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是一门深奥的生命科学,尤其是动物遗传学。尽管本年度科学界完成了特大的遗传课题——“人类遗传密码图谱”的研究,但是,这并不等于人类遗传学的堡垒被全部攻克,只能说在巨大的遗传工程研究中向前迈出了关键的一大步。赛鸽作为鸟类的一个支系,它的遗传科技多少年来一直是鸽人孜孜探寻的话题。它的遗传秘笈使诸多鸽人在“迷思”中探寻,在探寻中“迷思”,宛如“诸子百家”,各执一词,至今还找不着一种公认的定论。就连那些鸽界的“大师”们也是各唱各的“调”各有各的“道”。
1.走出“迷思”的误区
在信鸽的育种中,多年来有“迷思”者总认为:A鸽配B鸽,作育出的后代必然是AB鸽;AB鸽再配C鸽,其后代只会是ABC、AC或BC鸽。然而这种育种理论只能是纯数概念,是没有实用意义的公式而已,并不具备实际指导价值。而那些只知追逐金钱的鸽商们却以血源的百分比去愚弄寻觅良种的养鸽人。他们以所谓100%的名种、名血作幌子去蛊惑人心。然而你应该知道世界上根本就没有100%纯血的鸽子,而理论上所谓的纯血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鸽子不可能自身繁殖,它是由异体交配来完成种群延续的。对于繁衍来说一羽名鸽只是一部分,要作出后代必须由另外的一半配合才能完成,所以对于任何名鸽而言它后代的血源永远也不会达到100%的纯度。因此对于一个品系而言,也不可能永远保持其100%的纯血。詹森父子应当是最推崇本品系纯度的,然而他们也是有选择地掺入了其他血系。狄尔巴、杨阿腾等世界鸽坛名人也都是如此。而国鸟李种最初也是由几个品系相配而产生的。纵观古今中外鸽坛高手们延续优秀种群的手法大都是采取了杂交、近交和回交的方法。即通过多代近亲的回交和近交,在先掺血的前提下,将具有优良性状的其他品系掺血后再给予提纯。之所以这样做,其目的就是要不断地追求本血统优良的基因,同时也使它不至于退化或变异。假如我们将一羽具有良好比赛成绩的鸽子进行直代回交,甚至三四代回交,它的后代必须退化。我曾将本人棚中的一路鸽子进行过四重近亲繁殖,结果孵出的子代大部分连壳都破不了。由此可见,赛鸽的血统纯与否只能是个相对概念,100%的纯是不存在的。只要在三代之内能达到50%—75%的纯度而活力不减且素质不降就不易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只赛鸽是人为地在卵囊中经过改选,或经过体细胞无性繁殖而育出,都是经过雌雄异体交配而产生的。所以100%的纯血只是鸽商的广告语而已。
2.漫漫育种路,选种在何方
鸽子不像鸡、鸭等经济型动物都是人们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人类目前尚未投入过多的精力去进行信鸽遗传方面的研究和开发,所以在其品种改良的方法上一直沿袭着一种自然的传统方式。虽然在个体的取舍中加入了主人的意愿,但是在细胞裂变和遗传特点的取舍上不可能以人的意志去干涉,所以在其后代的遗传继承上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尽管我们会在种源的选配中不断优化,但是能产生什么样的后代也只能寄希望于良好的期盼,好坏与否也只能在以后的赛飞实践中去检验。客观地说我们的赛鸽育种手法,只是像无头苍蝇一样,乱飞乱撞,撞上了是运气,撞不上也只能再重来。我们所追求的只能是成功的几率而已,有经验的高手们成功的几率会高一些,否则就低一些。
赛鸽的优劣在幼鸽时期是没有严格的标准的,唯一的办法是只能经过比赛而定。它不像工厂制造某一种机器,一切参数按生产需要设计,各个部件都有严格的尺寸,正副差是有限度的,超出许可就是次品,要返工重来。鸽子的优劣却很难给出一个统一的外形尺度,它们的品系繁杂,名目繁多,如羽色、羽翼、身高、体长、体型都不可能有统一的标准尺度。谁能说出詹森系的冠军鸽羽翼尺寸是多少,它与马克·罗森斯系的羽翼长度相差多少,谁能说出一羽鸽子每次扇翅的击打力与体重的比应是多少才能飞得更快。赛鸽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发挥得好与坏不会以其外形尺度作为唯一的标准。大个的能发挥好,小个的照样也能飞好;深眼睛、深眼砂的能飞好,但也会一去不复返。这就是它的神秘之处,正因为有这样的神秘之处,它才会有如此的“魔力”引来众多人为此着迷。
我们再回到育种话题上,既然如此之难,我们又如何去选种呢?总结成功者的经验不外乎有三条:
一要看适应性。为什么在同一种天气、同一条赛线、同一个赛程的不同比赛中所产生的优胜鸽会不一样呢?关键问题就是适应性。擅飞晴天的“太阳鸟”一遇到阴天可能十之八九会丢失;擅飞平原的高速鸽一遇山区的赛线往往会名落孙山;擅飞中、短程的高速鸽放到长程或超远程的比赛中往往会“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这也是适应问题。赛鸽的适应性是有差别的,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赛程对赛鸽就要不同的要求,所以选种要按需选择。
二要看高智商。鸽子归巢的快与慢不是单纯依靠身体等外在条件而发挥作用的,更主要的是要依靠高智商,强烈的归巢欲望及良好的身体条件共同起作用。那么为什么同一羽鸽子在同一条赛鸽,同一个赛程和相同的气象条件与体质的比赛中往往成绩又是不一样呢?结论有两种可能:一是外界不可知的条件变化干扰了它的正常飞行;二是竞技状态的下降影响了它的飞速。在这种情况下,唯恐天下不乱有智商高的鸽子才能胜出。而智商完全是由遗传而得来,它是不以养鸽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必须挑选高智商的鸽子进入自己的选种行列。
三要看遗传的稳定性。鸽子的身体结构,肌肉发达程度和其他硬件要素以及赛鸽的智商优劣的先决条件是靠遗传获得的。虽然后来的训和赛对上述条件有强化的提高的作用,但是先天条件确是基础。我们只知道遗传有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但是从遗传密码的组合上科学家发现它又是随机的,更是一个千变万化的不定式,恰似一个“魔方”难以把玩。为什么很多养鸽人在作育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呢?为什么夏拉肯会把一只长相丑陋的黄金种鸽处理给日本人,而当他发现其优秀的遗传使后代其具有极好的赛绩时又辗转从日本人手中赎回来了呢?这正说明了“遗传难以把玩”的所有。只可惜那位日本人也是“有眼不识金镶玉”,否则,好事也不会回到夏拉肯身边。丑小鸭变成了名震鸽坛的名鸽“丝丝”,为夏拉肯赚了大笔金钱。当然稳定的遗传是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才能证明,而只有血统相对纯正的鸽子才会具备稳定遗传的先决条件。我认为就血统而言,主血系的血源起码在50%以上才能使你成功的概率相对高一些。
3.把“根”留住,让新火相传
说到育种难,它确实是有一定难度。在未取得结果之前,你摸不着、看不见。在取得结果之后,却又是下一次育种的开端。即使你有丰富的育种经验,你也要抱着“碰”的心思去实施。有的鸽友,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在育种道路上苦苦寻觅,年年作出年年试,其结果也可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或是昙花一现再无边际,成绩起浮不定。有的终年寻觅,金钱花了不少,名血一大堆,可良种一羽未见,暗自长叹!说到育种容易,它确实有时会得来全不费功夫。曾有鸽友随便在市场上买回一只“天落鸟”子代往公棚一交,冠军夺得了;有些新手,鸽经一点儿不懂,初养首飞不是摘金就是挂银。但是透过现象可以看出,机会往往会光临那些有准备的人。他们之所以成功,大都有其内在的因素并在育种上大都具备独到的理念。
(1)优中选优,只挑良驹。如果你有一定的养鸽经验,首选的方法应是先用你舍中最好的鸽子作种。将那些在历次比赛中表现最出色,飞得最快,放飞最稳定且体内流淌着优秀血脉的群体进行比较,并逐一排序,拔尖的自然就是你的基础种鸽。用这样的鸽子与自己舍中具有良好遗传且血源相近,但又不完全一致的优秀鸽子相配。这种配法叫做“近交法”,如同父异母配,同母异父配,姑侄配,或者是祖孙配等。实践证明这种配法如能成功,其子代不但能参赛而且更有一定的留种价值。如果你舍中没有可选之才,那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就近选才。在本地历次比赛中一直飞在前边的鸽舍中去寻觅,引进本地的好鸽子,采取本地引种法的关键问题是:要知血源、知翔距、知形态。所谓知血源就是要弄清你所选择的是什么样的品系,它们的基础血源是什么,又是怎样作育出来的;所谓知翔距就是要弄明白你所选择的在哪种赛程有最好的发挥,是中、短距离还是长距离,又能适应什么样的天气,而且还要考虑所有这些是不是你所需要的;所谓知形态就是要弄清楚作育出什么形态的鸽子能飞好。再就是从名人名舍中选。如果你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就盯住名人棚中的名鸽,或者是名人在大羽数比赛或者在公棚比赛中的高位入赏鸽。这种方法同样要注意上述参考条件,千万不要盲目,因为名人的鸽子价格往往要比本地优胜鸽高出好多。只要你选得准,舍得掏腰包,好鸽子定会收入你的名下,成功的概率也自然会高。
(2)重“融合”、看特性。选得良驹之后,怎样才能作出良才呢?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会识才、用才。尽管人们各有各的高招,但是抓住良好的遗传才是关键。无论你引进了本地冠军,还是名家的国家赛冠军、国际赛冠军,它们的成绩再好也只能代表过去,不能预言未来。它不像酒一样总是陈的香;更不像古董一样会越放越增值。因此你要在选配中把握一条原则:找到差异,追求融合。因为各人的喜好不同,所以再好的鸽子也会被人们找出美中不足之处。在育种过程中,你必须从物种进化的定律出发找出各个个体之间的差异并按照遗传“互补”的原则去配对,让它们作育后代。如羽色的差异,肌肉的差异,性格的差异,身体结构的差异,适应气候的差异,血统的差异等都是你要考虑的要素。鉴定育种后代成功率的时间为上笼放飞之前,方法是看它们“遗传的融合性”。具体方法就是通过逐项比对判定双亲的优势是否融合为一体。长处是否等到承袭,短处是否得到弥补。从理论上讲就是双亲的遗传因子是否组成了最佳搭配。接下来就是你只能在比赛中去鉴别了。实践证明:那些融合性好的种鸽所育了的后代比赛成功的概率会更高,也许这就是黄金配对的由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