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喂养方法也是练出来的,嘴唇没少被它们啄,有时候它们落到我的头上,把我的头皮都抓破了。”——李瑞
李瑞和鸽子那叫一个亲,用嘴喂鸽子花生。摄影记者范佳德
李瑞习惯了凌晨3点多就起床,第一件事儿是巡视一排排的鸽舍,开始了一天“与鸽为伍”的生活。一大早就拉着一车信鸽到一百多里远的地方训放……这就是大连邵氏纪信鸽文化交流中心总教练李瑞的生活,他能看懂每个鸽子的眼神,难受还是兴奋,一眼就能看出来。近年来,他们的信鸽参加国内外大赛获得过86座奖杯。日前记者来到这个养鸽基地体验生活。
养鸽缘起 从爱好发展到专业驯养
相传,古罗马人在世界上最早利用信鸽传递信息,我国古代也有飞鸽传书的记载,但现今我国的信鸽运动仍落后于欧洲国家。记者了解到,在大连也有一群饲养训练信鸽的人,这个圈子虽然不是很大,但在国内同行中的影响力已经不小,位于高新区的大连邵氏纪信鸽文化交流中心就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个。记者采访了养鸽40年的邵先生和交流中心总教练李瑞。
邵先生和李瑞是多年好友,都是从小就接触鸽子,各自家族都有饲养鸽子的历史。起初两人都是出于爱好自己琢磨着训练,后来周围养鸽子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圈子。他们就开始创建驯养基地,进行规模化的饲养和训练,并且开始参加各种信鸽比赛。
驯养细节 出生即可申报参赛
大连邵氏纪信鸽文化交流中心的驯养基地目前是个1000多平方米,拥有超过1000只信鸽的驯养基地。
邵先生特别介绍了“幕利门鸽系”,这种信鸽毛色极其特殊,小时候是灰色,成年经过换毛会变成铅笔灰色,被业界称为“不可复制的特性”。
“我认为要把信鸽养好,需要五个要素,鸽舍硬件得好、品种得优良、还要有科学的饲养方法、训练方法也要得当,比赛时还要有必胜的信心。 ”有40年驯养鸽子经验的邵先生说。
据他介绍,信鸽培育的过程包括:信鸽下蛋孵化期大约18天,每批信鸽自孵化七天后就要戴上象征着身份的信鸽“足环”,上面标有国际统一的国家编码和年份编号,每只信鸽的足环独一无二,会伴随信鸽一生。每只信鸽出生后就可以给它们申报将来要参加的赛事,驯养人员也会根据各只信鸽所参加的赛事不同,给予相应训放。
频繁获奖 共获86项赛事奖项
作为较早关注和报道信鸽运动这一体育赛事的媒体,2006年本报记者也曾随信鸽协会一起到辽阳市参加大连市300公里级别比赛的放飞过程。一般比赛时,各参赛人要上报各家鸽舍的具体地址,鸽会用GPS特定数据,赛鸽都配有电子扫描系统,然后都集中到同一个地点,一起放飞,因为各家与比赛起点的距离是不一样的,因此不能像百米赛跑一样,看谁在规定距离内先完成比赛,而是需要根据距离和赛鸽完成比赛的时间来精准计算,平均速度最快的信鸽就是冠军。
大连邵氏纪信鸽文化交流中心所驯养的赛鸽,在国内外各种大赛事中获得了共计86项奖项。邵先生说,信鸽比赛不确定因素很多,意外更是家常便饭。信鸽的寿命虽然在十六七岁,但最佳比赛年龄却仅是1到3岁这三年,如何科学地保证信鸽在这三年的黄金阶段能有所斩获很重要。
人鸽情缘 每只信鸽都像自己的孩子
作为驯养信鸽的总教练,李瑞谈到驯养信鸽的感受时说,其实对养鸽人来说,每一只信鸽都是自己的孩子。他能看懂每个鸽子的眼神,难受还是兴奋,一眼就能看出来。
忙活完一些程序化的工作,李瑞总喜欢到各个鸽舍转一圈,兜里揣着花生仁,要是看到哪几只鸽子当天吃得不太好,他就用嘴将花生送到鸽子嘴中。一旦他把花生放进嘴,鸽子就能领会他的意思,准确地从他嘴里啄出花生。
邵先生则表示,和鸽子接触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深厚的感情,尤其是带鸽子参赛时。只要鸽子飞上了天,他就会为鸽子担心。如果鸽子一宿未归,这一晚他也睡不踏实。有一次一批信鸽参赛后,他钟爱的一只信鸽不知为何久久未能飞回,让他很是担心。但不久奇迹发生了,信鸽不知遭受了怎样的重创,最终一只眼淌着血仍费力地飞回了家,到家时一只眼睛已经瞎了……他捧着信鸽流下了感动又心疼的泪水。
未来规划 希望拍摄信鸽纪录片
邵先生说,国家正在大力普及信鸽赛事,我国的信鸽饲养与训练水准也日趋科学化,“信鸽比赛是国内一项人和动物合二为一的运动项目,未来中国的信鸽运动会有更广阔的前景,我们也希望培养出更多的世界冠军。 ”
此外,邵先生还很想拍摄一部相关纪录片,但信鸽飞翔在天空时拍摄难度非常大,摄制组既要做到完美地拍下鸽子翱翔的画面,又不能影响信鸽正常飞行。目前想到的办法就是雇直升机来进行航拍,但航拍一次的费用非常高,目前尚处于准备阶段。记者来庆新 实习生胡杨
驯养信鸽分九阶段
分别是种鸽调养、配对产蛋、幼鸽孵化育雏、幼鸽出巢教乖、家飞训练、外训、赛前保健、比赛阶段调养和赛后保健。
整洁明亮的鸽舍
鸽子参赛时要由主办方加盖当日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