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严格的挑选种鸽,是每一位养鸽家的成功之道。如何挑选出优良的种鸽,如何应用我们的知识来指导我们进行育种,这就是我想要说的“一滴血”问题。
从遗传学的观点分析,信鸽的遗传基因——染色体有40对(80条),幼鸽从父母辈鸽得到40条染色体,共同形成一个具有40对染色体的细胞,通过胚胎逐渐发育成长为幼鸽,其遗传基因有一半来自父亲,另一半来自母亲。当幼鸽成熟后,其遗传基因有一半传给下一代。根据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即生物的生殖细胞在形成过程中,不同对的等位因子可以自由组合,存在于不同的配子中。也就是说这一半的遗传基因中含有上一代遗传基因的比例,只有通过科学的仪器进行检测才能得出,否则我们是根本无法知道的,而且这个比例数是千变万化的。
简单地说:种鸽从父母处得到各1/2的遗传基因,但在传给子代时其祖辈的遗传基因是通过自由组合后进行传递的,所以对孙代来说其得到祖父或祖母的遗传基因,不能用得到1/4来衡量。因此我们在育种过程中,要得到某一纯血鸽系是不太可能的,但要排除某一鸽系的血统也是做不到的,任何纯血鸽系都是相对的,更不能用几分之几来衡量信鸽的血统。也不能用父传女,母传子的交替遗传和隔代遗传来衡量信鸽的血统。
对于养鸽者来说,得到优秀的赛鸽是件容易的事,可以通过拍卖、公棚比赛去购买。但要得到优秀的种鸽却不是件容易事,优秀的赛鸽不一定是优秀的种鸽。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这种情况,冠军鸽配冠军鸽,其子代不一定会出冠军鸽,但是冠军鸽的上代必定有冠军鸽。这就是“一滴血”的作用。
但是,如何使“一滴血”发挥作用呢?我认为种鸽要从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去考虑。外在因素是看得见的性状,指的是羽毛的颜色、眼砂的属类(即是黄眼类、砂眼类、牛眼类)、咀喙的粗细、体形的大小、光脚还是毛脚、羽条的根数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形态构造特征,是看得见的性状。内在因素是看不见的性状,指的是受精率的多少、生长速度的快慢、生活力的强弱、导航能力强弱(即智商)以及什么基因型的遗传病等等。外在性状固然重要,但内在稳定性就更为重要了,上一代的这种性状能够在下一代的身上表现出来。生物性状的遗传,是靠什么方式得到表现的呢?靠遗传规律。上一代的性状是不能直接传递给下一代的,必须通过遗传物质的传递和性状发育的复杂的代谢过程。
从相对的性状上讲,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什么叫相对性状呢?对某一个性状具有的相对差异叫相对性状。如:黄眼与砂眼杂交,出得的子1代全是表现为黄眼,这两只杂交鸽子眼砂的属类即是相对性状。子1代全部表现为黄眼类,那就是在两只信鸽的杂交中,黄眼对砂眼是呈显性遗传,砂眼对黄眼类呈隐性遗传。子1代全部表现为黄眼类,砂眼没有得到表现,是否它就永远得不到表现了呢?不是的。在子2代中,砂眼类又会得到表现。在实践中,这种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鸽而异,因时而异。我所培育的“厦门1号”(成绩是03年放飞厦门800公里上海市冠军),眼睛为黄眼,其父母均为砂眼;将其配了一母鸽“汕头号”(01年放飞汕头1000公里上海市季军)黄眼,其父母均为黄眼;作出了“新安银箭”(06年放飞新安1000公里上海市亚军)眼睛为砂眼,而它的平辈中黄眼居多。
内在稳定性指的就是信鸽的遗传性,优良的种鸽一定要具有优良的遗传基因,我们常说的某某血统鸽系,其原因就在于他具备了优良的遗传基因,而这些优良的遗传基因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筛选得到的。我们在育种过程中就要选择那些具有优良遗传基因的信鸽作为种鸽,进行杂交和近交,通过竞翔筛选出一批精英,淘汰劣质基因,得到优质基因,再经过繁殖,使优质基因浓集,这样我们在下一代中得到优秀信鸽的可能性就大。前面所提的“汕头号”,其父亲“福浩645”(97年600公里浦东新区冠军),其祖母是“张掖456”(95年放飞张掖2000公里)。
“汕头号”直子:“新安银箭”(06年放飞新安1000公里上海市亚军)
“汕头号”直子:“无冕之王”(05年放飞北京1000公里上海市108名、密码输错,痛失亚军);
“汕头号”直孙女:“鸽王亚军”(08年藏金阁公棚预赛37名、决赛7名、鸽王亚军);
信鸽的育种只要选择好了种鸽,有那么“一滴血”,其后代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出现优秀的信鸽。通过不断地竞翔和筛选,保留那些具有优质基因的信鸽作种,我们就能不断的培育出优秀的赛鸽,取得优秀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