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信鸽运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5年以前,1834年在亚琛(Aachen),一些运动爱好者成立了第一届信鸽饲养协会,协会的推动者首推阿道夫祖赫勒 (Adolf. Zurhelle),一位信鸽饲养爱好者,协会名称是“La Colombe”, 即拉丁文的信鸽。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特别是铁路运输的高速发展,赛鸽运动很快就在全德国普及开来:从下莱茵地区,鲁尔工业区,到南部山区,及至北德意志到图灵根州,赛鸽运动蓬勃发展。在1860年前后,专业赛鸽杂志“信鸽”创刊发行。稍后,成立专业联合协会的想法便在开始酝酿了。
1871年至1883年,进入地方协会和会员快速增长期。
众所周知,信鸽在情报、信息传递方面具有很重要的军事意义。1870-1871年间的德、法战争期间,军事各方都在积极寻求包括信鸽在内的信息传递的有效方式。1872年,一名家住科隆的信鸽饲养者约瑟夫·林泽(Josef Lenzen)从普鲁士军方接受了一纸军事命令,“为普鲁士饲养具有军事用途的信鸽。”1891年,信鸽协会和普鲁士军事委员会签订协议,主要内容包括:
“训练信鸽进行特定路线的飞翔,允许信鸽进行自由路线飞翔,(对符合标准的信鸽)颁发国家资格证书,对大赛优胜鸽颁发金、银、铜牌,对信鸽协会给予经济资助等。”
1884年,以进行军事情报传递为宗旨成立了“德国信鸽爱好者联合协会”。
在一期信鸽纪念性期刊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所有地方协会都必须对所饲养信鸽,并进行统一路线的训练,其飞行路线和领域涉及到整个(普鲁士)王国范围。”截止到1883年底,德国境内成立了超过70家的地方协会,其中包括两个(野外)训放协会:一个是建于1881年位于波鸿的莱茵-威斯特法仑野外训放协会,另一个是建立于1882年的索林根协会。1883年12月15日,在科隆召开大会,正式成立了“德国信鸽爱好者联合协会”,第一届主席是来自阿藤-林斯根的卡尔·乔治·埃德蒙特·巴龙(Karl.G.E.Baron),1884年10月24日在埃森举办了第一届信鸽竞翔赛事,同时也举办了信鸽展览。
1886年,协会出版了专业期刊“信鸽杂志”。
威廉二世随后接管了对信鸽协会的控制,1888年对于信鸽运动是至关重要的一年。
1890 年鸽协下属的分会增加到大约190个,其迅速发展的态势使协会在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变革,设立了固定的办公地点,1891年选举出了协会主席及执行主席。到1900年协会下属组织飞速发展到688个,1894年协会正式通过了《信鸽保护条例》,并得到了国王颁发的保护印章,会员将这种印章印在信鸽翅膀之下,使信鸽在训飞中更易得到辨认以受到保护,这同时也使其更有效的应用于军事用途。当然,这种保护也是以协会所属信鸽,全部都被应用于军事用途为代价所得到的回报。当时的德国信鸽协会,得到了普鲁士军方和国王的财政支持。
在和平时期,信鸽协会的精力基本是专注于开展赛鸽运动本身,协会每年都举办一次极具吸引力的远距离竞翔,从东普鲁士的科尼伯格,经奥地利的维也纳,一直到达匈牙利的布达佩斯。
从1895年开始,参加信鸽展览的品评优胜鸽都是以一鸽一笼进行展示,这些各自的赛绩必须进入20%以内,裁判员在综合鸽子的外观等各项因素后,评出名次并给最终的冠军鸽颁发金牌。
1894年封闭式铝制/锡制足环的引进
足环上的年份是以相应字母表示的,并烙有相关地方协会的字母和序号。为了避免足环被非协会人员窃用,协会于1901年申请了足环图案的专利注册,(一个戴着皇冠的鹰头,其颈上是鸽子的出生日期。从1907年开始,足环的直径定为7.5毫米。)
1905年的信鸽展览会上,正式对参展的信鸽性别也进行了划分,字母A代表雄性赛鸽,字母B代表雌性赛鸽,金牌将颁布给总成绩最好的赛鸽。1891年第一次在竞翔中使用机械鸽钟。
1906-1911年,信鸽协会在组织结构方面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
1911年,协会将全德划分为18个参赛区域,每一个区域都由本区域的协会会长负责日常事务。 1916年,开始使用信鸽在不同的两地之间开始互相传递情报。1918年,协会拟更名为:德国军用信鸽爱好者协会。11月底又将“军用”二字从名称中摘除。到1924年底,整个协会大约有1862个下属分会,会员人数超过32000名。
1920年,裁判委员会成立。
1921 年整个德国信鸽协会的18个地区只有9到10名裁判员,从1924年开始协会设立裁判长。到1925年底,全德有了大约3500个分会,会员人数超过了 40000名。协会和会员数量的激增对全德信鸽协会是空前的挑战,进行机构改革势在必行,从组织建构上讲,18个大区域的划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增长需要。
1925年底在汉诺威设立了协会办公室,1926到1931年期间,协会又新增大约230个新分会及12000名会员。1926年,参赛区域被划分为33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