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饲养了一群观赏鸽,听养过鸽的长兄说:鸽子能不能飞得高,飞得远,全凭一双好眼睛。
我问:“怎样才能看得出来呢?”
他回答:“用舌头舔眼睛,不眨眼者为最好。”
后来,我学他的方法,舔眼鉴鸽,可是发现大多数鸽子几乎都不眨眼睛,眨眼的很少。我迷糊了,哪个是最好的鸽子呢?
八十年代,我饲养了一群信鸽,这时候我看到了一本《中华信鸽》杂志,上面有一篇文章介绍鸽眼的,看后茅塞顿开,才知道这鸽眼除了区分黄眼、砂眼和牛眼之外,还有许多类型。诸如颗粒砂,丝绒砂,盐碱砂,竹根砂等等,并介绍了这些鸽眼的形状,特点和特长。
后来我又看到一篇文章,是介绍信鸽眼志的,看过之后我才知道这鸽眼还有这么大的学问。文章在论述眼志的同时,将鸽眼的生理特征划分为六个圆,即瞳孔、内线扣、眼志、底砂、面砂、外封砂。眼志是其中的一个圆,又划分为卧型,立型、全圈型、锯齿型、细线型等。从此后,我在鸽友家、鸽市上,按照书中所说的最好的眼砂,最好的眼志照猫画虎、按图索骥,买了许多所谓的好鸽,作育了不少幼鸽。结果首次参加比赛,没等到放300公里,即全军覆没,我迷茫了。
后来,我又在《中华信鸽》上看到了一篇专门介绍信鸽内线扣的文章。文章将内线扣分为六个形状,即:八卦状、锯齿状、波纹状、半波纹状、宽边状,细线状。并将这几种内线扣的形状、特征、特点写得极为详细。根据文章的介绍,以八卦状等前四种为上品,这回我以为找到了鉴鸽的窍门,买了一个放大镜,将棚中赛鸽一一检查,除了有几只据说是上海的天落鸟和上海的吴淞鸽出的子代鸽。虽然没有达到我的满意度,但是来头大,勉强留下之外,其余不合格的全部淘汰。就这还不过瘾,拿上放大镜在鸽市挑选好鸽,到朋友家给朋友看鸽。
第二年春季,我将能放的鸽子全部上阵,放300公里,仅剩下8只,最后全部上了500公里决赛,这是我养鸽生涯中首次参加500公里竞赛。令我想不到的是我不怎么看上眼的天落鸟的后代拿了冠军,上海鸽的后代拿了7名、8名,我认为最好的鸽子都名落孙山了。
虽然后来回来几只,但都是好几天之后的事了。我拿上放大镜,仔细观看这几羽获奖鸽。冠军鸽勉强称得上是宽边型,7名、8名就完全是细线型的了,按照书中所说,属淘汰之类。我又迷茫了,这鸽眼究竟什么样的才算好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九十年代初,我才发现内线扣会随着鸽子年龄的增长有所变化,细线的会变成宽边的,宽边的会变成半波纹或者全波纹的等等。后来我又看了许多信鸽理论文章,这时我才明白,光看鸽眼不行,还要重视赛鸽的血统、肌肉、骨架、羽质等等。从此以后我很少拿放大镜看鸽眼了,那赛鸽的成绩反而越来越好,当然有失败的时候,不过大多是管理不到位造成的。
后来我又拿起了镜子看鸽眼,不过不是放大镜,而是眼底镜。原因是96年《中华信鸽》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是专门介绍如何看鸽眼栉膜的。那篇文章将鸽眼栉膜的形状、颜色描写得非常形象仔细,并根据形状、颜色的不同,认定哪些是优质鸽,哪些是劣质鸽。为此,我乐而不疲,以为这才是鉴鸽的真经秘诀。
最初的几年,因为许多人饲养的赛鸽大多质量较差,血统不明,很容易挑出不合格的,可是随着大量外籍、品系鸽涌入中国赛鸽市场,我发现眼底镜也不是万能的,在鸽子血统明确、健康时,那眼底栉膜的形状、颜色几乎没有不符合要求的。从鸽眼栉膜的生理特征上看,形状上有宽型的、窄型的等;颜色上有橘红色的、金黄色的、白色的、黑色的等,这就看你喜欢哪一种了。一般情况下,只要把好了种鸽血统关、饲养管理关,无论是哪一种,都有可能育出冠军,飞出冠军。当然在鸽子状态不佳,亚健康,有病时,会误将冠军鸽看成劣质鸽。
后来,眼底镜我也不多看了,因为我发现看栉膜只能看出这只鸽子是否非常健康,看出是否与鸽主所说的某一品系鸽的栉膜相同。如果差异大的话,说明主人在说谎,或者他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养的是什么鸽。另外,我认为既然拿现代化高科技产品眼底镜看出的仅仅是鸽子是否健康,是否有某一血统、品系鸽的特征、特点,但并不能肯定一定会归巢或者拿冠军的话,还不如用自己的眼睛和双手去观察,去感觉。一只好的品系鸽,有其特殊的外貌特征,有的表现在肌肉骨架上,有的表现在羽色翅膀上,有的表现在眼砂特点上等,只要用心看,多琢磨,是不难识别和记住的。同样,一只好的赛鸽,在赛前仔细用心观察,其动态和静态,与其它没有状态的赛鸽是不一样的,抓在手中的感觉会给人以信心和力量;其肌肉、骨架、羽质、心律、温度等,非那些劣质鸽、亚健康鸽所能比。
从此后,眼底镜我也不多看了,这并不是说我不看鸽眼,而是也看,不过顺序颠倒了。过去是先看鸽眼,后看肌肉、骨架、翅膀,羽质,现在眼睛成了最后一道手续。因为这是衡量这只鸽是否健康的最后一道关口,眼睛是健康的窗口,不健康的鸽子,从鸽子的眼色、眼神上一看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