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育自己的品种
(四)近亲交配问题
要成功培育一个新的品种,如果不懂得近亲交配的方法,那是达不到目的的。
什么叫近亲交配呢?
配对双方其共同祖先的总代数不超过六代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交配,都属于近亲交配范围。
近亲交配在培育品种中有什么用途呢?
在培育新品种的过程中,当出现了较为符合理想的优良性状后,就应当采用近亲交配的办法来加以固定优良性状,以期达到这种性状的“纯合”,突出和保留所培育品种的特点。
另外,有害性状的遗传基因大多数是呈隐性遗传,而在近亲交配中,由于基因型的趋于纯合,隐性有害的基因得到表现的机会就会多起来了。因此,应该及早地将有害性状的个体淘汰掉,使有害基因在种群中的成分降低。
在种群中出现了个别优秀的个体时,为了尽量保持这个优秀个体的特点,采用近亲交配扩大它的影响,早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另外,近亲交配可以使基因纯合,同时也会使种群造成分化。育种者可以经过选择(包括剔除不愿选留的性状),借此获得比较一致的种群,达到提纯种群的目的。如用这种遗传结构比较一致的品系与其它品系杂交时,就可望获得较多的杂种优势。
最后,近亲交配所得到的近交系,由于遗传结构的基本一致,用这种鸽子来作试验,是能够提高实验准确性的。
大家都知道:鸽子由于用途上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鸽种——信鸽、观赏鸽、肉用鸽。这三大类鸽种的祖先,都来源于原始的“岩鸽”。为什么岩鸽的后代会分别进化为信鸽、观赏鸽、肉用鸽呢?(当然,这三大类鸽种,各自又可分为数十乃至数百个品种。)这就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从遗传与变异的后代中(特殊的个体),选出自己所需的鸽子做种,定向的选配培育它们的后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从性能上讲根本不同的三大类鸽种。
我们是信鸽爱好者,任何一个饲养信鸽的爱好者在引种时,总不会去引观赏鸽或肉用鸽来做种吧?(特殊作遗传试验的除外,但另一方也一定得有信鸽在内。)为什么呢?因为观赏鸽和肉用鸽身上,“能归巢”这个性状是不发达的。
信鸽能归巢这一特殊性状,我们如何保持和加强它,这就是我们信鸽育种者的主要目的。
信鸽参加竞翔比赛,能够顺利归巢,说明它是一只优秀的信鸽。或者从拥有优秀信鸽的鸽棚中引到的鸽子,也可算是优秀信鸽的鸽种。其它如朋友赠送或者是抓到的迷途和捉到途中停栖的信鸽,我们如何来识别和加强这种优秀信鸽身上的优良性状呢?这是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
换句话说,也就是如何来加强信鸽能快速归巢这一特殊的性状。而近亲交配,就是可以达到选择强化优良性状,淘汰有害基因等的目的。
近亲交配虽然是育种工作中的一个必可少的措施(也可以说是一个不可取代的措施),但它又有着有害的一面,也就是近亲交配后会出现的衰退现象,如:体质下降、体型变小变弱、适应性差、生活力降低,甚至畸形等。因此,在育种工作中,如何正确的使用近亲交配为育种服务,而又避开近亲交配后带来的害处,这个问题就不得不令人深入研究和慎重对待之。
近亲交配是一个广义词,对指导具体的实际工作会产生含混的结果,我们还得作深入的分析。遗传学上把父女、母子间的交配称之为“回交”,把兄妹、姐弟间的交配称为“自交”,姑表姨表间的交配称为“亲缘交”,总的就叫近亲交配。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采用何种形式来近亲交配呢?在近亲交配中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①必须要有明确的近亲交配目的。
在培育自己的品种时,为了固定某些性状,而且这些需要固定的性状必须具有代表自己所培育的品种的外貌特征,如羽毛的颜色、外型的特征、体型的大小及有归巢能力等。共同的一点是必须选择身体健壮的鸽子来进行。
②必须确定需要固定和强化的主要性状是在父方,还是在母方?因为这种“确定”与选择采用的近亲交配的方法有关。
③近亲交配需要进行多少代数?
这个问题与用来育种的鸽子的素质和遗传力有关,需要看情况而定。实践表明:有的采用高度近亲交配的方式,如父女、母子配,其子1代的衰退现象虽有,但还不太严重;而有的采用兄妹、姐弟交配出的子1代,衰退现象就非常突出。有的近亲交配子1—2代,就会产生较为明显的效果,而有的近亲交配几代却效果不佳。因此,可以灵活掌握,边试边用,边用边试,这其中,选择的好坏是主要的原因。
④近亲交配必须与严格的选择结合起来。
我们采用近亲交配的目的并不在于培育出一个“近交系”来,主要是培育出一个有使用价值的鸽种来。这个“严格选择”指的是:首先必须选择优秀的鸽子来进行近亲交配,这样才有实用价值,如果用那种品质低劣的鸽子来近亲交配,只能使缺点顽固地遗传下去。另外,对近亲交配出来的子代鸽子,更要严格地选择,因为近亲交配并不能改变基因的频率,对经过近亲交配后所得到的子代,就会出现各种类型的鸽子。同时会出现有害的和不良的性状(或者产生与我们育种目的不符的性状),这时就必须淘汰那些有害的和与育种目的不相符合的鸽子,而选留下来的近亲交配鸽子才能是带有较多的优良性状的“纯合子”,这样才能达到巩固优良性状的目的。
⑤近亲交配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方法呢?
如果我们的育种目的是以父本为主,并希望这个亲本在准备培育的新品种的后代中占绝对优势,则可以采用父女、祖父与孙女、曾祖父与曾孙女等这样一种连续与父系回交的形式。同样,如果我们的育种目的是以母本为主,则可以采用母子、祖母与孙子、曾祖母与曾孙子交配的形式。如果我们的育种目的是要父本母本的优良性状都要兼顾,同时为了避开回交(父女、母子相配)后所出现的高度衰退现象,则可采用兄妹、姐弟交配的形式,或者姑表、姨表交配的形式。在其孵出的子1代中,从分离出来的若干种类型中筛选出自己的理想类型,淘汰那些不符合自己的育种目的和育种价值低的个体,才能使大多数个体成为包含有更多优良基因的纯合子,这才能达到巩固优良性状的目的。因此,严格的选择自交出来的子代鸽子,就成为近亲交配过程中的关键措施。选择得好,可以加快优良性状的巩固和利于使用,及时把暴露出来的那些隐性有害基因淘汰掉,达到提高鸽种的同质性,将对下一步的育种工作大有好处。
下边就谈谈进行了近亲交配后的选择工作,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由于使用了近亲交配这一个手段,其结果就会使群体分化为各种各样类型的鸽子,只要我们育种者能从近亲交配后分化出来的类型中,认真严格的选出我们所需的个体,淘汰那些不理想的和育种价值低的个体,才能使选育出来的个体包含有更多优良基因的纯合子,这样才能达到巩固优良性状的目的。
我们在培育一个新品种时,不仅仅考虑到一个优秀信鸽的遗传结构,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它传递给下一代的遗传能力问题,因为亲代的遗传结构——基因型,在形成配子传代时被自然地拆开来了(即“减数分裂”),仅仅以基因的形式传递给子代,子代的形成是经精子和卵子的结合,从新组成自己的基因型。换句话说,也就是亲代传递给子1代的仅仅是“基因”,而不是“基因型”。因此,老子遗传给儿子的就会有像的部分,也有不像的部分。
如图所示:
(纯黄眼)AA♂×bb♀(纯砂眼)
↓
子1代产生的基因型 Ab(杂种,表现型为黄眼)
式中的子1代的基因型Ab,“A”来自父方,“b”来自母方。
如果我们采用自交这种形式将产生什么后果呢?请再看下去:
(纯黄眼)AA♂×bb♀(纯砂眼)
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基因型 Ab×Ab(经自交)
↓
后果为: AA、2Ab、bb
便于理解,再作图如下:
♂ |
A |
b |
♀A |
AA |
Ab |
|
bA |
bb |
=AA、2Ab、bb
后果是出现了像父方的AA基因型和像母方的bb基因型外,还出现了新的基因型Ab。这种杂种“Ab”,由于黄眼(AA)是呈显性遗传,虽然它身上带有砂眼(bb)的基因,但它仍然表现为黄眼,在它的子代(或后代)中砂眼又会表现出来。
这仅仅是一对相对性状的情况(这里仅是指眼砂属类这一性状),如果是两对相对性状呢?
(红羽黄眼) YYrr♂×yyrr♀ (雨点砂眼)
↓
子1代的基因型(红羽黄眼) YRrr × YRyr 经自交
↓
作图示意:
♂ YR Yr yR yr ♀YR YYRR ① 红羽黄眼 YYRr ② 红羽黄眼 YyRR ③ 红羽黄眼 YyRx ④ 红羽黄眼 Yr YYRr ⑤ 红羽黄眼 YYrr ⑥ 红羽砂眼 YyRt ⑦ 红羽黄眼 Yv打 ⑧ 红羽砂眼 yR YyRR ⑨ 红羽黄眼 YrRr ⑩ 红羽黄眼 yyRR ⑪ 雨点黄眼 yyRr ⑫ 雨点黄眼 Yr YYRr ⑬ 红羽黄眼 YYrr ⑭ 红羽砂眼 YyRr ⑮ 雨点黄眼 yyrr ⑯ 雨点砂眼
其后果是:
红羽黄眼:红羽砂眼:雨点黄眼:雨点砂眼
9 : 3 : 3 : 1
红羽黄眼九个中,只有一个是纯合子,即YYRR①这一类型(基因型),其它都是杂合型;红羽砂眼也只有一个类型YYrr⑥是纯合子;雨点砂眼中也只有一个类型rrRR⑪是纯合子。其余都是杂合型;雨点砂眼yyrr⑯是纯合子。
这种经近交(即近亲交配)后出现了哪些种基因型的类型呢?
不仅出现了父(亲)本的红羽黄眼型,母(亲)本的雨点砂眼型,还出现了两种新类型——红羽砂眼和雨点黄眼。而出现的红羽黄眼型只有1/9的纯合子,出现的红羽砂眼和雨点黄眼也各自只有1/3的纯合子,雨点砂眼虽只有一个,可它就是纯合子,它属于双隐性遗传的类型。
这就是摆在我们每一个育种者面前供我们选择的类型。不管是纯种的红羽黄眼也好,杂种的红羽黄眼也好,表现型上表现的都是红羽黄眼,换句话说,也就是看得见的只有红羽黄眼,而“纯”和“杂”肉眼是看不见的。这一现实,无疑给我们的选择工作带来极大的麻烦和困难。因为大家都知道一个事实:杂种做种是不会稳定的。我们只有把分离出来的真正的纯合子用来做种,才能达到使这种性状真实遗传下去的目的。如果我们选择三种或四种“性状”为目的的鸽种,那么经分离后产生的类型就会更多,在选择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麻烦就会更大!
这里还必须指出一个事实:近亲交配消除杂合子的工作并不能在一代之中就能完成,如果要基因的纯合化,是需要逐代积累起来的。而杂交这一手段,却可以使杂合化在一代当中就能完成,如果在两个纯系杂交的前题下,一次杂交工作就能使杂种的频率达到了。
(纯系) 红羽黄眼 YYRR × 雨点砂眼 yyrr(纯系)
↓
子1代杂种 YyRr 表现型为红羽黄眼
所以,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通过近亲交配后,从分离产生出来的理想类型(即具符合我们的育种的目的,又能达到优良基因的纯合子——这无疑只有经过我们严肃认真细致的选择。),然后用这种选育出来的鸽子做种,再与其它的优秀鸽种杂交,从中求得杂种优势。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育种工作中,要想获得杂交优势前需要培育近交系的原因。
我们培育一个品种,是在选择到优秀鸽子后进行杂交,又从子1代杂种中的优秀个体中采用近亲交配这一手段使它的优良性状得到相对的固定,再用这种近交系与其它的良种(最好也是近交系)杂交,从而达到不仅仅在外貌上的基本一致,而且在“质”上得到逐代的提高,这才能使自己培育的品种保持它的特点和优势。这就是采用近亲交配的最终目的。
(五)培育品种的具体步骤
我们通过前几篇文章的介绍,不仅学习了遗传的基本规律,了解了培育品种必须掌握的几个环节,但具体地如何来进行育种工作呢?
下边谈谈本人的一些认识与看法:
①首先必须确定自己培育一个什么样的品种。也就是说要明确育种的目标,突出什么是主要选择的性状,改良什么性状,保留什么性状。
如:培育一个黑羽毛、黄眼、能放路的鸽种,又如:培育一个瓦灰夹白条、砂眼、能放路的鸽种,或者是培育一个红羽毛、黄眼、能放路的鸽种等等。
在实践当中,对任何一个品种(或种系)的育种目标来说,实际上都是重点性状的选择,评价一个品种的优劣,人们不仅仅是看各种性状的好坏,更重要的是看重点性状的总水平,要求一个品种十全十美,这在育种实践中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例如闻名于世的“西翁红绛”,在这个品种中也会出黄眼、砂眼,会出雨点瓦灰,但绝大多数是红绛、红轮、红雨点,这并不会因此就否定这个品种。所以为了简化育种工作,提高和加快育种的效果,我们首先要简化育种的目标和明确主要选择的性状。
②有了自己培育的鸽种的目标之后,就必须在引种时,把主要选择性状的特征考虑进去,首先建立起自己育种用的基础鸽种群。
如:准备培育一系“黑羽毛、黄眼、能放路”的信鸽品种,这就必须满足“黑羽毛”、“黄眼”、“能放路”这三个主要选择性状的条件。其中“黑羽毛”和“能归巢”这两个性状又是最重要的两个主选性状。因此,在引种时,就必须有一个黑羽毛的鸽子作育种用的亲本的一方,必须有一个在一定距离内有归巢能力的鸽子作亲本的另一方。在这两个亲本中,也必须有一个亲本是黄眼,这样才能满足培育“黑羽毛、黄眼、能放路”的信鸽种的最基本的条件。
在实践中,有的时候并不能在现有的信鸽队伍中寻找到恰当合适的、具有主选性状的鸽子,如这羽“黑羽毛”信鸽(有的虽然是黑信鸽,但它并没有真实的遗传性——指黑羽毛这一性状,它只会出雨点,顶多出成深雨点。),这时,我们不防在地方品种中来寻找这“黑羽毛”的鸽种来做亲本的一方,最好是父方。这种地方品种,有着它的很多优点:适应性强、生活力强、黑羽毛性状强的遗传性强。这种鸽子做亲本的一方,虽然在后代的选种工作中会需要一定数量的鸽子来供我们选择,但这种“黑羽毛”的性状,由于它属于土生土长的地方品种,这种地方品种都是在各种特定的生态条件下经过长期的过程形成的,因此它就会有顽强的遗传性能。另外对外地引来的品种来讲,要有一个风土驯化的过程,若采用这种土生土长的地方品种做亲本的一方,则会加速适应这个驯化过程。
另外,“能放路”这一生理生化的性状也必须满足,因为一般情况下,地方品种都是一些不能放飞远距离的“土”鸽子,要培育“黑羽毛”的“信鸽”,就一定要在亲本的另一方选择优秀的信鸽来配对,这样才能创造出既有地方品种的“黑羽毛”和信鸽“能归巢”结合为一身的基本条件。至于眼砂的属类,尽量在选两亲本时都考虑进去,若满足不了这个选择,只要其中任何一方亲本是黄眼就可以了。这样就基本满足了培育“黑羽毛、黄眼、信鸽”的三个基本条件。
父亲本具备的条件:因是地方品种,它具备了适应性强、生活力强、黑羽毛的遗传性能强的优点,缺点就是不能放飞较远的距离;
母亲本具备的条件:是优秀的信鸽种,有远距离归巢的种质,但它身上缺少着我们需要培育的鸽种的“黑羽毛”性状和对当地的适应性。
我们育种的目的是:
①把父亲本的黑羽毛、黄眼和母亲本的能远距离归巢的性状(种质)结合为一身;
②要能真实地遗传下去。
那么,我们怎样来达到这一目的呢?
第一步就是用育种的两亲本配对——即“杂交”。产生若干对子1代,从子1代的身上,我们应仔细地观察并详细记录下几个方面的遗传情况:“黑羽毛”、“黄眼”、“能归巢”等这些形态构造特征或生理化特征的性状各呈什么形式遗传,是呈显性遗传,还是呈隐性遗传?是伴性遗传,还是隔代遗传?遗传力又占多少?像“黑羽毛“这个形态构造特征的性状,从出蛋壳算起,只需十几天的时间就可以看清楚,这时尽管羽毛尚未丰满,幼鸽是红是黑还是可以识别清楚的;“黄眼”这个形态构造特征,从出蛋壳算起,就需2个月左右的时间了;而“能归巢”这个生理化特征的性状,最少也得八个月、十个月以上的时间,才能从放翔当中来识别(这当中,我们排除了归巢途中的种种天灾人祸来讨论)。
在子1代中,假如“黑羽毛”这种性状呈显性遗传,它自然就会表现出来。这当然会省事得多。那么如何把信鸽“能归巢”这个优良的性状(生理化)“搬移”到“黑羽毛”的鸽子身上呢?遗传规律告诉我们:“环连与互换”规律可以使“黑羽毛”和“能归巢”自然随机地接合在一起。这种机缘,两只(不同的)鸽子杂交的后果会不同,“因鸽而异”,有的结合会多些,有的则又会少些,如果育种者“碰”到有这种遗传效果的鸽子,当然是最理想的。它可以省去很多时间,但能享有这种幸运的人是很少的。这里我们为什么会用这个“碰”字呢?大家都知道:精卵子的结合是“随机”的,这样,出成什么样类型的鸽子,也就是非人力所能控制的事了。现实当中,很多饲养同一路(品种)鸽子的饲养者,成绩就很不一样,有的好些,有的差些,有的这一代好,有的下一代好,这种情况也正是出于这个“随机的”的缘故。
事实当中,大量的情况是:在这个性状上是这个特征起作用,在那个性状上又是另一种特征起作用,而我们期待着的理想类型,往往是不会如愿以偿的。这种结果,无疑会给我们的育种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但也不是没有办法来加以解决的,那么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
第二,用育种用的两亲本杂交产生的子1代再相配(也就是让子1代近交),从出的自交子1代鸽子当中按孟德尔的分离与自由组合规律来进行选择,选出我们期待的理想的类型来。
这种经子l代自交出来的鸽子,必定会按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来表现分离后出现的类型。那么会出现一些什么样的类型呢?我们还是以培育一系黑羽毛黄眼的信鸽来举例。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仍然作式(图)来加以说明。
式图中大写字母代表显性,小写字母代表隐性。我们假设“黑羽毛”显性遗传,“黄眼”呈显眼遗传,“能归巢”呈显性遗传,用强和弱来区分。
亲代假设为两纯系
父:黑羽毛 黄眼 能归巢弱性 × 母:中雨点 砂眼 能归巢强性
AA BB cc aa bb CC
↓
子1代基因型 AaBbCc×AaBbCc 子1代自交
♂ ABC ABc Abc aBC Abc aBc abC abc
♀ABC |
AABBCC黑黄强 |
AABBCc黑黄强 |
AABbCC黑黄强 |
AaBBCC黑黄强 |
AABbCc |
AaBBCc黑黄强 |
AaBbCC黑黄强 |
AaBbCc黑黄强 |
ABc |
AABBCc黑黄强 |
AABBcc黑黄弱 |
AABbCc黑黄强 |
AaBBCc黑黄强 |
AABbcc黑黄弱 |
AaBBcc黑黄弱 |
AaBbCc黑黄强 |
AaBbcc黑黄弱 |
AbC |
AABbCC黑黄强 |
AABbCc |
AabbCC |
AaBbCC 黑黄强 |
AabbCc 黑砂强 |
AaBbCc 黑黄强 |
AabbCC 黑砂强 |
AabbCc 黑砂强 |
aBC |
AaBBCC黑黄强 |
AaBBCc 黑黄强 |
AaBbCC 黑黄强 |
aaBBCC 雨黄强 |
AaBbCc 黑黄强 |
aaBBCc |
aaBbCC 雨黄强 |
aaBbCc 雨黄强 |
Abc |
AABbCc黑黄强 |
AABbcc 黑黄弱 |
AAbbCc 黑砂强 |
AaBbCc 黑黄强 |
AAbbcc |
AaBbcc |
AabbCc |
Aabbcc |
aBc |
AaBBCc黑黄强 |
AaBBcc |
AaBbCc |
aaBBCc 雨黄强 |
AaBbcc |
aaBBcc |
aaBbCc |
aaBbcc |
abC |
AaBbCC黑黄强 |
AaBbCc |
AabbCC |
aaBbCC |
AabbCc |
aaBbCc |
aabbCC雨砂强 |
aabbCc雨砂强 |
abc |
AaBbCc黑黄强 |
AaBbcc |
AabbCc |
aaBbCc |
Aabbcc |
aaBbcc |
aabbCc雨砂强 |
aabbcc雨砂弱 |
黑黄强 : 黑黄弱 : 黑砂强 : 黑砂弱
27 : 9 : 9 : 3
雨黄强 : 雨黄弱 : 雨砂强 : 雨砂弱
9 : 3 : 3 : l
共8种类型,64个经自由组合后出现的基因型。其中仅有AABBCC这一个基因型是理想类型,这就是黑羽毛黄眼强性这一呈显性遗传的“纯合子”。这里我们仅仅主选三个性状,其内容就够多的了,其实信鸽的性状是很多的,如果我们选择的性状过多,势必导致育种工作量的加大和选育时间的加长。其它的黑、黄、强,虽然在外观上都表现为同样的外貌,可它们是“杂种”,基因型各不相同,这样就必然导致遗传结构的不同。这也就是同父母出的鸽子为什么遗传效果不同的原因。在这里我们假设是纯系良种杂交后用子1代近交的分离组合类型,如果用杂种与杂种杂交,其遗传结构更为复杂,呈优势的形式遗传,则更带极大的偶然性。另外,我们假设的是这三种性状呈显性遗传,如果其中主选的性状显隐性的关系有所变更,则整个遗传结构将重新结合,因为现实中这种“因鸽而异”的现象是个普遍的现象。
如果在子2代(即子1代近交出)的组合类型不符合接近9:3:3:1的比例关系,即可能会存在数量性状的遗传形式,或有连锁交换的遗传形式。像图式中所表现出来的黑羽毛黄眼强性中,基因型又各有不同(而表现型上是完全相同的),正由于这点原因,也就是我们平常感到的某些良种不能稳定遗传的根由所在。
很多的信鸽饲养者,粗略地知道近交出来的鸽子做种的价值好一点这个道理,但在实践中往往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他们不了解外观上完全相似的鸽子,内在的“种质”上却有着“质”上的不同,碰上了纯合子(能真实地遗传)或者碰上了再相配(拆开另配和与下一代的杂交)呈显性遗传表现出来的优良类型时,就认为这种办法好;如果碰上的是杂合子或呈隐性遗传没有被表现出来的类型时,则认为这种办法“不见得好”。这说明他们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其实,关键是在选择时能选到真实遗传的类型来做种罢了。又有的信鸽爱好者,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可是没有收到预期盼望的效果,于是“改变航向”,终至前功尽弃,实在可惜得很!
现实当中,绝大多数的信鸽饲养者都犯了急于求成的毛病,巴不得今年引种,明年就出好成绩,立竿就见影,采用的都是杂交方法,目的是夺取杂种优势。实践当中,“杂种优势”是存在的,可是,与杂种优势存在的同时,也还存在着“杂种劣势”和“不优不劣势”,后二者才是大头。结果是众多的采用这种方法的饲养者,取到好结果的只是少数,而大多数都遭到了失败;另一味的“杂交”,在种质上造成高度的杂合,从而不自觉地把原来的优秀鸽种的优良基因“杂”得越来越少了。这样就会离培育自己独特的一个鸽种,这一目标更加遥远了。
从“引种”到“育成”,会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每进行一次选配(无论是杂交或者近交),我们都不应放弃试放一下的机会,我们也只有从试放当中测估出改良培育的程度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了,然后再决定下一步的选配对象和选配方法。如果在第一次杂交当中,就能获得我们所需要的理想类型,这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这就不去说它。如果第一次的效果不理想,只有改用雌雄轮回杂交的方法来测试出做亲本用的鸽子的遗传效果,看看它们的遗传效果谁的最好,哪两只亲本鸽子是“最佳配偶”,能否出现我们所求取的理想类型。如果在第一代(即子1代)身上达不到理想的目的,我们再从子2代身上求取——也就是在改良过的第一代的基础上改良第二代。如果羽毛、黄眼这两种性状都满足了,但是“能归巢”这种性状还不能令人满意(距离和速度),这时,我们就可以用改良过的第一代做亲本的一方,选择另外远距离和快速度的种子来做另一方亲本,从它们的子1代(改良培育的子2代)的效果上来识别改良的程度如何,再决定第三代是采取杂交,还是近交。如果经过了两代的改良杂交的方法后,仍然存在着某种性状的不够理想,那还得在子2代的基础上进行第三代、第四代……的改良(或叫培育)。如果从杂交的子代鸽子的种类中,选择到了符合于自已培育的鸽种的个体时,就应采用近交的方法来巩固和加强理想个体的优良性状,这仅仅是培育自己品种的第一个方面。
当我们无论是经杂交后筛选出来的鸽种就能基本达到我们准备培育的品种的理想类型的主选性状,或是经过几代(包括一代至若干代)的改良杂交后基本达到理想类型的主选性状,这时我们就可以着手采用近亲交配的方法来达到固定需要保留的性状的目的,这一步的关键,就看能不能从近亲交配后产生的分离出来的类型中,选到的鸽子是不是符合我们育种目的的“理想类型”,也就是说我们选到的鸽子,是否是代表了我们培育改良的品种的主要特征的“纯种”。如果我们选择到的鸽子是能代表我们培育改良的品种的主要特征的纯合子,(如果羽毛、黄眼、能归巢性强的纯合子),这就会给我们育种者带来极大的方便和成功!而且这到种成功不仅仅会表现在一代鸽子的身上,它将会获得延续几代的荣誉;如果没有选到这种理想类型(基本上的),那我们一定要耐心筛选,一定要选到这种理想型的个体,决不要几经失败就灰心丧气,因为到了这一步,是已经胜利在望了。如果到了这一步,几经失败就丢开另选出路,实在是件太可惜的事。
如果我们一旦选这种理想类型的个体(或接近于理想类型),并且也选到了与这个类型个体的“最佳配偶”,这时我们就可以扩大繁殖面,保持住这一新品种的群势。如果称选到了代表这一培育改良的品种的纯合子个体为“一个新品种的雏型”,那么后一步的扩大种群面,就是在现实当中让它真正形成这一新的品种。
到了这一步,就面临着如何保持这一新品种绝对优势的问题。如何来保持住这一优势呢?就是要在同一品种内进行同种杂交(育种),这种方法也就是信鸽育种史上称为“闭锁育种”的方法。用这种“闭锁育种”——实质上是近亲繁殖到获取成功的例子,古今中外都不乏其例。
而一个品种的优势,由于其基因型的基本一致,要想获得更大的突破,看来是不现实的。这时就需采用引入新血液、经杂变,从中夺取杂种优势来取得更大的突破。这样育种的过程,就会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因此,我们不仅仅要有战术上的观点和方法,还要有战略上的观点和头脑 。
当你培育的品种具有统一的外貌、相同的性能、有真实的遗特性,而且必须得到大家的公认,这时,你培育出来的品种,才算是真正获得了成功!它焕发出来的生命力才会给你——辛勤的育种者——带来荣誉和欣慰。
(六)变异在育种中所处的地位
有句俗话,叫做“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的会打洞”,这是形容生物界的一个普遍现象——遗传。在大自然中,任何生物都表现遗传现象,如:稻子的后代是稻子,麦子的后代是麦子,牛的后代是牛,马的后代是马,鸽子的后代是鸽子,等等。
另一方面,在与遗传同时存在的还有另一类生命现象——变异。
在生物界,不仅仅到处都表现遗传现象,而且到处都有变异现象。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完全一模一样,即使是双胞胎生的两个孩子也不会完全一样,其它动物也没有两只完全一样的,这就是变异。
在生物界中,一个世代又一个世代中的每一个个体发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生命遗传现象,而是遗传和变异相互交错的复杂的生命现象。也可以说:一个世代、又一个世代的每一个个体发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生命循环运动,而是一个经常有一些新东西产生出来的前进的运动,这种前进的运动,也叫作“进化”。
伟大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曾联系进化的问题广泛地研究了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写了一本《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的书。书中用大量的事实作为论证的依据,论证了他对遗传和变异的看法。
生物界的变异,不仅仅表现在外部和内部的构造上,而且表现在生理化习性和本能方面,例如:鸡有善啼的,有好斗的;鸽子有信鸽,有观赏鸽,有肉用鸽。
变异又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1)遗传的变异;
指的是属于基因型的变异,即遗传物质的变化,是所含有的基因的差异。这种差异有遗传基础的差异和遗传性状的差异。
雌雄之分就是遗传基础的差异,红羽毛和雨点毛的区别就是遗传性状的差异。因此,这种遗传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不遗传的变异;
指是的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这种变异仅仅是外表上的变异,由于没有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所以它是不能直接遗传的。如:由于饲养的影响(包括饲料的质量太差和老鸽子的哺育能力),有的小鸽子被喂僵了,这种“僵”(指体型变小),并不能直接遗传给后代。这种类型的变异就属于不遗传的变异。
2、一定变异和不定变异
(1)一定变异;
指的是同一样生物处在相似的条件下发生的变异。如,人们多晒太阳,皮肤都会变得黑些,如果长时间见不到太阳,皮肤又都会变得白些。又如:人们经常用强制的手段让鸽群飞翔,鸽群就会善飞,如果把这群鸽子关起来,长期不让它们飞翔,这群鸽子不能久飞了。
(2)不定变异;
指的是在同一群种的生物,处在相似条件下发生的不同的变异。如,一群鸽子在相似的条件下体型会大小不一,归巢的能力也有强有弱。又如同一窝鸽子,一只出成瓦灰,一只出成红绛,这些都属于不定变异的范围。
一般认为,遗传的不定变异,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这是生物进化的内因所在。遗传的不定变异通过选择才能有一定的方向,因而使种群发生定向的变化,最后导致形成一个新的类型。
为什么在变异中有的变异能遗传,有的变异不能遗传呢?这主要看引起变异的是遗传的差异呢(即基因型的差异),还是环境的差异?如果是基因型的差异,那么变异就是能遗传的,如果是环境的差异,那么变异就是不遗传的。
3、突变
什么是突变?突变指的是遗传物质内所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它可以分为两类:
①基因的改变;②染色体畸变。
遗传学认为:突变是自然界变异的主要来源,是生物进化的源泉,也是遗传基础变化的最基本的方式。
世界上有一个较有名的突变育成新种的例子:十八世纪后期,在美国新莫兰的一个农民家里的羊群里出现了一只(突变的)腿短而且弯曲的公羊,由于其特点是腿短,不能跳越一般的棚栏,这样便于管理,农民在饲养中较省事。于是用这只公羊做种,终于培育发展成绵羊中的一个新品种——安康羊。
4、获得性遗传的问题
获得性(或称获得的性状)是指生物在发育过程中由于外界条件的影响所发生的形态上或生理机能上的一定变异。也可以理解为获得性并非由于遗传的原因,而是由于环境的因素所产生的形态上或生理机能上的变异。这个问题是在生物学上争论了很久,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拉马克曾经提出“用进废退”的理论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来说明生物的进化,达尔文接受了拉马克的一些论点,认为获得性遗传在生物进化中有一定的作用。魏斯曼和摩尔根学派一般否认获得性遗传,而认为获得性在进化上没有什么意义。米丘林学派则主张获得性的遗传,并且认为生物只是通过获得性遗传而进化的。
这里我们介绍一个叫卫丁顿(Wadd1ngton)发表的,关于他对果蝇定向变异研究的材料。他把年龄在21小时——23小时的果蝇蛹,放在40℃的高温下4小时,由此孵化出来的成虫有一部分表现了变异:翅膀后部的横脉残缺或者消失。他又选用那些具有变异的果蝇自己交配生殖,同时对于它们的蛹仍然用40℃的高温累代进行处理,具有那种变异的个体一代又一代的增加起来。而这些个体如果不用高温处理蛹,那么孵化出来的果蝇仍然具有常态的翅脉。这说明了这种变异只有在高温的外界条件下才发生,并不是遗传产生的。但是卫丁顿并不停止地试验下去,仍然一代又一代用高温处理这种变异的果蛹,到了第十四代以后.情形产生了变化,卫丁顿发现了具有这种变异能够遗传下去的个体,这种个体的蛹不用高温处理,孵化出来的成虫也具有了变异后的翅。“量变引起了质变”,研究者根据这个事实,提出了“获得性被基因型所同化”的理论。
当然,这种获得性得到遗传是通过对基因型的定向选择而得到遗传的,这种变异不是逐代增加,也不是直接遗传的。
因此,我们认为获得性对生存有利,对进化有利。
我们年年都在进行信鸽的竞翔比赛,放了子1代,又放子2代、子3代……。这种情形实质上是在定向培育,使信鸽的归巢能力这种性状,代代积累,择优发展,逐步在种质上强化了“能归巢”这一性状。
我们不仅要学习遗传知识,也要学习变异的知识,这两个方面虽然是相反的两个对立面,但却是“相反相成”的一对矛盾,“进化”正是这对予盾运动的结果。
为了保持住原有品种的优良性状(或表现性状),就必须靠遗传的种种规律来保持原种的特征。要培育新的品种,就必须在原有品种的基础上选择向我们的育种目标变异着的个体,或者是人们从个体的变异方向上选定自己的育种目标。
岩鸽的羽毛颜色和归巢能力比起现代的信鸽羽毛颜色和信鸽的超远程归巢能力来说都是很单调的和很差的,这两者之间为什么会有这种差距(进化)呢?这就是人类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选择了遗传中变异了的个体作为育种的材料,不断地选育下来的结果。因此,也可以这样说:没有变异就没有进化和发展,也就没有今天的世界!
我们对信鸽的育种,要善于细心地从信鸽的各种特征上发现它们每一代中发生的变异,从中选择出可以继续做种用的个体,向我们的育种目标方向发展。一个育种者,如果不仅仅了解了遗传的知识,同时也了解了变异的知识,并能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再加上他每天辛勤劳动的汗水,那么他是一定能够收获到预期的果实的。
相关链接:怎样培育自己的品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