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何老师的342号千公里归巢有感
一羽好的赛鸽,要在无数次的挑战中实现自我,这需要在“种、养、训”的三大条件下,通过我们人类来完成。这里我主要在“训”的方面阐述一下自的观点。
首先在一年中赛鸽只有两种状态:一是在没有比赛的时间里,赛鸽处于一种休闲松散的自由状态;二是在比赛的季节里赛鸽处于一种高度兴奋和高度疲劳的紧张状态。即赛鸽在第一种状态下,人们疏于对赛鸽的训练管理使其体能处于过剩状态,显现出厌飞,食欲不振,肌肉迅速膨胀等等特征。在赛季到来之际难以快速适应这种高密集的超强度飞行训练,过多的脂肪及懒散的状态难以达到快速归巢的本能体现,使具有其优良血统的赛鸽被人们误认为是优秀中的劣品,而被淘汰出赛鸽队伍。在第二种状态下赛鸽又处于一种频繁上路所带来的体能极具消耗和疲劳状态,显现出赛鸽归巢不稳定,在同等距离下时快时慢。赛鸽极速消瘦,身轻如燕,又在快速恢复的过程中,更加显得兴奋活跃,使人们对其产生错觉,而忽略了赛鸽内在的身体各器官的未完全恢复性。从而导致非常优秀的赛鸽不能完成自己的归巢的使命。
基于赛鸽的这些不可预见性,制定出合理的赛距是做为我们养鸽人的首要问题,如果制订的不合理势必导致大批的优秀赛鸽过早的离开我们,而我们赛到最后的成绩也只能是以多取胜,自欺欺人。实际并不是我们的赛鸽不够优秀,而只是我们对它们安排的不够合理,导致太多的无谓牺牲。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既有高的归巢率,又要有好的成绩呢?那就一定要在“训”的方面找到尽量使自己满意的答案。下面是本人对训放的一点具体看法,不一定正确,在此跟大家探讨。
其一,在赛鸽休赛期间尽量做到20公里左右的全方位训放,这样既保持了赛鸽的长期兴奋状态,又能使赛鸽的体能得以加强,更能提高赛鸽大脑的定向功能不至于单一的固定在一个水平线上。在赛季到来之际赛鸽能够很好的,自然的跟上加长距离的比赛。
其二,在赛鸽的比赛季节到来之际,尽量跟上协会的由近到远的训放节奏,万不可远近混放。更不赞成自己无端增加训放节奏。这样会使一直处于良好状态的赛鸽,减少对方向感的有效界定和体力的无辜损失。
在200公里左右的训放中是选择快速鸽的关键环节,在这个赛距的赛鸽能够快速的归巢,说明其内在的体能完好,定向准确,具有超凡的爆发力,因此极具挑战性。这种赛鸽在我国普遍采取的300公里比赛中,及其具备争金夺银的内在潜质,理所当然也应该成为我们300公里赛的首选。而那些在200公里左右赛距的归巢鸽当中谨次于第一梯队归巢的赛鸽,必将成为500公里赛距的精英。
由于比赛距离的不断递增及比赛密度的高度集中,使赛鸽在体能上应该增加其自身的集聚能力,充分调动起其强烈的归巢愿望,使完好的体能与优良的血统做到完美的有机结合,故此只有牺牲300公里的比赛,进行有选择的跳站放飞(通常300公里-500公里的比赛间隔只有一周时间,300公里的归巢鸽所消耗的体力,从时间上无法再次快速适应500公里的比赛。因此300公里的成绩鸽,很难在500公里级的比赛中连续提高其比赛成绩)。而200公里-300公里的归巢鸽如果血统过硬,经过充分的休息完全可以胜任500公里-700公里的比赛,并且会有很好的成绩产生。虽然赛距有了成倍的增加,但具有优良血统的赛鸽,只要是他的体能允许,归巢必将易如反掌,反之只能是回归自然。何老师的342号能从千公里经过漫长的飞翔而胜利归巢,恰恰说明了赛鸽血统的重要性,因此得出短距离比赛拼的是赛鸽的体能。而长距离的比赛拼的就一定是其优良的血统。
跳站比赛也正是合理地运用了其赛鸽的体能和血统的各自长处,从而使赛鸽快速达到其巅峰状态,这也是我们鸽迷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及提高归巢率的制胜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