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思想家,英国学者以赛亚·柏林引用古希腊一位诗人的话来喻指——“狐狸有多知,刺猬有一知”。
称为刺猬型创造体系的思想家,只对自己所关心的问题有兴趣,他把所有的问题都纳入到他所思考的一个中心架构里面,最后他创造出一个很严密的理论体系,像柏拉图、亚力士多德、黑格尔、康德,这些都是刺猬型的思想家。
狐狸型的思想家,对什么问题都感兴趣,东张西望,没有一个中心点,没有兴趣要构造一个严密的体系,他的思维是发散型的,他的思想在很多领域都有光彩,虽然彼此之间可能有点矛盾,帕斯卡尔、尼采,包括以赛亚·柏林本人,都是狐狸型的思想家。思想家中的这两种气质,没有高下之分,但彼此存在着紧张。
我发现很多鸽界的思想者也有刺猬与狐狸的紧张。从养鸽意愿来说,老是想做刺猬,创造一个体系,一生追求的也是刺猬。然而多少年过来,从鸽事行为看,你发现他们更接近狐狸,对很多问题和鸽系感兴趣,都涉猎,也小有成就。狐狸和刺猬,立场不同,出发点不同。对同一议题的分歧差异,传递出个人的追求,带来的震动不小。他们的鸽事写作,思维严密,逻辑严谨,是赛鸽生活的自然延伸。虽然有的人,开始玩炒作,有的开始虚伪掩盖,有的逃避远离。这些都没有错,而思想的错然,用来推举正确的实际,就事实本身来看,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炒作也好,真实也罢,历史的总结,总会给后人以答案和深层的思考,人怕出名猪怕壮,想风声鹤唳,得看看自己有多少资本,值得拿出来炫耀一番,鸽圈的唾骂是可以淹死任何人的。
在“国血”研究背后有一个基本的理论预设:将传统和现代作为两个对立的因素,用这种二元思维的方式来加以比较,把他们脸谱化、简单化,把他们描绘成所希望的那样,而不是它原本的样子,把一些很复杂的问题简单地处理成一个意识形态的脸谱。如果说我们无法理解“国血”,那仅仅只能证明自身的思想还不够丰富,心灵还不够宁静,要使我们对国血的理解变得与前人一样丰富,不是拍脑袋就能拍出来,也不是凭激情、凭灵感、凭豪情,而是要凭自己的学理与那些过世的人物有真正的心灵对话,了解他们所有的烦恼、痛苦、内心的紧张和不安。假如你的思想是空的,只有几个教条式的观念,你又何苦与他们对话和继承呢?
“国血论”有一个很强的价值褒贬取向。这是学术风气也是经济目的使然,得出的结论就是中国的传统,都是负面的,而凡是西方的,都是现代,都是好的。有多少人对这个二元思维进行反思? 这个时代是一个理性的时代,你要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观点,你就必须有一套理,而且将它表述清楚,还得有切实的实践证明。虽然我过去和现在都养有“国血”,但自认为我的思维还是理性的,通常喜欢把道理说得比较清楚,即使思考当中有矛盾,也希望清清楚楚地将自我的语境表达出来,而不是像有些人那样用文学的语言、修辞的方式将这些逻辑上应该说清楚的问题跳过,朦胧地处理掉。
近年来我开始有意识地摆脱这种对“国血”的理解,这并不是说我要力挺国血或刻意为国血泼冷水。作为草根出身的养鸽人,我不忍看到很多人,才中了外血的毒,又跳进了国血的坑,兢兢业业养鸽难以突破瓶颈,误入歧途庸庸碌碌终其鸽途。即使不关自己的钱袋,在这个思想贫乏,目光迟钝,鸽风浮躁,见解平庸的鸽界,我没必要故意掩饰自己的想法,假装着关心、理解、崇尚的样子随声附和。似是而非的假装,只会让很多人看你不起。撕下盲从、虚假的新潮圣装,你赢得的将是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我不是一个有原创性的养鸽人,追求的只是鸽事严密的逻辑论证,规范的表述。过去,我通常用经验的或个人的方式来叙述,虽然火花四起,但彼此之间多有隔裂,或者说意识不到内在的矛盾。如今,我对思维中逻辑上的自恰性有了相当的理论自觉。
我希望以我的鸽事经历向鸽友说明一个道理,赛鸽单单依靠一些鸽种、鸽技是根本就行不通的,就像走路一样,鞋子和脚都必不可少,然而大多数人都在考虑如何让鞋子更大,而忽视了另外的一个根本问题——脚。自己的脚太小,穿更大的鞋子怎么能走好路呢!
古今中外,万流归宗,好的东西,都是剥落表层,体现人本精神的一颗颗剔透的珍珠。停留在“国血论”表层意识上的人,无论有多么强烈的欲望,他对养鸽人所造成的伤害,还只是停留在表层的,争名夺利,尔虞我诈,都不过过眼云烟。停留在表层的品系血统、流派风格、时代烙印之争,都是马后炮、隔岸观火或隔靴搔痒。
明白了这些,国血的尴尬、发展、方向、责任、作用、育赛……,所有的理论,都可以免谈。真正的“国血”,是中国大陆赛鸽文化前行的基石,它们曾经筑起了本土赛鸽潮流的航标灯,以叛逆坚硬的暗礁为底座,以独立挺拔的个体为高度,以环顾八方的灯光为视野,看清世界的同时,照亮别人。而如今,“国血”却被一些人筑成一座座歌功颂德、自我表彰的“贞节牌坊”。从一而终近乎疯魔地追逐背后,既想当“失足妇女”,又想立牌坊的心态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有丝毫的懈怠。
现实是残酷的,赛事在变,赛鸽在变,归根结底,时间在流失,时代在改变,无论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倒转,时代本身始终处于一种运动的状态,不会为了迁就曾经的辉煌而静止不动,而这也注定了“国血”的悲惨命运。
数不胜数的例子,明心见性的那一刻起,就知道功名利禄唾手可得而却值得不屑一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