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用于通讯的信鸽,如今以竞翔展示生命的美丽
——在属于自己的那片蓝天翱翔
信鸽,在我们的印象中,它属于古老的战争年代,
或者,属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历史时空。
然而,在现代社会,在喧嚣都市,信鸽却以竞翔的方式生存下来,
忠诚、执着、高洁,翱翔在属于自己的天空。
养鸽:那些故事很精彩
南通有一位“鸽痴”周克平,大半辈子与信鸽朝夕相处。
60多岁的周克平,一谈起信鸽,两眼放光。他的家,在南通体育中心旁一栋高楼顶层,宽敞舒适,装修豪华。推开窗户,秀丽的狼山和雄伟的长江尽收眼底。但他很少回家,大部分时间都住在狼山脚下简陋、潮湿的鸽棚里,与自己的信鸽在一起。
从1971年至今,周克平养信鸽已经41年。为养鸽子,他搬过5次家:刚转业时,住在南通解放路一栋宿舍的3楼,3平方米不到的阳台就是十几只鸽子的家;上世纪80年代初,周克平在青年路找了一个顶层的宿舍,在楼顶搭了一个十多平方米的鸽棚,养鸽200多只;1996年,在华威园买了一套楼中楼,把鸽棚迁到那里,养鸽400多只;2000年,在郊区租了一栋1000平米的房子,养鸽1000多只;2004年,又把鸽棚搬到面积足有100亩的啬园休闲农庄,不过,靠近高压线让他放心不下。2011年,他给鸽子找了另一处家——4A级风景区南通园博园。
品种和血统,是培育鸽子的关键,需要在大量的鸽子中进行优选、淘汰、比对。上世纪90年代,优良的信鸽都来自国外,周克平萌生了进口鸽子的想法。1994年,一家还住在37平方米的宿舍里,周克平便不顾妻子反对,花6万元从荷兰进口了12只鸽子。当时的6万元,可是个天文数字,大家都说他是个“败家子”。
周克平更“疯狂”的举动是在1995年。当时已是南通化纤公司部门经理的他决定辞职,专心养鸽子。那时,他一年的收入已有四五万元。
一系列“疯狂”的举动,缘于周克平痴迷鸽子,还有对信鸽行业的远见。信鸽竞翔被喻为“带翅膀的赛马”,是竞争最激烈、最惊心动魄的“空中运动”。1996年,他培育的信鸽开始在国内鸽界崭露头角,不断在各种比赛中拿到好成绩。现在,他已经培育了“多利49”、“神奇女孩”、“49兄弟”、“阿腾格格”等品种,他的信鸽在全国大大小小的比赛中拿到500多个冠军。
省信鸽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学华介绍说,目前全省会员有2万多人,每年信鸽脚环增加数都在80万以上。信鸽竞翔已是一个大产业,国家、省、市、区每年都会举办大大小小的常规赛、公棚赛。在去年举行的国家赛上,全国共有10万多羽鸽子参赛,而来自江苏的就有3万多羽。
今年40岁的曹迅,是采访中遇到的最年轻的养鸽人,而他养鸽的时间也有24年。1988年,曹迅还是个学生,业余时间总是扎在同学家的鸽棚里。一天,他决定自己养鸽,到信鸽协会办会员证,却因为没有收入来源而被拒绝,他硬是托关系办下了会员证。今年55岁的曹宁岗,家住南京鼓楼,养鸽也有18年时间。他培育的“宝玛”,在全国中远程比赛中拿过冠军。去年,曹宁岗成为中国第一批高级育翔师中的一员。这个称号含金量很高,江苏7人,全国只有40多人。
反哺:那些细节很感人
陈学华说,如今,信鸽已成为另一场“战争”的主角,那就是信鸽竞翔。信鸽比赛种类繁多,一般是根据鸽子的品种将所有参赛信鸽带到遥远的地方,距离有400公里、800公里、1000公里、2000公里等,然后同时放飞,谁的信鸽先到达目的地,谁就赢得了冠军。信鸽给养鸽人带来了荣誉,养鸽人也与信鸽产生了难以割舍的亲情。
周克平培育的信鸽“东海女王”,曾从新疆库尔勒飞回南通,全程3350公里。自己养的信鸽每从遥远的外地飞回来一次,周克平就被深深感动一次,25年前的一次放飞至今记忆犹新。
1987年,周克平到甘肃张掖参加比赛,放飞了5只信鸽。张掖距南通2000多公里,2000公里比赛的归巢率一般只有20%,周克平的3只信鸽很快回到了南通,还有两只却杳无音讯。1990年5月3日上午,周克平出门去钓鱼,下午回到鸽棚,发现两只鸽子正在为争窝打架,一只鸽子的鼻包鲜血淋漓。他仔细一看,正是3年前在甘肃张掖放飞的鸽子!那一刻,周克平泪流满面,他颤抖着手给这只在外流浪了3年的鸽子腾窝、喂食,轻轻抚摸它的羽毛,就像安慰受了委屈的孩子!
周克平感慨,“这3年中,它受了多少苦、遭遇了哪些艰难,我们难以想象。鸽子从一两千公里的远方飞回来,途中短则几天,长则十几、几十天,它不仅要自己找食物、水源,还面临老鹰、风雨、高压线、捕猎等危险,这种坚韧的精神不正是我们人类应该学习的吗?”
每次把自己精心培育的鸽子送到几百上千甚至几千公里之外放飞比赛时,养鸽人都会忐忑不安。“一只鸽子的价值,少的几千,贵的几万甚至几十万元,如果不能飞回来,就意味着血本无归。”曹宁岗说。鸽子的价值只是一个方面,多年朝夕相处,鸽子之于养鸽人,就像是自己的儿女,怎么舍得割舍?!曹宁岗说:“每次放飞鸽子,就像自己的儿女要开始独立面对风雨,哪个父母心里不担心啊!鸽子在比赛中拿到好成绩,我们就像自己的儿女有出息那样感到自豪。”
对银行高管、59岁的李和平来说,信鸽的坚忍品质感染了他,也改变了他的人生。一次比赛后,李和平发现一只信鸽的脖子上长出了一个包,他以为是疥子,挤掉就没事了。当他动手挤包,才发现里面是一颗小钢珠,原来,信鸽在返程中被人用钢珠射中,所幸没有伤及要害。“这只信鸽忍着伤痛飞回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毅力啊!”身患癌症的他,在信鸽身上获得了一种力量。
1978年,李和平查出患了直肠癌,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医生断言他活不了几个月。心灰意冷的李和平想,那就用最后的时间养养鸽子吧。他除了练健身气功,一有时间就待在鸽棚里,坐在凳子上看鸽子。时间一天天过去,癌症竟然奇迹般消失了。“中医说,人生病是因为血气不顺,就是心情不好,不断聚集却得不到宣泄就容易生病,”李和平说,“养鸽子让我心平气和,病也好了。”
而在曹宁岗看来,“信鸽的智商其实很高,甚至能够听懂人话”。他常常轻轻地和鸽子说话,鸽子们争相飞过来,停在他的手上、肩上、头上,闪着雪亮的眼神,仿佛知心朋友在回应他,“说起来是我在养鸽子,其实,是鸽子在养我啊。”曹宁岗叹道。
观照:那些启示很深刻
经过数十年的调查研究,科学家发现,鸽子的上喙具有一种能够感应磁场的晶胞,鸽子靠地磁来判别方向。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此后的宋、元、明、清,信鸽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社会不再需要信鸽通信了,但当我们透过信鸽矫健的身姿,依然能够感受一份坚守承诺的感动。
哪怕是远隔千山万水,它们也要回到自己熟悉和生活的地方,这种信念,对日渐走向分化的现代人来说,显然是一种颇具意义的启迪。周克平说,自己的孩子从小在鸽群中耳濡目染,每次鸽子外出比赛,他都翘首期盼鸽子回家,当几天数十天之后,鸽子回到家中,孩子都会抱着鸽子激动不已。“现在他长大了,在外地工作,但对家乡、对亲人的感情比很多同龄人要深,这大概就是受了鸽子的影响吧。”
据说,信鸽对配偶非常忠诚。信鸽成熟后,对配偶具有选择性,一旦配对就感情专一,形影不离。有意思的是,记者采访的这些养鸽人,他们都有一个和睦的家,爱人一开始往往对养鸽不理解,时间长了,就不由自主加入到养鸽行列。养鸽人有一个共同特点,性格爽朗,健康阳光。40岁的养鸽人曹迅看起来像是20出头的阳光大小伙,“我养鸽子20多年,每次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烦恼,一走进鸽笼,心情马上就‘阴转晴’了!”
数字时代,人们不再需要通过鸽子鸿雁传书,而鸽子却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一群洁白的鸽子在身边低翔,与游人零距离相处、嬉戏;大型活动中,随着隆隆的礼炮声,无数和平鸽腾空而起,带着人们的美好愿望,飞向遥远的苍穹。曾几何时,在城市中养信鸽,因为“环境污染”或“影响邻里”而被禁止,近年来,这种情况已大为改观。很多城市鼓励养鸽,公共空间也应市民的要求而大量养鸽。很多养鸽人与一些旅游景点合作养鸽,组织开展信鸽文化活动——信鸽,已成为城市的一部分,社会的一分子。
信鸽,永远属于蔚蓝的天空、广袤的原野、温暖的家园,在城市拆迁、乡村萎缩、环境污染、人际疏远的背景下,信鸽翱翔的天空,越来越成为我们梦想的方向。
本报记者 林华维 贾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