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赛鸽传媒业发展迅速的今天,有些媒体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完成了自己的诞生、发展之路。与他们相比,《中华信鸽》就则是一把磨砺了20年的宝剑,正以其特有的“锋”光,闪耀在中国信鸽界。时值中国信鸽协会成立二十周年之际,《中华信鸽》出刊百期纪念活动,别开生面。特意从全国各地邀请了30多名特约撰稿人和特约记者赴沪共贺,听取杂志作者们的建设性意见。应邀参加庆典活动的都是《中华信鸽》主力写手,其中很多是国内鸽界的“大腕”级人物。有些撰稿人们在赛鸽世界中观点交锋,但在现实世界却并不相识。《中华信鸽》为他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面对面的交流机会。因为鸽子,相聚时颇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觉。其中花絮颇为谐趣,本刊记者撷取一二以飨读者。
那壶不开提那壶
《中华信鸽》的几位大牌撰稿人久在鸽界文海里浸淫,早已是形成了自已的写作风格和文字韵味,有经验的鸽友不看名头也能猜出一二来。责编老陆这次想出个别出新裁的创意∶说也该让作者换换手,读者们换换口味,品一品新派文章。首要的“矛头”自然指向鸽界一向高产,且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祝匡武、王伟克两位“铁笔”,这次可不是自由来稿,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是要两位去做最不擅长的新闻报道题材。两人对此举颇为“不满”,疾呼“摁着公鸡下蛋”“那壶不开提那壶”连连请辞。在座的其他撰稿人闻听此言,随声为老陆鼓动。看到实在推辞不掉,又提出能否用笔名发表,老陆当然不会把祝匡武、王伟克的“金字招牌”浪费掉,于是在所有撰稿人的掌声中两人乖乖就范受命,相信读者在新的一期《中华信鸽》上将看到难得一见的“新派”新闻报道了。
长枪短炮齐上阵
以前的鸽事新闻报道有一套照像器材就很让人眼红了。现在你看看在会议中忙个不停的鸽刊记者手里的“长枪短炮”就真要感叹这世界变化快了。传统的胶片相机已经快绝迹了,取而代之的是最流行的专业数码单反相机,绝对不需要担心胶卷的浪费,只管一个劲的猛拍一气,现在担心的是为了拍摄到最好的题材和效果,频频更换摄影大包里的镜头;以前领导讲话、鸽友精采发言要准备好笔纸即刻记录,现在主席台上一溜排放的采访录音设备让那些本应挥笔速记的人提高工作效率。还有更绝的,《中华信鸽》记者是身挂两套数码相机,桌子上架着数码摄像机。其实,这其中很多人都是业余从事信鸽新闻报道的,业余的人,用专业的设备,用专业的态度和行动去做专业的鸽刊,这可能正是近年来鸽刊蓬勃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陶德尧说信鸽科研
养鸽有些历史的人都该知道陶德尧老先生的,老先生在李鸟一统天下的时代别具一格的以能赛能育的麒麟花羽色鸽闻名圈中。改革开放后一直客居美国做专业研究,现又回到故乡重拾鸽趣。老先生用几十年的养鸽识见和十几年身居海外鸽圈的比较向与会代表强调了信鸽必须重视科研。他说现在在欧美颇为流行且已经几乎成为常识的鸽舍蔽光制、照明制、以及短途抛飞要在下午进行的经验性“秘决”,其实早在五十年前就由养西翁鸽的大师李祖光先生使用并总结出来,只不过因为历史的原因李先生过早离开鸽界,这些经验也就没有人去总结。但这套东西在小圈子内是非常流行的,对他们来说一点也不神秘。现在的台湾人却把它当作调整鸽子状态的秘密武器。这就说明信鸽科研是多么的重要,我们的撰稿人要多总结经验,多写一些赛鸽科研性的文章。
共同研讨中国信鸽界发展策略
美籍华人余柏桦先生热情地祝贺《中华信鸽》创刊发行一百期。他介绍了美国及欧洲的情况和未来赛鸽技术和市场的发展趋势。他说,中国拥有的鸽友比欧洲各国的总和还要多,中国信鸽的参与人群和庞大的市场,与日益萎缩的欧美鸽界是一个巨大的反差,希望中国能够连续稳定地保持这种发展趋势。在谈到中外鸽界的交流时,余先生谈到我们不光要接受国外好的鸽种、赛制、资讯,还应该把有意义的题材向国外介绍。他说,他刚刚从正大集团谢炳先生处了解到他所倡导的“千公里幼鸽比赛”已连续三年在国内取得巨大的成功。这种敢为天下先的举动令人钦佩,他希望国内多举办一些有特色、有影响的品牌赛事。他也愿提供自已的力量,为国人向外展示自已牵线搭桥。相信有这么多心系国内的海外鸽友关心,我们的信鸽发展会更红火。
冠军写手祝匡武VS米星
鸽界常有一种成见,能写的大多不能赛,能赛的大多写不出来。能写又有很突出赛绩的更是凤毛麟角。来自广东的祝匡武和来自北京的米星两位先生是国内圈中的老牌写手,二十年前国人多趋之若鹜超远程的时侯,两位就用自已的资讯优势和文字功力向大家传递欧美及台湾的赛鸽信息和血系演进,并形成自已的写作风格。被好事者封为“南祝北米”两张“铁嘴”之说。然而二十年过去,两位先生在赛场上虽有所斩获,但还不到那种“金榜题名天下知”的意气风发之境,不免引为遗憾。今年的赛事似乎又特别眷顾他们二十年的努力,就在赴沪参会的前几个星期,祝匡武一举夺得有“岭南巴塞罗那”之称的广州市一千公里冠军;米星拿下国内老牌公棚,爱亚卡普决赛冠军。他们用自已的赛绩向世人证明∶一流的撰稿人更应是赛鸽的高手,这才能以理服人,以赛绩服人。当责编老陆在撰稿人会上要两位谈一谈冠军体会,两位却一改往日铁口直言的风格,“腼腆” 的说是“撞大运”。看来,其中酸甜苦辣,只有自已知道了。
同行并不是冤家
怎样依靠杂志自身的运营来维持杂志自身的正常运转,这恐怕是我们国家所有的信鸽杂志所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走市场的道路不可避免的就会发生市场竞争。在这个各种信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时代。《中华信鸽》如何稳健发展,品牌扩张?是以老大自居,还是创新办刊思路,决胜千里之外。为此杂志特别邀请了国内已具规模,且代表地方特色的信鸽杂志代表参加。北京《赛鸽天地》代表说得最好“《中华信鸽》是中国信鸽界的《人民日报》” 一句话概括了《中华信鸽》的权威性。何尝不是呢?很多撰稿人和杂志编辑都是读《中华信鸽》成长并写稿办刊的。如今有些杂志已在信鸽期刊市场已初具规模。其实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中国的信鸽事业向前推进。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信鸽杂志要办出自已的特色。《中华信鸽》要打中华牌,突出全局;地方杂志要打地方牌,突出地方特色。这样正好是相得益彰,互相补充。与会人员结合各地情况,对如何提高出刊发行速度,如何联手杜绝一稿多投提出了很多良好的建议。
本次座谈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中华信鸽》与撰稿人的关系。《中华信鸽》本着以诚交友,虚心接受批评的态度,请大家为发展出主意、想办法。与会撰稿人和地方媒体代表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指出了不足,意正辞严,但发自肺腑。大家一致表示,对未来充满了期望,并表示在以后的日子里,将不遗余力的为《中华信鸽》的发展做出自已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