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一篇署名“广东阿翁”的题为《栉膜一说根本不存在》的文章,其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信鸽眼底“栉膜”根本就不存在,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
首先,信鸽眼底不是没有东西,也不是不可以观察到的,相反,通过眼底镜的观察,也确确实实能够把你家里的获奖鸽给挑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观察者被一些鸽友崇拜,奉为“大师”的缘故。
其次,信鸽眼底究竟是个什么东西,眼底观察论者称其为“栉膜”,我认为称“神经视团”更为准确一些。这要分成两部分来解释:一部分是反映了信鸽的神经系统。因为通过眼底镜观察,其眼底内的物质在不停地抖动,而这种抖动是信鸽自身品质的反映(鸽与鸽之间是有很大差异的),当你将信鸽握在手中,你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这种抖动,而抖动的频率是和你在眼底镜中看到的物质抖动频率一致的,只不过通过眼底镜观察更为直观些。另一部分是反映了信鸽眼底内的物质,也就是我们用眼看到的那一团物质,所以两者相加称为“神经视团”。
既然信鸽眼底是能够观察的,且也能够观察出高奖位的鸽子,那是不是就可以认为用眼底镜来选种配对,用眼底镜来挑选竞赛鸽就万无一失呢?其实不然,在我接触的一些眼底论者中,没有几位的赛鸽是飞出好成绩的,甚至有些鸽友自从接触了眼底镜后,原来每年都有的好赛绩,现在却跟他说“再见”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说心里话,实际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我认为,既然眼底镜有那么神奇,在科学技术非常发达的今天,在那些信鸽比赛的王国,完全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将信鸽的眼底拍照放大至电影屏幕那么大来进行观察和研究,但为什么没有人去做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不靠谱!
大家可以想想,信鸽竞赛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许多人,甚至有些国家都曾利用高科技的手段来研究、实验信鸽是靠什么来归巢的,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完整、准确的答案。这说明了什么,大家可以去思考。
我试着用一台汽车来形容一羽赛鸽:底盘就相当于赛鸽的骨架,要坚实可靠;发动机的质量等同于赛鸽的品质;外壳的设计是否流线,传动部分是否合理,以及所用油的品质是否达标,决定了这台车是否能够高速持久地运行。因此,信鸽的归巢能力,绝不是单靠某一个部分来完成的。信鸽的血统、体形、羽毛、肌肉、眼志等这些综合的因素,才是其能否在竞赛场上取胜的关键所在,切不可断章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