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8:36,四川一公棚举行360公里决赛,本次比赛在云南保山老营开笼,共集鸽2623羽,参考空距351公里。
本次比赛归巢十分艰难,开笼四小时后12点39分赛鸽开始归巢,前九名打钟之后,足足20多分钟不见鸽子的踪影。直到13点21分,才又开始新一轮打钟。截至开笼当天共归巢70羽赛鸽,最晚一羽打钟的赛鸽甚至是夜行鸽,当晚22:55归巢。
不到400公里的比赛,为何如此难飞?其实,结合地理位置、天气等因素分析,本场决赛如此大幅度丢鸽,并不是无迹可寻:
3月中旬正值云贵高原春季气候多变期,赛鸽从云南保山老营放飞后,很可能遭遇突发性的阵风或低空云雾。这些天气变化会直接干扰赛鸽的视觉导航能力。
其次,赛线从云南保山到四川会理需要横穿横断山脉东缘的崇山峻岭。这条路线海拔落差超过2000米,鸽子不仅要翻越高黎贡山余脉,还要穿越怒江、澜沧江等深切峡谷。实际飞行中,鸽子为避开陡峭山峰往往会绕行,导致实际飞行距离比351公里的直线空距多出几十公里。
更麻烦的是,横断山脉的地质结构含有大量铁矿带,这些区域的地磁异常会严重干扰鸽子依赖的地磁场导航系统,就像在飞行路线上突然出现多个“信号干扰器”,让鸽子不断修正飞行方向,白白消耗体力。
风向的叠加影响则让情况雪上加霜。春季云贵高原多盛行东南风,而赛线方向是从西南向东北飞行,相当于全程逆风。当鸽子艰难飞越山脉时,又可能遭遇因地形产生的乱流——就像飞机遇到晴空湍流一样,鸽子需要不断调整飞行姿态,这对已经疲惫的赛鸽来说无疑是致命打击。
最终,当第一批体力最强的9羽赛鸽在中午12点多归巢后,后续鸽群因为体能透支和导航偏差,不得不在山区间反复绕行寻找正确路线。随着太阳西斜,能见度进一步下降,部分鸽子甚至被卷入峡谷支流区域彻底迷失。
那些坚持到夜晚才归巢的鸽子,其实已经突破了生物极限——鸽子视网膜中的导航蛋白依赖日光激活,夜间飞行就像蒙着眼睛找路,最后那羽深夜归巢的“夜行鸽”,大概率是误打误撞飞出山区后,靠零星的人类灯光指引才勉强找到归途。这种天气、地形、磁场的多重打击,最终导致这场比赛的归巢率创下历史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