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回顾了我养鸽47年的历程……,我豁然明白了:现今流行的,以反复训放的,一次定终身的中、短程前奖鸽作为种鸽,是我国赛鸽种群质量降低的背后黑手,是造成赛鸽少归、难归的死结所在。”——《本能飞是赛鸽制胜的根本(图)》
此话若出自一个新手的口中或许是认识问题,可出自一个有47年养鸽历史的人口中(比大多网友的年龄还大),并发表在极具影响力的中信网头版头条,那是何等重大事件!
短程比赛是否是我国赛鸽种群质量降低的背后黑手?国际上:2011年比利时25场全国和国际比赛,仅前二场波治赛、沙特鲁赛在450公里以内,那也是为以后中长距离比赛准备的赛事,任何国家、任何地区都有这个惯例,其余都是中长距离比赛,包括著名的巴塞罗那长距离国际比赛;在国内:个别地区受地势条件限制,如贵州、云南、四川400公里以内的比赛略多,大多数的地区主流赛事仍还在400至1000公里。上海是中国赛鸽运动的发祥地,市级比赛定在500公里以上,当然也会有500公里以内的区级比赛,那只是一个序曲。
现实中短距离赛事也不可能成为广大鸽友主攻的方向。可以这样说:无论国内还是国际,短距离比赛不是主流赛事,也没有人把短距离前奖鸽作为制种标准,何来黑手之说?
中程比赛是否是我国赛鸽种群质量降低的背后黑手?国际上中、长距离赛事并行,国内更是如此。久负盛名、影响甚广的上海市幼鸽特比环大赛,近年来售环3万枚左右(每枚200元),为什么会受到广大鸽友如此欢迎?第一,它是中距离比赛。司放南路因为是山区定在450至500公里,司放北路定在550公里左右,这个定位符合10%至40%当日归巢的终极目标,10多年来,没有人认为这是中距离比赛觉得容易,相反这个比赛充分体现了鸽子质量和养鸽人的水平。经多年征战,上海人已经有这样一个共识:渗入一些1000公里赛绩鸽血统,以增强耐力和稳定性,特别是上海市一岁鸽特比环大赛定位660公里。
上海每年不少于5场700公里以上级比赛,虽然参加的羽数不如以前,现在每场比赛基本上保持8000至13000羽,这个数量反映了养鸽人理智一面,毕竟我国的气候、地势不如欧洲,1000公里以上级比赛归巢率低,鸽友损失大。然每年大手笔、大动作举行1000公里以上级比赛,其目的之一就是要保持长距离鸽子的血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鸽子品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0年代我的邻居一羽鸽子从北京一个星期后飞回来,他立刻成为当时鸽界的英雄,那时养鸽需有鸽粮证,饲料非常简单,400公里归巢率都很低。我真的不明白“我国赛鸽种群质量降低”有何依据?
比利时、荷兰、德国等欧洲国家是世界上信鸽发达国家,近些年我国成为引进大国,大量引进是否会成为我国赛鸽种群质量降低的原因?荷、比国的主流赛事在中长距离,特别的长距离更负盛名,大量优秀的品系出自长距离,如目前最受爱戴的速霸龙等品系,长距离优秀血统鸽被大量引入中国,为我国赛鸽提升品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0年代李梅龄、90年代谢国民等,他们首先把欧洲鸽子引进中国,为我国信鸽事业发展带来质的飞跃。近些年又是引进高潮,必将为我国今后的赛鸽事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担心我国赛鸽种群质量降低,那是危言耸听!
短距离不行,中距离不行,那唯有远距离鸽系是制种的标准。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几十年来我国没有放弃远距离赛事,而且逐年在增加,然现如今鸽友对远距离赛的热情永远无法达到和超过中距离赛,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可这不是坏事,也不会影响整个国家赛鸽的品质。
远距离赛事是否真的那么完美?以至于有些人念念不忘,远距离比赛对检验鸽子确实是最好的方法。然远距离比赛受到客观自然条件限制,遇上恶劣天气鸽友会操心,心爱的鸽子或许一去不返。那可是人为的因素,因为大多数人不会相信真的有能够战胜严重恶劣天气的鸽子。中距离就不同,排除养功,丢失的原因更能够被证明。远距离赛事鸽子受到天敌的危害也更大。
远距离鸽系制种还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速度慢。所以过去、现在、将来人们不会将远距离血统鸽作为唯一制种的标准,这是实事求是。
说说公棚大量丢失鸽子
公棚是一个特殊环境,完全不同于个人饲养,失鸽很正常,说大量丢失也并非是普遍现象,毕竟大多数公棚比赛能够顺利进行。产生大量失鸽现象的原因十分复杂,把中短程前奖鸽制种作为主要原因更没有道理。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送公棚参赛的鸽友首先考虑的是鸽子稳定性,造成公棚大量失鸽,健康是最大的问题,其次训养方面有主办方人为因素。内地我有许多常年参加公棚赛的鸽友,其实他们知道公棚有暗箱操作、棚中棚、大量协议鸽等现象,可这是他们的无奈之举,因为当地比赛少,自己工作忙鸽子也照顾不周,在这样无法体现公正、公平的比赛环境中,把责任归咎于参赛鸽友制种,这样正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