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是动植物育种工作中常用的一个词,对于性状不甚满意的老品种,可以寻找那些与老品种性状互补的外来品种与老品种杂交,以图改良老品种的某些缺点,培育出更加完美的改良系。改良的目的应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在不削弱、甚至提高老品种的主要性能指标的前提下,使改良系趋于完美,改良绝非“舍本逐末”。
赛鸽育种工作也离不开改良,新的品种总是诞生在老品种的基础上。新品种的赛飞性能(包括飞速和适飞距程)一定要比老品种有明显的提高,否则就不叫改良,而是越改越“凉”了。
赛鸽品种的改良,一定要抓住赛鸽主要性状和指标的提高。赛鸽主要的性状和指标是什么?毫无疑问,是速度和距离,其它性状和指标,如羽色、眼砂、手感等等都是次要的。如果放弃了对主要性状和指标的追求,而以追求次要性状指标为目的去进行改良,那无异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样的改良,就是改“凉”无疑了。所以,改良必须慎重,改良必须抓住赛飞性能这个主要指标。
赛鸽爱好者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些在赛事中夺魁的赛鸽并非是十全十美的。它们会有各式各样的缺点,比如散尾巴、高龙骨、肌肉不饱满、手感差、羽色不好看等等。它们的这些缺点,如果用“品评赛”的标准去衡量,是绝对过不了关的。但是它们在实际比赛中,在“大自然”这位考官面前不仅轻松过关,还为主人拿了分,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我们人类制定的鉴鸽标准有失偏颇。谁是鉴鸽大师?当然非大自然莫属了!大自然在一次次比赛中为我们选拔和造就的冠军鸽中,既有人见人爱、才貌双全的,也有才华出众而貌不惊人的,你说大自然公平不公平?大自然为什么公平?那就是它不为“红颜”所动,只认一样东西——赛飞性能。
但鸽友们似乎更热衷于追求完美,谁不愿意饲养一棚赛绩优秀而又品貌出众的鸽子呢?身边就有两件轶事,能说明一定的问题,值得回味。
年前后,日本养鸽家村松辉男的鸽子在中国大陆声名鹊起,尤其是1995年首届爱亚卡普公棚赛,村松先生的一羽白鸽夺得决赛4名以后,村松的鸽子受到鸽迷们的追捧。其实中国大陆较早得到村松鸽的,是黄剑和范兵兵。那年村松先生怀里揣着三个满身黄毛的“肉蛋蛋”来北京访问,作为礼物,三个“肉蛋蛋”分别落户到黄剑和老范的鸽棚中在北京长大,血统是村松“白燕号”的直接后代。这三个“肉蛋蛋”长大后在北京繁殖的鸽子所获赛绩不菲,赛绩不错,但手感略有欠缺,似乎美中不足。老范与村松先生探讨:能否将手感改良一下?村松先生笑答:不要改良,手感改良好了,也许它的赛绩就下来了。
这路鸽子在北京发挥了近10年,当年的“肉蛋蛋”至今仍在黄剑鸽棚中颐养天年。
我身边一位朋友,90年代后期从万德维根那里订购了一羽鸽子,鸽子从荷兰空运到京后,越看越不喜欢,此鸽手感不是一般的差,龙骨太高,握在手中耸肩、缩头、毛病大了。花了钱,空运过来的是这等货色,我的朋友既懊愧又闹心,后悔不该“隔山买牛”。发电子邮件给万德维根,道出了对这羽鸽子质量的不满意。对方很坦诚和爽快:你出鸽子试试,不行我给你调换或退款。
这一试可就显出英雄本色了。这羽鸽子所出子代晴天在五、六十名摇摆,一遇坏天气进前十名的机会挺多。一位外地鸽友慧眼识珠,认为这样的鸽子打公棚合适,于是出了不菲的价钱把它“挖”走了,后来传回信息,这羽鸽子的后代有两羽进了某公棚决赛的前10名。
在这羽鸽子转让到外地之前还有一个插曲。有一次万德维根来中国参加鸽展,见了我那位朋友曾提出这样的要求:能不能把那羽鸽子拿回来?我换一羽给你,这次我带来参展的鸽子你随便选一羽。
两件轶事,都已尘封多年,今为“赛鸽育种慎言改良”一文搬出来作为佐证,觉得仍然有意思,有借鉴作用。像万德维根和村松辉男这样的鸽界名人之所以保留和使用着那些并不完美的种鸽,我想可能是出于以下两点原因:
(一)他们把自己的鸽子玩儿“透”了,掌握了它们的遗传规律和赛飞性能。
(二)他们心里明白,赛飞和品评选美是两码事。漂亮的外观不是缔造赛绩的必备条件,赛鸽家和育种家追求的首要目标是提升赛鸽的赛飞性能,其余是次要的。
我想,但凡“自然天成”的东西,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你把草原开垦成农田,那可能就加速了草原的沙化。你破坏了湿地,就伤害了“地球的肺”,这些行为都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赛鸽育种工作中,不要追求“一棚鸽子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那是培育观赏鸽的标准。赛鸽追求的是赛飞性能,在赛绩优秀的前提下,应保留那些在人们看来不完美的鸽子,也不要千方百计地去“改良”它们。在人们看来存在于它们身上的“缺点”,也许正是它们的优点呢!
当前的赛鸽运动,市场化和商业化特征越来越明显,“趋利”倾向是无可非议的。“管它啥猫,抓住耗子才是好猫。”中国人爱说的这句老话,也许有助于我们在赛鸽育种工作中把“赛飞性能”放在追求的首位,而对赛鸽身上存在的所谓“缺点”采取宽容态度,从而不轻言对它的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