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沙淘尽三十载 始得翱翔天地间
——西安市户县信鸽协会史料实录
李哲文 耿德成
参加“我来写鸽史”征集活动
户县位于陕西关中中部,南与秦岭山脉接壤,北连渭水之岸,人杰地灵,古有“银户县”之传,今有盛名“画乡”称谓。沧桑岁月,鸽文化像盏闪烁的星光,源远流长。先辈们爱鸽、养鸽,以不同方式玩鸽,历史悠久,百年有余,仅户县信鸽协会成立距今也有近三十年。
近期,受中信网“我来写鸽史”史料征集公告启示,我们先后用了十余天时间,走访知情者近二十余人次,对我县协会的信鸽资料进行了收集。所获史料虽未完备,但细作回眸,桩桩感人,确有一记之必要。
最早的竞翔人
八十年代初,西安市就有了正式信鸽协会。城里的信鸽爱好者,早已开始了竞翔热,此时,我县鸽友依旧人人“脊背挑上鸽子笼,戏台后面认雌雄”,和利用集市各镇古会放鸽“搭赌”,在古老原生的鸽文化中,寻求着属于自己的乐趣。看到人家城里人有组织地如火如荼玩鸽,非常羡慕,也很眼馋。一九八三年三月六日,县玻璃厂与氮肥厂杨文举、张文政,吕公寨吴稳成,余下惠安化工厂张胜利、王月明,五竹乡北索村魏顺良六位“铁哥们”,再也忍耐不住了。为了实现自己爱鸽参加比赛梦想,相互串通,带着激情,每人交了六十元(年)会费,参加了西安市信鸽协会。
户县距西安近百里路,当时交通且又不方便,赛季交鸽要搭去西安的班车,稍有耽误,就错过了交鸽时间。当时吴稳成刚二十出头,正当年华,在这种情况下,他主动承担了向市会送鸽任务。生产队活路紧,他托人说情,到县氮肥厂干起了烧锅炉的苦差事,用倒班、替班、加班等办法,给集鸽、交鸽攒时间。他们六位艰难地维持了一年的随西安两季比赛。在我县信鸽史上,成了最早的竞翔人。
组建县协会
六位“铁哥们”入西安市协会,当时,尽管很受市会领导欢迎,但是跨地区参与,总不是长远之计。他们深感要使更多的信鸽爱好者都参与进来一起玩,就得要有自己本县协会组织,于是便萌发了组建户县信鸽协会的想法。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正好是县城逢集日子,这天在鸽市鸽友们的热情拥戴下,由他们六人先组成了一个筹备小组。
筹备工作,从一九八四年农历正月初七开始分三路进行。一路由张胜利、王月明两人去西安,把成立户县信鸽协会的想法向市会汇报,争取市会的支持和指导;第二路由杨文举、张文政两人亲自出面请示县体委,并负责正式报告的草拟和递交;第三路由吴稳成、魏顺良两人负责宣传工作。利用逢集时间,到县鸽市和祖庵、秦镇、大王、余下四大古镇鸽市,把准备成立县协会的想法,向全县信鸽爱好者作广泛宣传。鸽友们得知后,拍手赞成,纷纷支持。
县体委和西安市信鸽协会,对成立户县鸽协都很重视。县体委很快作了同意成立的批复,并在县体育场腾出了一间房,作为协会今后活动基地。市鸽协领导,就户县协会成立后,如何做好工作,给当时的联系人张胜利、王月明两同志作了明确指导,并无偿支援了一千枚铝环。
一九八四年四月七日,户县信鸽协会在户县鸽市(即户县氮肥厂西门口)宣布正式成立。在鸽友们一致拥护支持下,协会第一届班子仍然由筹备小组六人组成。杨文举牵头,其他五人均为委员,当时未明确副会长和秘书长。
后来,由于赛事工作量的逐年加大,一九八八年三月十五日,在杨文举同志的提议下,召开协会班子扩大会议(会议在杨的家开的)增补了班子成员,调整了个别人,同时明确地做了分工。杨文举任协会会长;张文政、贾志德任副会长;谢军任秘书长;委员有:王学锋、李炳军、吴稳成、李仓库、黄祖平、王绍、张仓劳、严拴劳、王振田、马养民、鲁建党、史守斌、邵军生、贾兴民、耿德成,共十五人。
一九九二年四月六日户县政府办召开社团组织整顿会议,会后经重新申请,报县公安局治安科批准备案,将协会最初刻制的《中华全国体育总会陕西省户县信鸽协会》印章,更换为《西安市户县信鸽协会》。
艰难的历程
协会班子的组建,仅仅是我县赛鸽起步的开端,更艰难的是每年赛事的组织操作。当初面临的困难:无分文抵垫资金;无硬件设施(系指集鸽笼,办公用品);无训鸽赛鸽运输工具,完全是在一张空白纸上说鸽事。
班子的成立,象征着对鸽友们的承诺,广大鸽友对协会寄予了很大希望。每年春、秋两季的训放比赛,对当时的协会来说,有条件进行,没条件,想办法创造条件也得进行。那时,多数鸽友玩鸽都很低调,只要每年有人能组织放鸽就感到很满足了,很少有“名利”、“桂冠”追求,图的都是放鸽过程的乐趣。协会不负鸽友众望,没有装鸽笼,他们就低价搜集旧鸡笼网片,按尺寸自己动手扎做;放鸽没钱雇车,他们就托熟人与去黄陵、韩城等地与拉煤车司机拉关系,让其捎鸽代放;鸽飞回来后,没有专门的报到场地,他们就找来一张方桌,一条长凳摆在县体育场门前(后来县氮肥厂西门前)树荫下进行报到登记。每个赛季会长杨文举和几位副会长都要精心筹划,亲临集鸽现场,解决具体问题。秘书长谢军和委员李炳军、张仓劳、吴稳成等人,是具体组织赛事的主要人员。他们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李炳军协助协书长除搞好集鸽外,还担当了放鸽车辆的落实;张仓劳主要负责集鸽笼、场地所用桌凳的安排;吴稳成跟车放鸽,工作有条不紊,井井有序。那时,除了给外出放鸽人员少量生活补贴外,从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到参与的委员全都是义务付出。
由于条件的限制,九九年之前,比赛规程也很简单。五百公里报到期五天时间,对前三名只发一张奖状,报到期内归巢鸽发归巢证;各级别都设有奖金设置;对一年春秋两季连夺冠军鸽舍发锦旗一面。到一九八八年底协会正式注册会员仅有五十六人,训赛单鸽收费,一百公里一元;二百公里二元;三百公里三元;五百公里五元,训放集鸽最多三百羽左右。这一年春秘书长谢军与长安县信鸽协会联系,实行了“两县合雇车辆,费用平摊联放”的办法,才从根本上解决了放鸽运输问题。九九年秋由鸽友张建军赞助,给五百公里前三名发了奖杯,户县鸽史第一冠军杯,当年被秦镇鸽友贾兴民获取,这一珍贵史料,现已被贾氏鸽舍完好收藏。一九九四年前鸽子竞翔回归,全都是持鸽报到。九五年初秘书长谢军,从市鸽会购回了二十个由航空航天部304所制造的一次只能打进一羽鸽子钟,售给部分鸽友使用,一下子成为当时报到最先进的“新式武器”。这种老式钟仅仅三年就结束了它的使命,很欢快被多孔手动钟所代替。
回顾这段艰难历程,当年协会老领导、老会员激情万分,热泪盈眶,都很感慨,深情地说:“这些过去的往事,件件都很有时代特征,把它原本的记录下来,作为岁月留念,很有意义!”
八旬老翁鸽事情
在户县鸽友中,老少都知道秦镇有位八旬老鸽迷——贾兴民。贾老生于一九三二年,从十岁左右开始养鸽,算起来已近七十年,是户县鸽界元老,也是户县信鸽史的见证人。
贾老对鸽子终生执迷。解放前家里贫穷,没钱买鸽,背着家里人,用生姜、棉花到鸽市换他心爱的“泾阳白”、“双头黑”观赏鸽养着玩。自从西安市和户县成立了信鸽协会,又热衷玩起了赛鸽,那时,他棚中和大多数鸽友一样,没有正宗的名血名系,养的全是南方放路未归的天落鸟。他把棚中绛鸽称作“高家绛”,把深雨点视为“李种”,很珍爱,认为这些都是好鸽,只要养好,照样能飞出好成绩。从那时起,他就已开始注重鸽饲料营养成分的搭配,每年至少要买两蛇皮袋花生喂鸽。八五年秋协会第一次比赛放陕北黄陵,他的鸽子就获得了亚军殊荣。贾老参加协会比赛二十八年,四百、五百、七百、一千公里四个级别共获得冠亚军四十八个,名望威震,成为全县赫赫有名的“老玩家”。当时,连河南、山西等地鸽友都到他棚引种。
九九年贾老已年逾六十有七,痴爱情志仍然不减,这一年十一月下旬,他冒着风雪严寒,独自一人亲赴扬州,拜顾俊为师,学习经验,引其“黑鹰”、“旋风”鸽系,充实自己鸽棚实力。自从户县协会成立以来,贾老就一直是“班子”成员,担负着东片集鸽任务,不顾年迈,认真负责,干起事来,总是和年轻人一样充满着一股热情劲头,每到赛季晚上向协会交鸽,从不误事。今年七月十日,我们去他家收集有关信鸽史料,刚一进门,老伴就对我们说,他早上五点钟起来就搭车到西安西仓逛鸽市去了。我们稍事等候,大约九点半,他乐呵呵地回来了,手里的提兜还装了四枚鸽蛋。在交谈中,他满有信心地说:“我差两个月就整整八十了,身体还硬朗着呢,鸽子再玩它七八年没问题。”贾老这番话,真情地道出了鸽子乐人也寿人!道出了八旬老人鸽事痴爱之情!
四下江南引种人
鸽友张恒茂在户县协会也是一位有名望的传奇人物。九十年代后期,他率先高起点地开了引种先河。九七年前,老张也以玩天落鸟和当地鸽为主,种系混杂,子代出赛,虽然也能回归,但很难进高名次。用他的话说:“钱没少花,神没少费,到头来总是白石头撇火没结果”。从这后,老张下了引南方名家鸽的决心。为此,他连续多年订了《翱翔》杂志,一方面求知学习,另一方面从杂志广告中,寻找适宜自己饲养的好种系。九七年春,他终于踏上了去江南引种路,首赴南通武新民处引回了三羽远程优秀种鸽;九八年秋又去江苏常州肖炳南、上海毛建荣鸽舍,两处共买回种鸽八羽;九九年春到江苏许楚强鸽舍引回了三羽“多利系”;2000年秋他又瞄准了南通周克平的“杨阿腾”,筹资亲赴,引回了三羽。四年四下江南引回种鸽十七羽,投资近万元,轰动了全县鸽界。经过他的精心培育,这些种鸽子代成绩斐然。九九年春五百公里决赛,张恒茂参赛二十八羽,当日归十四羽,前十名就抢进了六羽,独揽冠亚军;秋季老张在全协会实现了获奖最多,有效期归率最高的破记录水平,这一年十一月七日,户县信鸽协会郑重的授予张恒茂鸽棚为“户县第一棚”荣誉称号。
“一石激起千重浪”,户县第一棚的出现,打破了全县鸽友长期低调玩鸽旧俗固模,一批后起之秀很快涌现出来,如余下“众翔鸽舍”的黄祖平、王秦生、寇金玉;余下的谢宝良、刘亚林;县城的刘东升;秦镇的王西录等,高起点、大动作、大投入地引种,以全新的科学理念管理参赛,推动了户县信鸽整体竞翔水平。至二零零三年底,全县共有会员近四百余名,种赛鸽子存棚量已超五千羽,三百公里参赛上笼鸽最高达到三千余羽。二零零七年春,全省联翔一千五百公里超远程比赛,前三名都被户县鸽友获得,其中黄祖平鸽友获得了全省总冠军。依据有关统计资料分析,这一年户县信鸽综合实力已居全省第三位。
回首户县信鸽发展近三十年的艰辛历程,其中的酸甜苦辣,难以历数。坎坷逾尽坦途,经过户县一代代爱鸽人的不懈努力和艰苦付出,如今信鸽事业已基本步入正轨,科学化的管理,和现代化的设施已全面应用。电子鸽钟、微机管理、专用训赛车辆以及日益精细的育种、喂养、训放等,无不为户县信鸽史添色增彩,续写辉煌。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相信户县信鸽事业必将越做越强大,户县鸽友在赛鸽之路上必将越走越宽广!
以上记实,多为亲历人的回忆,其细节难免有疏漏之处,诚望知情者斧正谅解。在此,对热情提供情况的原协会领导以及鸽友们表示诚挚感谢!
(作者:李哲文,系中信网会员“愚翁文”,户县政协退休干部,户县政协文史资料征集员;耿德成系原户县药材公司办公室主任,户县信鸽协会第三、第四届秘书。)
2012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