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西安一位专业文学教授加入到中信网专栏作家队伍,他以6篇文章获得7朵鲜花赢得了人气,可是我们信鸽媒体界一大喜事。此教授一定是信鸽爱好者,否则不会写鸽子的文章,但不知道现在是否在养鸽子,在西安鸽会和俱乐部打比赛,每年是否也在玩公棚赛,如果是的话,那就是鸽界大幸。想必终有一天会把陕西文学大师贾平凹引进鸽圈,也好让中国信鸽文化再火一把。
前几年,我拉陕西杨凌西北农林大学畜牧兽医教授加入到了信鸽专栏作家队伍,他发了31篇关于信鸽医疗保健类的文章,获得10朵鲜花后搁笔了,原来他被养鸡行业拉去当专家了,他说那是一个很庞大的产业,更加需要他。就是他告诉我,雏鸡长途运输要在笼里放一把绿豆芽,那样雏鸡成活率就高。同样,在鸽子长途运输中在笼底放一些活动的东西更加有利于保持鸽子的活力。
当然,有离去的就会有进来的,也有点像围城,里面呆久了觉得没有意思就想着出去,外面的总觉得里面的有意思,总想着进去,这么一进一出显得有活力。但我们还是怀念那些出去的专栏作家,因为他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字字行行看见他们的辛苦,为中国信鸽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
人们常说,现在是新媒体时代,用电脑写作,在网络上发表,快哉,影响力更大。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也有许多特点,有人选择了高调,认为一个人只有高调才会叫人看见、叫人知道、叫人关注。高调必须强势,不怕攻击,反过来愈被攻击愈受关注,愈成为一时舆论的主角,干出点什么都会热销;高调不仅风光,还带来名利双赢,所以就选择了高调,来了个高调进入。
但高调也会使人上瘾,高调的人往往离不开高调,像吸烟饮酒愈好愈降不下来,降下来就难受。可是媒体和网络都是一过性的,滚动式的,喜新厌旧的。任何人都很难总站在高音区里边,所以必须不断折腾、炒作、造势、生事,才能持续高调。
有人以为高调是一种成功,其实不然。高调只是这个时代的一种活法。当然,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活法,选择什么都无可厚非。
与高调相反,于是,另一些人就去选择另一种活法——低调。这种人不喜欢一举一动都被人关注,一言一语也被人议论,不喜欢人前显贵,被粉丝死死纠缠与围困,被曝光曝得一丝不挂;他们明白在商品和消费的社会里,高调存在的代价是被商品化和被消费。这样,心甘情愿低调的人就没人认识,不为人所知,但他们反而能踏踏实实做自己喜欢的事,充分地享受和咀嚼日子,活得平心静气,安稳又踏实。你问他怎么这么低调,他会一笑而已;就像自己爱一个人,需要对别人说明吗?所以说:低调为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高调为了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信鸽文化也是一样,也有高调的文化和低调的文化。首先,信鸽商业文化就必须是高调的,只有高调才会热卖热销,低调谁知道?谁去买?所以在信鸽媒体做广告最多的是信鸽买卖和公棚广告,必须引起鸽友们重视,这样才能火爆。
然而火爆的东西不可能总火爆,它迟早会被更新鲜更时髦的东西取代,所以才有了广告商的利益。他们会策划信鸽商业为时尚商品,造势出大量五光十色的泡沫,由于信鸽商品不怕泡沫,因为它只求当时的商业效应,一时的震撼与强势,不求持久的魅力,哪怕明天即刻消失。
故而,凡是追求持久生命魅力的信鸽商业文化很难在突然之间大红大紫,它也不会为了一时一刻的大红大紫而放弃一己的长期追求。因为它确信这种信鸽商业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在市场称霸的信鸽界,就有一些最沉得住气的人,他们脚踏实地地埋头苦干,很少伸头探脑,从不争第一,看似在鸽界蒸发了,却依然在崛起。当他们把辉煌的经历展示出来,才见他们创新能力之强,令人吃惊。若引来鸽界议论评价时,他们又不声不响地上到了新的平台,他们总走前边,惟其这样才能保持永恒。
与信鸽商业文化相反,专栏作家天生是低调的。他们把自己埋在深深的皱折里,只求生活在自己的心灵与性情里,所以看得见信鸽商业文化中的阳光和阳光中的阴影,以及信鸽商业活动深处的疼点。这样是为了让探索真正成为新媒体时代的高调。因为,低调的宁静、踏实、深邃与隽永是一种享受。低调不是被边缘被遗忘,更不是无能,相反,只有自信才能做到低调和安于低调,低调是信鸽新媒体时代的另一类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