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杆菌是为了纪念研究者SALMON教授而命名的,到目前为止已发现至少有2000种血清类型,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本菌广泛感染各种人畜,但在赛鸽体内尤以salmonella typhimurium所引起的副伤寒症paratyphoid最为普遍,是鸽体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细菌性疾病。
在自然界中家禽是沙门氏菌的主要带菌者,但在野鸟及鼠类中也有高比例的携带者,因此成为本病经常性的潜在感染源。而沙门氏杆菌又可在自然界中存活很久的时间,曾有研究指出沙门氏杆菌可在鸟粪中存活达28个月之久。
赛鸽最常见的感染途径便是吃入被其他病鸽或者野鸟,鼠类等所污染的饲料或饮水,尤其容易于外训期间在鸽车中被感染,此外苍蝇,蟑螂,跳蚤等寄生虫都可成为本病的媒介。老鸽感染本病耐过后常成为带菌者,会长期的间歇性的在粪便中排出本病菌而成为其他鸽子的感染源,而鸽主还浑然不知。本病自感染到发病的潜伏期可由数天到两周之久,由于细菌血清型,感染菌数量,鸽子日龄及健康状况的不同,感染鸽可呈现甚急型,急性型,慢性型甚至隐形感染。
本病在鸽群中传播速度很快,可造成病鸽猝死,精神不振,羽毛蓬松,嗜眠,食欲不振,关节炎,脓肿,寒颤,肛门污秽,病鸽挤成一团,体重减轻,黄绿色下痢及抽搐等症状,急性型在3~5天死亡,亦有拖至十数天才死亡的。有些病鸽可能会无症状显现,但会有生育能力丧失,孵化率差及雏鸽死亡的情形。
耐过本病的鸽子外观看起来可能很正常,但会在粪便中,鸽乳中,唾液中及鸽蛋中,间歇性的排出细菌,而成为本病的带菌者。慢性感染的鸽子往往会发育不良,消瘦及精神萎靡,并常造成关节肿大与发炎,而有所谓脚麻痹或翅膀麻痹的症状。
本病可造成幼鸽及成鸽的死亡,死亡率可高达40%,但亦有少数几只死亡的现象发生,发病的鸽子年龄可从两周齢到十几岁的鸽子都有,不过绝大多数会发生在一年以内的青年鸽身上。一般成鸽都成不显性感染,而在幼鸽则可能呈现急性,致死性死亡。
病鸽剖检时可能可见到肝脾肿大与渗血,肠炎、脓疡、肺及肾充血、关节滑膜炎、全眼球炎及食道的严重溃疡甚至穿孔;其中肝脏肿大并严重的话,在鸽体生前即可由腹腔耻骨部分触摸到,又在肝表面可见到许多灰白色坏死点及肝包膜炎的情形,肺脏则呈现散发性干酪坏死,成鸽的卵泡可能有破裂、畸形或萎缩。
本病的诊断需有粪便、血液、肝及肠内容物分离病原菌,但是如果仅做一次粪便的分离培养结果为阴性,并不能就断定这羽鸽子未感染本病,因为病鸽在粪便中排出沙门氏菌并不是连续性而是间歇性的排出,病鸽体内所有组织都可能含有沙门氏杆菌。因此由脏器分离较为容易,本菌之分离最好用选择性培养基如DHL,以会产生硫化氢为特征。
此外以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在肝脾等病变处发现典型的多发性副伤寒结节特征(中央坏死灶内有大小不同的细菌团块,周围有类上皮细胞,巨细胞及异嗜球浸润)。其他如肺之坏死等亦可有见。本病偶尔会感染脑部造成类似新城疫病的神经症状,但此很容易由实验室的微生物学,组织病理学或血清学的方法加以区别,但仅仅是个例而已。
由于没有一种药物能够有效地对抗所有血清型的沙门氏杆菌,因此可能的话应该先从病鸽粪便中分离病原菌,然后做药物敏感性试验,再行判定哪一种药剂对此病原菌较为有效,一般用于治疗沙门氏杆菌症的药物有安西比林。氯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有时候即使对病鸽反复治疗,也会无法完全将潜伏在体内的细菌杀灭,而成为带菌鸽。
目前最有效也最持久的保护鸽体不受沙门氏杆菌威胁的就是注射沙门氏菌疫苗,幼鸽在出生四周龄以上即可接种沙门氏菌疫苗。接种疫苗最迟于外训前三周完成,接种前需适当调理鸽子保证处于最佳接种状态,种鸽配对前一个月接种沙门氏菌疫苗,可有效杜绝种鸽卵泡在发育期间受沙门氏菌侵扰。
平时预防中应注意鸽舍卫生,直接避免麻雀等野生鸟类及野鼠等进入鸽舍,由于发病后治疗痊愈的鸽子往往成为带菌者,因此除非是有价值的种鸽最好是予以淘汰。病鸽所在的鸽舍及饮水等器具应彻底清洗并消毒,此外良好的营养,运动及阳光对鸽子的抵抗力也有帮助。
如有新引进的种鸽应先与是先隔离饲养2~4周,并进行粪便之沙门氏菌检查,并在此期间不给予鸽子任何药物,以避免影响检查效果,检查结果为阴性的才可混入种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