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认为,信鸽的家飞与其赛绩和体质有着很大的关联,而信鸽的家飞又与平时的训练和饲喂有着直接的关系。
由于本人工作的调动,鸽棚也随之迁移。不得已,一棚鸽子只得关棚圈养了一年多,几十只羽翅健全的鸽子,过着衣食无忧、不愁吃喝的安逸日子。平日里,要么打斗争巢,要么咕鸣煽情,要么立在栖架上休养生息,虚度时日,根本不能出棚翱翔,更不用说获取鸽棚定位信息和锻炼身体了。两年后,成鸽中的大部分终于开家飞翔(开家中也损失了部分成鸽),当年的幼鸽也自然成熟。秋赛来临之际,心情真有些忐忑不安,曾经的辉煌使我难以平静。然而,严酷的现实使我倍受打击:初战500公里不仅成绩很差,而且归巢率特低,这在以前我的赛鸽身上是不可能出现的。之前,我的赛鸽不仅成绩优异,同时归巢率还特高,卓越的吃苦精神常受鸽友们称道,比赛途中,即使遇上风雨等恶劣天气,也能顽强归巢,真可谓“不死必归”,而今天的惨状却使我目瞪口呆,百思不得其解……
几个不眠之夜和鸽友们的点拨,使我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窘境一定与我棚赛鸽的家飞不足有着直接的关系。一羽赛鸽,如果缺乏足够的家飞,首先,赛鸽对本棚的位置认识不足,大脑中的定位概念难以建立和形成。我以为,赛鸽定位意识的创建,一方面要靠长期的“坐棚”获得;另一方面更离不开赛鸽长期地、不间断地绕舍家飞而感知和建立,以使赛鸽在比赛征程中,能及时、准确地分辨出比赛地点与自家棚舍的位置和环境差异,从而快速归返,取得好成绩。其次,一羽赛鸽,如果没有足够的家飞,其体能一定是很差的,不能适应全天候的、激烈而艰辛的比赛。鸽子整天里衣食无忧,自然就不想出棚寻觅、家飞,而缺少家飞的鸽子,将似缺少跑步和劳作的人一样,即使养得丰满肥硕,其肌肉和骨骼的质量也一定是很脆弱的,缺乏飞翔的爆发力和耐久力。因此,身体脆弱的赛鸽在比赛中飞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更何况比赛日的天气状况也是人们难以预料和掌控的。
再次,缺乏家飞的鸽子,其生存和适应能力也是无法培养的。有些比赛,如中远程联赛或特比赛,赛距本身就决定了赛鸽无法在当日归巢,有时短距离的比赛遇上风雨等恶劣天气也无法在当日归返。因此,当日不见鸽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的。此时,鸽子的适应和生存能力的强弱就成了赢得比赛的关键,而适应和生存能力的培养也是信鸽通过长期的家飞来获得和建立。
找到了症结所在,采取了一些措施,家飞正常后,赛鸽体质和成绩明显提高。
现在,一改之前每日定时、定量的饲喂方式,变上午早喂为迟喂、少喂,让鸽子有饥饿感,“逼”其出棚寻食,必要时也可适当驱赶鸽子冲出鸽舍家飞,一段时间过后,使其形成习惯。傍晚时分,准时足量喂饱,以补给鸽子因白天运动和飞翔所失热能,同时还增强了人鸽亲和力和鸽舍对鸽子的吸引力,这样的人鸽情缘正是信鸽竞翔中我们所期待的。应该说“人鸽合一”也是我们信鸽训养者为取得佳绩所采取的最质朴,而又必须的系列措施之一吧。
当然,赛鸽的家飞时间也不宜过多,整日里鸽子在外逍遥游玩,不思巢箱也不利于比赛。对于赛鸽的家飞时间控制和家飞质量,每个人有不同的见解,也可以结合各自的工作特点和思维观念灵活掌握,这里不作赘述。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养鸽人不辞艰辛的付出定有回报。如果再加以不断地分析和总结,那回报一定是很丰厚的!上述探讨,也许算得上是一个普通而永恒的话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