基础条件有很多,变数最大的莫过于“临门一脚”的功夫。
有人说:选手鸽的质量,从套环的那一刻就有定论。这个观点不敢苟同。广义上讲,从套上足环到入笼参赛,普遍认为,对选手鸽影响较大的,应该是管理和训练;狭义上讲,真正与选手鸽成长、发育息息相关的,莫过于饲料的饲喂。幼鸽下巢后的撑嗉、避光早已是趋之若鹭的手法。其实,选手鸽成长、发育过程中能量的吸收和补充才是致胜的关键。
鸽友通常会以自己的选手鸽“吃的多”为炫耀的资本,殊不知,此时的选手鸽已超出了运动体能所需。“吃不下、长不壮、飞不快”是大多数鸽友的共同心态,若鸽子吃了某些东西就能夺冠,再稀有、再难买,他都会想方设法弄到手。可是赛鸽的表现却常常令人大跌眼镜,吃得好未必飞得快,往往气人的是:毫不抢眼的灰姑娘却抢在前头,明明一个礼拜前训练迷飞才归巢,瘦巴巴地躲在鸽棚角落,一副倦容,甚至连鸽主都懒得多看一眼,冠军怎会掉在这种爹不疼娘不爱的蹩脚货上呢?
这就是“临门一脚”的功力。“临门一脚”通俗地讲,就是饲料的量给得刚好,能量供需拿捏得恰到好处,比赛鸽才不会因体力不支,无法飞完全程,也不会因体力过盛而流连忘返。
职业强豪非常重视参赛鸽体能的掌控,特别是现在流行的多关赛,他们都有一套应对自如的“体能曲线法”。也就是“赛鸽归巢——疾病预防——生理调息——恢复常态——渐入状况——神采奕奕——入笼再赛”循环往复的周期掌控。
《科学养鸽》杂志曾谈到美国科学家的一份营养研究报告。报告指出:“运动员的食物中,若含有70%的碳水化合物,在48小时后(两整天),他们的体能便会达到高峰。”
48小时内,碳水化合物的合理补充,是强豪们“临门一脚”的核心要义。虽然这个说法有点偏激,但是碳水化合物比蛋白质和脂肪更容易被鸽体吸收却是事实。简单说,碳水化合物转换能量所需的时间较短,赛前储存或赛事消耗后的再补充,都非常快速和方便。若用碳水化合物饲料来掌握赛鸽的体能,比用蛋白质或脂肪饲料更容易达到目的。有计划地喂食丰富的碳水化合物饲料,可以让赛鸽体内的糖原,达到预期的标准。
玉米,俗称棒子。是碳水化合物最丰富的饲料,众所周知,赛前如果参赛鸽抢食玉米,且比例超过40%,这次比赛肯定露脸。凡事没有绝对,这个经验也令赛鸽爱好者们头痛,明明状态起来了,不但不快,压了重炮的还飞失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碳水化合物能量裂解和储存的完整过程,需要48小时来完成。以星期天早上司放的比赛为例,饲料能量在星期四就要充分供给(从星期日早上往回推算48小时,应是星期四晚上或星期五早上),以便参赛鸽有两天(星期五和星期六)的时间,把饲料营养转换为必要的糖原,供应比赛消耗所需。
玉米不仅含有碳水化合物,也是必需氨基酸中白氨酸 、缬氨酸、羟丁氨酸和酪氨酸的供应源,而这些氨基酸也是合成蛋白质的前驱物。鸽子靠体内燃烧碳水化合物释放能量,过量的氨基酸会转化为脂肪,脂肪的囤积,对飞行是可见的负担。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内涵是谋略,赛鸽体能的恢复与补充,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模式,完全凭借训养者的经验和研判。人鸽合一的前提是具有前瞻性,前瞻性是谋,有了充分的准备,运气一定不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