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杂交育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既需要一定的养鸽经验,也需要一点点运气。鸽子杂交育种不单单是交换基因,还会出现融合基因,只遗传一方的基因,甚至调用前几代鸽子的融合基因与父母代基因融合。对于杂交育种,往往结局不是1➕1=2那么简单。
从研究鱼鳞鸽算起,也没有多少代。起初,我研究鸽子近亲繁殖,用大红砂培育过旁系。利用白信不断向大红砂靠拢,培育出融合麒麟花与纯黑混合的个体。眼砂达到满砂后,我立马想到,改变羽色是可行的。这时候,才正式开始进行鱼鳞和大红砂的杂交。
理想是丰满的,但现实很骨感。仅仅是前期测试配对,就花费了我大量时间。培育鸽子最费的就是时间,这需要养鸽人有相当好的耐心。在经历了多次尝试后,鱼鳞大红砂的培育才步入正轨。
早期鱼鳞种,低砂为黄色,面砂红色。经过几代不断向大红砂血统靠近,黄低的基因逐渐变为隐性基因,不再表现。而鱼鳞的羽色选择,则进一步加大了鱼鳞出现的概率。同时具备鱼鳞羽色和大红砂眼这个特征的后代就会出现。经过多代培育,鱼鳞大红砂初代总算成型。小鱼鳞鸽充分遗传到大红砂眼砂中的一种:网状砂的特征。这和普通大红砂幼期眼砂完全吻合。成年后可能会快速抽丝,覆盖瞳孔。
在育种期间需要不断地淘汰不合格的鸽子。淘汰在养鸽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既可以推动育种的形成,又能够减少选择的类型和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加大培育成功的概率。当然,不是说一次淘汰,就永远不用淘汰了,是必须要做到随时都在淘汰。
鱼鳞大红砂的培育,使我更加深入地摸清了杂交育种的规律。我将这些规律归纳总结为前、中、后期三个阶段:
前期,利用杂交来交换基因,组合想要的类型;
中期,通过近交来维护基因,保持组合好的基因型不被打乱;
后期,远交用来修复基因,保持基因型不被破坏。当一个基因型无法修复,就要引进杂交,替换掉无法修复的部位。只有这样,才能持续保持原有的基因型。
育种之路,任重而道远。目前仅仅只是开始而已,有了鱼鳞大红砂这个基因型,相信将来改良体型也一定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