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园地·公棚·协会·俱乐部·商城·拍鸽·鸽业·论坛·博客·日记·百科·分类·鸽问·积分·图库·鸽圈·播客·会员区 |
|
|
|
浅析竞翔领域内的几处误区
中国人养鸽的历史很长,但中国人养近、现代竞翔鸽的时间却很短,不过才六、七十年的事,“文革”十年还应当抛开去。另外,这几十年的竞翔发展历程中,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实际很少,国与国之间的民间交流也谈不上,只是近年来才开禁,所以说我们是关起门来摸索着养了几十年的竞翔鸽。囿于这种长期封闭式的氛围,闭目塞听,我们的进步不能言快,人家经历过并抛弃了的东西,我们还不晓得,要重新再经历一遍,以至于现在回首看来,中国竞翔界作为常识性的认识误区还有不少,有待纠正。比如信鸽优劣的眼砂决定论,本世纪四十年代之后,在竞翔发达国家已销声匿迹,退出历史舞台,我们在五、六十年代又重新拾起来,自己让它再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形成一轮新的热潮,然后,规律性地再消退下去,类同把别人嚼过的馒头又咀嚼了一遍。 改革开放以来,竞翔界与国外交流之门大开,许多新鲜经验扑面而来,使我们30万爱鸽者受益匪浅,眼界大开。或许是多年封闭守旧的后遗症,也可能是夜郎自大陋习的顽固遗留,在某些领域,我们对赛鸽竞翔的一些错误认识,仍取抱残守缺的态度,不肯轻易抛弃。本文想就几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赛距是否可以抻延? 这个所谓问题,在现代竞翔强国已经不是个问题了。我们久有放远程超远程的条件与爱好,其实别人也曾有过,也放过。欧洲早年就搞过跨国超远程比赛。美国更是利用其版图的辽阔,放过从西海岸到东海岸的超远程比赛,赛距达4000余公里,有归巢鸽。美国改良的海斯门—西翁系和摩利斯—戈登系以及修曼系,性能与太平洋彼岸中国李梅龄改良育成的超远程鸽系“李鸟”,在羽色和外型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南太平洋上的澳大利亚,放翔超远程的“瘾头”曾经一点也不比我们逊色。可是现在,人家不约而同将赛距的上限,固定于1000公里,成为一种定论、一个标准、一个“轨距”,一项惯例。以至于我们与国际接轨,便意味着1000公里以上级别的比赛无轨可接,规范我们一心一意搞千公里以内的比赛,再起哄鼓捣1500、2000公里超远程(甚至要超3000公里),就成了单打独斗,国际上不认可,没人陪着你玩儿啦。这不单纯是个赛距多少的问题,也不是个国土大小和国情如何的问题,更不是个竞翔习惯问题,说白了,是我们对我们手中这些长着翅膀,咕咕叫的小家伙们,有没有一个清醒的、展望性的、稍微更透彻一点的认识这样一个问题,如是而已。 笔者曾屡次问过各地的鸽友,信鸽的竞翔能力是不是越来越发达?大家都依据“用进废退”的原理,做肯定的回答。以赛距为衡量标准,当然应该是越放越远!因此,翻开我们的竞翔刊物,充斥了“突破”这个振奋人心的动词,一般的推理,上述说法好象是无懈可击的。 先说“突破”,小鸽会刚一成立,开始往往在二、三百公里上打转转(笔者看法,宁可放五百、四百也不要放三百,三百最不好飞),然后突破五百公里,再突破七百公里,继而突破千公里。按我们家里的老规矩,突破了千公里不过才取得了“中级职称”,还得再突破,一千五,两千甚至再远,才能获得“高级职称”,才功德圆满,这个鸽会才能站立起来,“成熟”起来。且慢“突破”!笔者的意见,过了千公里,别再一味地突破了,至少不能作为主要的奋斗目标。人家竞翔先进国家,倘若讲突破,早我们一个世纪就突破了,现在为什么将最远赛距限制在千公里?他们为什么又“突”了后来?他们在搞“反突破”么?再说“用进废退”原理,这是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足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用在信鸽越放能力越强,翔距越远方面,就不对了吗?笔者的意思,是要看切入点在哪里。用,功能就要进化,这本身没错,盲人的耳朵、鼻子和手指,因其盲而多用,而代用,就比一般正常人的要灵敏,盲人的听觉、嗅觉和触觉因“用进”而超常。磨软了的纸币,一上手也知是几元几角票面的,简直神了。说到鸽子,它们怎样“用进”呢?赛鸽是用来比赛的,赛的是飞速,比的是“快”,它们的用而进,体现在翔速上,越飞越快,几十年、上百年的磨练,赛鸽的飞速有了极大的提高。至于赛距,就竞翔发达国家来看,不但没进,反而退了,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洋鸽的代数多,资格老,发展延续时间久,在赛距上却整体退化或曰退步了,我们拿来试用,普遍显示在中、短程赛距中飞速快,一上长距离特别是1500公里以上,便不行了,这不是退步么?它们是因为废掉了什么而退化的呢?它们废掉退化的,是亿万年漫长生涯中打野食的生存本能!国外赛鸽家们并非天生厌恶超远程赛,他们也并非仅仅是因为国土面积不够不利于在本土放长距离而作罢。经数百年人工驯养,现代赛鸽已经高度家化,对人类的供养已产生了强烈地依赖,它们只适应当天或次日能归巢的比赛,不能支撑两天以上的比赛距离,从精神上、体力上均难以承受。硬要放出去,不是钻了异棚为求生而落户,便是“鸟为食亡”了,现代蛋鸡品种,不喂食人工配制的粉末状全价配合饲料,便不能充分发挥其优异的产蛋性能,而自幼吃粉末状的混合饲料,使它们不认玉米、小麦、菜叶等自然面貌的食物,食槽中混入少量未粉碎的玉米颗粒,会被剩下而不吃。赛鸽只在棚中吃饲料,久而久之,它认为只有在棚中才能解决温饱,放飞后一口气冲回来,根本不认为沿途还有食水,也不具备下落打野的心态和欲望,赛鸽家也不允许它们中途停留,这是应当消灭掉的一种习性,仿佛警犬决不允许吃非主人提供的食物一样。倘若长年吃人工混合的全价颗粒饲料的话,(营养物质丰富,避免鸽子挑食),它们连原粮的模样也无从认识,即便落野也仅能喝几口水,对粮食颗粒会视而不见的。这是废退的根源。家化程度越久,即使一直喂原粮,赛鸽的落野能力也会退化的。我们这个目前尚欠发达的竞翔大国,百万赛鸽也在经历这个过程。从这个角度看,竞翔发达国家将赛距上限渐次固定于当天能归巢的极限——大约一千公里,也是大势所趋,是竞翔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也是很无奈的举动。我们手中还有早年引自外国的超远程血统的老品系赛鸽,从发展演化的过程看,它们目前的劣势在于飞速不行,想快也力不从心;它们的优势在于生存能力强于现代赛鸽,有的能征服超远程赛距。“长”就要慢,快则必“短”,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问题的两个极端,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在赛距的延展方面,“用进”的公式是不成立的,无论在地球的哪个角落,只要赛鸽是家养的,它将逐渐丧失野外生存能力。近年来大量国外现代品系的赛鸽引进,掺进我们原有的鸽群,这只能加速赛鸽打野能力的整体退化,这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事情。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赛距,将不知不觉终止于一千公里以内,这正是退化的结果。1998年,国内有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仍进行了相当规模的超远程竞翔,从成绩报道来看,归巢者已是屈指可数,冠军当然有,归巢率羞于启齿,“退化”的迹象已见端倪。无数事实证明,赛距不但不能任意延伸,而是应明确明智地定位于适宜的范围内。现在讲这话,相信不会再被认为是危言耸听了。 二、归巢能力是靠训放激发出来的 这种看法换一种说法,便是不经训放激发或刺激,赛鸽便不具备识途归巢的能力。于是,我们的前辈们,包括李梅龄大师当年,也是10公里,20公里,40公里、60公里。一路小脚女人般的小步伐训下去,放个300公里已然跑了十来站,拖死狗的战术,源于对赛鸽识途归巢本能认识不足,认识不透,总想让它们出去“认认路”,上天去记记“道儿”,幼稚的很。三十年代,“青岛特别市”警察局训练警用通信鸽,为了让它们最终飞过胶州湾,竟摇着小舢板一百米一百米地由近及远进行海上训练,实在过于谨小慎微。 实践中,赛鸽已用自身的表现,将它们与生俱来的归巢能力无时不刻地展现在主人眼前,只是我们有的鸽友顽固地视而不见,或者漠然置之,并未总结升华为指导竞翔训放实践的规律和理论。不少鸽友黑暗中或忙乱中抓错了鸽子,将两个月以内从未训放过的幼鸽拿去远训或比赛,结果“吱吱叫”的黄毛小子也顺利归巢,它总不会是乘车回来的吧?五个月的幼鸽拿500公里冠军,6个月的幼鸽飞1500公里归巢,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北京、武汉甚至四川的鸽友到上海去借用或购买种鸽,几年后一不小心逃笼,在没经过一站站“定向训放”的情况下径直飞回上海老巢,例证多得是。150公里跳站直上千公里,500公里跳站直上1500或2000公里的例子前些年很普遍。当年放超远程的鸽子几乎个个是跳过站的。1000公里归巢后再上2000公里,一跳便是1000公里。哪只赛鸽放哈密前曾来看过“地形”?3100公里之外放出,照样向巢区方向飞去,它们知道方向,不必“告诉”它们,方向感绝对是天生的,在离巢极其遥远处仍然能轻易感知。能否归巢另当别论,笔者并不崇尚一再放远,只是举例说明竞翔鸽定向寻巢的天性,不是后天教化而来,属本能范畴。它们的这种能力,在长期的家养过程中也要退化,我们只能不断地巩固和保留它们这种习性和能力,但却不能创造和“激发”出来。少数赛鸽(含几乎全部的观赏鸽和肉鸽)这种识途归巢能力退化严重,放出去必然要丢,这很正常,这种表现与上述问题中赛距趋短的道理等同相似。认识这个本能现象意义何在?主要是指导训放实践。依据此说,不必在比赛500公里时,想方设法将赛鸽事先运到司放地或附近“私训”,让赛鸽“记住”地形地貌及沿途“路标”,这是徒劳的。赛鸽放出后,根本不看也不必看什么“地形”,如果在司放地稳定的时间足够长,已经在笼中定准方向的赛鸽,出笼后贴地向巢区大致方向飞走,义无返顾。稳定期短或封闭式放鸽车不易定向时,赛鸽出笼后会拔高打盘头,那也不是观山景识路标,而是启动测向功能找感觉。我的看法这定向不一定完全依靠眼睛,如若阴天连太阳位置也看不准,眼睛此时只是管着别撞上障碍物,赛鸽归巢途中一直是“跟着感觉走”的,只是那感觉告诉它“快到家了”,它才定睛辩识地标准确寻巢。飞到家门不落冲过去了,那是因为心急发慌,或是“定睛”晚了错过了巢位。总之,完全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在起决定作用。长期家养不训或从未开训的幼鸽,虽然都有定向归巢的潜质,但突然参赛或远距离训放,都能造成不归或迟归。象小孩子从不出家门,未曾接触外界的人和事,一时外出,容易发懵找不到家,属于有这种能力没那个胆量,因紧张和受惊吓而迷途。因此训放的必要性在于训练其胆量,训练其见识,而非教它定向识路标。三、五十公里足矣,次数多一点无碍有利。只要出了家飞范围,便能训练胆量,促其使用识途本能,完全不必放很远,形式重要,距离次要。这个误区的纠正,直接为跳站的做法提供了理论根据,也为合理减少训放次数和距离提供了理论根据。已经放过路的老鸽,尤其不必站站上笼训放,可有效节省体力及费用,有利于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国外六、七岁的成鸽仍能在艰苦比赛中屡创佳绩,除了鳏夫制,应当也有这个层面的原因。上海崇明岛鸽友多年实行“三站到五百”的训赛做法,为这种理论探索提供了极好的实践注解。 三、名血后代一定好用 名血或称铭鸽的后代一定好用的另一面解释,是如若不好用是你没遇到真正的名血铭鸽,只好自认倒霉,碰上了假货。小人物遇上这种结果,除了打掉牙往肚里咽外,别无选择。可为什么财大气粗的款爷,可以直接进入名鸽舍堂而皇之的直取铭鸽,且手续完备,货真价实,验明了“正身”,决无水货之虞。为什么直子直孙楞是不争气,兜头一瓢凉水浇灭了我等热切的期望之火?老子英雄,儿子不但不是好汉,反而成了“混蛋”,这如何解释?笔者有两种不敢称成熟的看法,权充分析推断。第一我们得到货真价实的铭鸽,对它们的认识过于朴素唯物主义了,对遗传学的认知简单地理解为1+1=2,不允许有变化,不相信有变化,不容忍有变化。老子什么样,儿子必定也得是什么样,只准超过不许逊色,没有道理的。“龙生九子,九子九样”的古训此时早已忘到耳朵后面去了。德国牧羊犬(狼狗)每窝产仔数高于普通家犬,往往多达8——12只幼崽,民间有“七狼八虎”之说,意即每窝的第七只第八只幼犬将来最为凶猛优秀,同时也说明同窝的其余幼犬相对平庸,总之这个说法体现了差别。同窝仔兔,有的出生20天就能自行跳出高高的巢箱,外出活动,有的从巢箱里拿出来也只会趴在地上不会走,差异很大。一对种鸽一窝繁殖的两只幼鸽,长大后甲鸽放到千公里归来并取得不错的名次,乙鸽赛前200公里训放都不能归巢,相信大家都碰到过这样的事例。鸽子的染色体有80条,其中40条来自父方,40条来自母方。雄鸽的带有40条染色体的精子与卵子结合时,释放出的遗传组合信息方式有数百万种之多,雌鸽方面也相似。由于遗传基因的数目十分庞大,任何一种组合方式都有发生的可能,完全的复制性遗传几乎不可能发生。只容许1+1或1—1(儿子=父亲)那是做不到的。遗传毕竟不是复制和复印,即使“克隆”也难说结局完全相同,还有“此一时彼一时”呢!不能急功近利,是玫瑰总要开花的,以待时机。相信你的铭鸽,功到自然成。不能见了头巢蛋,先行许下愿,猛将不一定出在哪一窝,不一定哪一枚蛋是最佳遗传组合。开玩笑打比方:秦王李世民行二,按照“规矩”,他连太子也不是,怎么可以当皇帝?偏偏他的才能远在包括太子在内的诸皇兄皇弟之上,他最终“非法”即位,引出中国封建社会辉煌高峰之一的“贞观之治”。最近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连续剧《雍正皇帝》,也体现立才子而非立太子的选拔标准。给铭鸽一个全面发挥的机会和时间段,其后裔达到一顶数目,在“量”中选“质”是一种概率的含义,成功把握大。 第二不要片面理解有些文章的内容,使之对自己形成误导。某某人购一只某某品系的铭鸽做种,拿回来叮当一弄,立竿见影,立即取得了冠军,皆大欢喜。这事可能不假,但冠军只有一个,敢问冠军的同巢鸽哪里去了?是同赛次亚军么?还是没有归巢?同是名门之后,将门虎子嘛!下一窝的同父同母平辈表现如何?这一路共出了多少羽?是否个个精英?大家都宣传冠军,没有人傻到细列家谱的地步。出一只冠军,光环已经笼罩了全棚,老少三辈,封妻荫子,自己不吹,别人也捧,轰动效应,掩盖了一切,给人以名血之后代,名不虚传,俱皆冠军和冠军胚的印象,“一招鲜,吃遍天”。超远程回来了一羽!名次好(一共回来没有几只,名次怎么会不好?),高价买下!有平辈吗?买下!爹娘在吗?买下!对不起,买不下,为何?爹丢在300公里,娘放500公里未归巢,同巢姐妹兄弟,一起上路至今不见。“一将功成万骨枯”,不成比例啊!名血之后代,凭什么就能一鸣惊人?凭什么必须一鸣惊人?好与差都有可能。凡鸽刊就有“群冠录”、“名人谱”一类的栏目,主要宣传名人铭鸽,大家也爱看,看后务必琢磨,既要钻进去,也要撤出来,前思后想,自个心中有数,得出自己的结论,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对比思考。不能看一篇文章让人牵住一次鼻子,自己赶紧对号入座,跳进去充当一个一模一样的角色,复制一个一模一样的过程,不如愿便痛不欲生,怨天尤人。片面理解冠军鸽的产生过程,自己误导了自己,跌入自己挖的误区陷坑,人不误我我自误。看皮影戏、木偶剧,哈哈大笑之余,要想到半透明屏幕后面的驴皮道具,想到木偶壳子里头的人手和错综复杂的操纵线,还有扭捏作态的配音。 总之,要做一个高起点的,头脑冷静,有分析现象,解决问题能力的养鸽人 ,不断地学习,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不能满足于浅尝辄止。既要有成绩,又要有经验,还要创新,克服我们民族文化中固步自封、夜郎自大、不思进取的弊病,将中华赛鸽竞翔科技水平和竞翔文化水平推向前进。 (本文原载《安徽信鸽》1999年创刊号) 发布时间:2004/5/5 9:23:48
下一篇
上一篇
发表评论
所有评论(0评论)
更多评论正在加载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