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通了一个电话。原来是外地的公棚给我信箱的留言,希望参赛于他们的公棚。于是打电话过去,询问了一下情况,引起我的关注,想起这个话题。
这个公棚的老板是鸽友中的好人,每年打比赛总有奖项,且是诱人的高位奖。老板本人是企业家,周围的朋友劝他在当地办一个实力公棚,于是操办起来。可是鸽源呢,光靠本地是不够的,于是到处发帖子,希望各地鸽友支援。这样情况下匆忙起棚的公棚不在少数。如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羽数,必会修改章程。公棚调整章程,鸽友只好适应新方案。但是,后悔药却来不及吃就心灰意冷了。达不到预期的羽数,修改章程,参赛方只得适应,可谓前车之鉴。
公棚制造灰色幽默,实为暴露经营中的不亏本生意。这种幽默感有点太突然,太过分,随意修改章程虽然是无奈之举动,但参赛的鸽友采取了中国传统的接受法―中庸之道。公棚是一潭深水,到底有多深看不透,公棚方和参赛方都是跳进去出不来。公棚明知道要亏本了,就干脆浮出水面,让你看个透彻,公棚本来是深水,实为浅泳了。
公棚开棚之初的大制作不得已变为小制作,旨在赢利的打算化为泡影后,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这种做法使得鸽友们从中得到启示,也说明了几个问题:
一、要想发展公棚,需要很多的努力。不能只是一味地贪图大制作而不顾实际,仍需加强市场调查和完善自我经济能力。许多公棚占据抢滩地位,要想打破他们原有的这种格局,占有一席之地,只有比他们更具优势,要有更强的吸引力的措施。必须做得更加好,才能占据有利,拉拢其它公棚已有的参赛群体。
二、一个公棚被看好与不看好,能不能获得鸽友的支持,与章程虽然有一定的关系。但更在于迈出的第一步是否符合实际,如地理位置,人际关系,真诚态度和信誉度等等,至关重要。一个新型的小公棚想在公棚林立的市场中试水,不如在小字上下功夫,不应求大,不应做大。一味地扎堆于制作高奖金的诱惑,必是不切实际的小算盘。
三、没有亮点,就不要做亮点。故意做作,却是商场激烈竞争上的大忌。没有新意,就不要创意,故意做作,也是不切实际,实际些为好,一切事物都不能太过。触手可及的东西必须费一番功夫才可获得。如果想一年就发大财,开一年公棚挣它个数十万,上百万的愿望是不切实际的。小公棚不应做大。为算计而注重章程的吸引力,反而不会赢得参赛的心情。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京城已有这样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