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八十年代,上海司放“超远程”赛事,一般都选择在我国的西北、河西走廊一线。“风雨无阻”是指司放时当地无雨,这样的赛事不会考虑沿途天气如何。空距达3000公里以上时,赛鸽首先要穿越近700公里无食、无水的“死亡沙漠”,只有飞过来的赛鸽,只能谈暂时生存下来,也可以说才有归巢的希望。
根据多年“超远程”比赛的资料统计,归巢率一般只在1%左右。尽管这样,几十年来这种赛事一直坚持到现在,每次比赛都有几千羽赛鸽参加。按照上海人的说法:500公里只能算小学、1000公里算中学、2000公里以上才算大学。这种赛事的归巢鸽,不仅适应“风雨无阻”等恶劣天气,更要预防、克服及战胜各类天敌。这种赛鸽的价值,是许多短距离鸽无法比拟的。
相反,对于短距离赛事而言,我们不应提倡搞“风雨无阻”,其理由是:
第一、现如今的短距离赛事,大多由各基层竞赛主体举办,实事求是地讲,它们的最终目的是盈利。经常搞“风雨无阻”的赛事,无论是集鸽和司放,都对双方不利。举办方担心集鸽数量偏少造成亏损;大部分参赛者也担心自己的爱鸽丢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第二、各竞赛主体不是“风雨无阻、晴天高分速、恶劣天气照常归”品系的研究单位,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去搞这种试验和科研。想必大多数参赛者也不会盲目地参加“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风雨无阻”的赛事。到头来举办方和参赛者两败俱伤,谁愿意去干呢?
第三、如提倡搞“风雨无阻”的赛事,尤其是司放地和沿途天气恶劣,肯定给赛事造成艰难,大量赛鸽必将丢失。也就是说从举办方和参赛者来讲,都不能算赛事圆满。长此举办这样的赛事,尽管可能出现极少数的“全天候”赛鸽,但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将有90%以上的各级别前十名赛鸽遗落他乡,成为当地廉价的“种鸽源”。
第四、从国际赛鸽界看,以举世瞩目的“巴塞罗那”大赛为例,之所以每年都能成功举办和赛事圆满(尽管也存在风向和空距因素),我们通过一些视频了解到,从集鸽到比赛开笼前,它们都很认真地了解沿途天气状况。只有各方面条件具备,方才开笼。每年的“巴塞冠军”价格尽管不菲,但都非常抢手,世界各国多以珍藏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