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鸽无尊严
打公棚十多年,经历了不少的赛事,明白了许多事情。每每浏览参赛名单时,总是很好奇,总是要找到些什么,让自己明白为好。浏览的过程中也总能发现些什么,发现的情况往往不能明言,只能自己判断是与非。
提起协议鸽,总有一种特殊的感觉,说是厌恶也好,无所谓也罢,反正是没有是非曲直的。今日的公棚数百家,参赛者成千上万,公棚与参赛者总有一些千丝万缕的情结。口头协议应运而生,自然而然,说不清道不明。都是亲朋好友,都是捧场,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交费与不交费标志着法律意义上的公平与不公平,参赛权利的平等与不平等。从众多参赛名单者中明白其是否为协议鸽不是一蹴而就就能明白的,有个经过多次参赛经验逐渐辨别的过程。
协议鸽让人瞧得起,看不起,无尊重。协议鸽的种类层出不穷,现象多种多样。协议鸽多是公棚主动邀请参赛,有部分是参赛者提出特别要求,还有部分心照不宣不作过多的要求,更有就是自棚渗透。像当下一些猜疑,猜疑虽然说明不了问题,但问题确实大大地存在着。这不是认识不清的问题,也不是诽谤与批评的问题,这实际上涉及到集鸽政策和为人的道德问题,更加是法律条文不能妥善解决的问题。如果想诉讼法律官司,欲胜诉抑或败诉,都无证据。正义者只能呼吁,只能是警钟。如果发展下去会产生什么影响,是不少业内人士所关切的。无论如何,此事影响大,关乎公棚的发展与存亡,关系到鸽友的切身利益,断不可等闲视之。
许多铭舍和养殖场像流水线作业一样,每年春季有计划地大量出幼鸽,参赛一部分,商品鸽一部分,协议鸽一部分。
协议鸽等等现象的产生与当下的信鸽文化批评绵软乏力不无关系。公棚的发展能否保持健康良性的态势,赛鸽赛事道路能否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信鸽文化批评少不得。而现在信鸽文化批评只是评论作家,作家们不仅遭到诽谤和精神伤害,而且被无中生有。可见信鸽文化批评的不景气是不争的事实,真正的批评处于死水状态。对于出现的问题事件,有关协会从上到下无人敢于拿起批评的武器。即使有正义人士举报,君不见,某些领导不痛不痒的说词推托比比皆是。如果说重些,有的领导层也许被金钱和利益所绑架,成了某些利益公棚的工具。
当下,信鸽界没有批评家,没有批评的环境,若继续下去,真正的信鸽文化无高品位,无艺术境界,信鸽文化的精英必将日渐稀少。当下,敢于担当,敢于亮剑针砭时弊的批评家难能可贵。真正有力量的批评是能够起到维护正义,匡正偏离和纠正错误走向正确方向的。面对无所事事的人和机构,面对溢美隐恶,以口无遮拦地直言才是对信鸽文化的坚守。
协议鸽是一种潜规则,只要公棚存在,这种规则就会永远存在下去。批评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警醒,虽然逆耳,但能让部分有良心的人士反躬自省。协议鸽这种胸襟,这种气量,这种境界都是鸽事儿,关系到营造一个良好的竞赛环境。协议鸽仅是丑恶现象,只能是踽踽的独行者,不光明正大实在是一种莫大的悲哀。
今秋,如果一个公棚纳入近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非交钱的参赛鸽,尽管赛事能够圆满结束,但是非曲直自有公论。不要忘记,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公棚自作聪明必自食其恶果,难获尊严。低俗之人成不了高雅人士,高雅人变成了庸人,三流公棚不会成为一流公棚,一流公棚变为三等公棚。事实胜于雄辨,要获尊严,应展示出力量、气派和精神,必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彰显生命力,经得起恒久时间的检验。
钱是好东西,不谈钱是可笑的,协议鸽不谈钱,但必须要有思想的引领。试想,一个公棚纳入近二分之一或者三分之一自己出的幼鸽,或者不交钱鸽,成何体统,何时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众棚”和“大众棚”?虽然不能断言,虽然不能肯定,但可以做出判断,某公棚因自身原因必将纳入自己出的数目可观的幼鸽,写着真实或者虚拟的姓名,混同于真正的具有参赛资格的队伍中,以欺骗不知情和省外热心的参赛鸽友,可笑、可悲、可叹又可怜。
大名家的赛鸽,有的交费,有的不交费,不是吗?
无论是品牌公棚还是中小公棚互相交换交鸽,有的抵账,有的根本不抵账,不是吗?
无论是品牌公棚,还是中小公棚,是不是交了自棚赛鸽呢?
笔者只是提出问题,进而研究问题,但愿有好的结论。但是,有许多现象和事实无法取证,因而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尽管如此,纸包不住火的,总会有暴露的一天。
本文是一味“盐”。盐不仅是调味品,更是人体生理机能不可或缺的元素。
一己之见,如有不妥,敬请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