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鸽子的生命起源于鸽蛋,它的一生从蛋的孕育开始。
但你知道鸽蛋又是怎么来的吗?从鸽子配对到下头蛋,这个周期是几天吗?
或许你知道我们人类中的女人是有月经的,女人每个月都有比较固定的排卵期,男人通过在这个排卵期与其交配,产生受精卵,然后怀上孩子。
其实不止是人类,很多动物(如几乎所有哺乳动物)的雌性都有经期,或者叫排卵期、发情期:体形大、生长周期长、生长环境恶劣的动物(发情期)几年一次(如大象),像一般的牛蹄类动物是一年一次(野生食草动物),家畜类动物猪、狗、猫、兔是一年几次,人类是一年12次;但大部分养鸽人都不知道鸽子是怎么“怀上”蛋的。鸽子不像家禽鸡鸭鹅,没有公鸽子,母鸽子就算养上几年都不会下一个蛋,这是很让人难以理解的,因为一般鸡鸭鹅到了年龄就天天下蛋,管你有没有公鸡公鸭。但令人稀奇的是,如果有公鸽,或两只母鸽子在一起,结成同性恋,用不了10天,它马上是会下蛋的。
其实,鸽子跟很多鸟类一样,属于刺激性排卵,只有当公母两只鸽子在一起(或两只母鸽子同性恋在一起),有了性刺激后,通过诱导鸽子的生理机能变化,鸽子才会下蛋。当然,这个诱导需要有大约2天的一个持续过程,否则,及时把两只鸽子分开,鸽卵的发育又会停止,重新处于休眠状态。
实践证明,两个鸽蛋的受精过程是分开的,时间相差3-4天左右。从鸽子的第一次交配开始算起,到母鸽子下第一个蛋,这个周期为8天。期间,雄鸽子还要保持交配,鸽卵才能受精发育成有精蛋。
如此,实际上也就回答了文章开头的两个问题。懂得了这些规律,对于鸽友的保姆鸽配对运用、训放比赛都很有帮助,就可以有效避免很多鸽子在比赛中夹蛋参赛对鸽子的伤害。
二
那鸽子的性别是怎么决定的呢?父传女、母传子、隔代遗传的说法正确吗?雌雄鸽谁在遗传中对子女的影响更大?
鸟类与哺乳动物不一样,像人类这样的哺乳动物,生男生女是由男性来决定的;而鸽子等鸟类,则是由雌鸟来决定的——性染色体Y在雌鸟身上(为便于理解,写作“Y”,实际是“W”。决定雌鸟的性染色体是ZW)。所以,如果硬要给鸽子家族安一个姓,那肯定得跟雌鸽姓,因为只有雌鸽的Y性染色体会不间断地在后代身上延续下去。
鸽子的长相是由DNA决定的,而DNA一半来自雄鸽的染色体,一半来自雌鸽的染色体,因此有些人据此认为子代应该既像雌又像雄,不存在女儿像父、儿子像母的情况。
有些人则认为雌雄种鸽染色体起的作用不同,特别是决定性别的X和Y染色体在起作用,根据雌鸽的染色体是XY,雄鸽的染色体是XX,由于X染色体比Y染色体大,所包含的遗传信息要比Y染色体多,而女儿未从母鸽身上继承X染色体,其X染色体由父鸽身上获得,所以叫“父传女”;而虽然母鸽的X染色体在女儿身上消失,但却由儿子继承了,所以叫“母传子”。至于“隔代遗传”(即爷传给孙、外婆传给外甥女),也是由XY染色体的遗传特点简单推理出来的。
以上两种观点都犯了遗传学简单化的毛病,决定鸽的长相并非父母染色体各一半,或X大Y小那么简单,而是要具体到基因水平,每一个外表体征是由多个基因决定的。当雄鸽的精子和雌鸽卵子结合后,有一个基因混合的过程,来自父母的基因有些因此而增强、有些因此而减弱、有些则因此而被阻断,这样即便是同胞兄弟姐妹的模样也会各不相同,所谓龙生九子,各不相同。
就羽色来说,鸽子从父母那里继承了很多对相关的基因,每对基因一条来自母亲,一条来自父亲,具体多少对连科学家都不清楚。这些基因通过控制黑色素细胞来起作用,黑色素细胞越多,羽毛的颜色越深,因此很难保证子女和父母一致,更无法保证女儿和父亲一致、儿子和母亲一致。像一羽纯白雄鸽与其他颜色鸽如瓦灰母杂交,繁殖的后代,羽色很难说女儿就是纯白色、儿子就是瓦灰色。尤其是当杂交第三代后,出花鸽的概率比第二代大的多,就是因为相互的基因融合在了一起的原因,导致无法出纯色的鸽子。这种融合,造成同一条染色体基因序列的变化、置换,所以,当年从祖辈遗传下来的染色体和基因,如今已经在自己身上发生了变化,“隔代遗传”也难从实现。
我们上一辈五六十年代的绝大多数父母,都有六七个孩子,有的长得很像其他兄弟姐妹,有的长得不像,这就是基因融合的无规律性导致的。虽然兄弟姐妹的基因都是父母各一半,但在发育过程中,有些基因起的作用大,有的起的作用小。老大的眼睛鼻子像妈妈,老二的眼睛鼻子像爸爸,和孩子的性别无关。
这是单从羽色、外貌方面来说的。
至于说所有遗传性状的“父传女”、“母传子”,就更不准确了。遗传性状由所有染色体决定,而不是单纯X、Y一条。我们知道,鸽子有80条染色体,来自父母的染色体各占40条,单X、Y性染色体只是从父母身上继承中的一条,另外还有39条会分别从父母鸽身上被继承。难道只重视X、Y一条染色体的遗传,而其他39条染色体可以忽略不计吗?所以,真正的赛鸽家,配对出仔时,对来自父母双方的基因都非常重视,而不会像一些死抱着《詹森育种原理》这种洗脑书几十年不放的初级门徒一样,只重视雄鸽或雌鸽一方的基因血统。对于真正的赛鸽家来说,除非子代成绩比父母鸽还好,否则没有任何回血的必要。不然,子代都比父母差,回血不是更差了吗?
况且,血统基因的遗传只是一个方面,后天更是非常重要。像人的身高,一般青春期结束身高就基本定型,所以青春发育早的人一般长得矮一点,青春发育晚的一般长得高一点,基因决定后代是早熟还是晚熟品种,主要影响人的早熟与晚熟时间。晚熟一年,至少可以拥有多一年的增长时间,至少可以多长高6cm。而后天的因素或行为,比如气候(比如同样一个人,在南方长大与在北方长大)与饮食条件(比如在饥饿年代与富裕年代)或生活习惯等的差异,可能促进人的早熟与晚熟,身高会有差异。而像生活习惯,几十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渗透中国的教育部门,通过媒体、地摊文学、网络AV色情给中国人洗脑,输灌性开放、性解放,诱发中国小学、初中的青少年性早熟,提前进入青春期、骨龄提早愈合老化、身高提前停止增长,从整个民族的未来上祸害中国(中国的父母要怎么做?这提出了一个挑战)。这就是后天因素对人的身高的影响,如果从体型上来说,后天的影响就更大了,像父母的饮食习惯、孩子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一家子都是胖子的有的是,一家子全是瘦猴的也不少,一家子有胖有瘦的更多,没有什么规律。成长过程中,激素水平和环境因素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成人以后的长相并不完全由基因决定的。
回到鸽子身上,则是后天的饲养训放,对鸽子的身体肌能与性状维系演变影响重大。养鸽名家可以用二流的鸽子、一流的养功打败你一流的鸽子、二流的养功。前者叫培育,后者叫退化。自然条件下,散养、圈养的鸽子本质上都是在一代代退化的;而训放、参赛的赛鸽则在维系它的功能;只有少部分通过比赛大浪淘沙的鸽子在进行着进化的使命。所以,对于大部分坚守《詹森育种原理》的初级门徒来说,没有必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维系一只并不优秀的种鸽血统,而应该用开放的心态,大胆地淘汰。鸽子越养越好,其实就是针对抱残守缺来说的。
三
如此说来,“父传女”、“母传子”、“隔代遗传”是无稽之谈了?
严格说是的,但子女与父母的长相还是有某种规律的,只不过这种规律不是父传女、母传子、隔代遗传这个流行的说法。
孩子在长相上到底像谁,这件事国外有过正儿八经的科学研究的,而且于1995年登在《自然》这种顶尖杂志上。研究人员找来122个孩子,让他们辨认陌生父母的照片,让他们和父母配对。结果半数孩子都正确地配上了亲生父亲,而正确地配上亲生母亲的比例则低多了。科学的解释是,这是进化的结果。
在人类父系社会几千年的历史进程当中,孩子由哪位母亲生下,那确定无疑,但父亲是谁,在科技与认知不发达的年代,唯一的办法就是看长相。在男性处于强权地位、承担主要抚养后代角色的古代,对于那些长得像自己的孩子,则拥有更多的照顾与关怀,在一夫多妻制、人均寿命只有二三十岁(不到30岁)的时代,这类孩子很容易成人,并繁衍自己的后代;而那些长得像母亲的孩子,在生存资料匮乏的条件下,很可能夭折,无法留下后代。经过漫长岁月的进化,一些父系显性基因就这样被保留下来,一些母系显性基因就被淘汰了,于是孩子无论性别,出生后都更像父亲。
于是由此推理,遗传的显性基因更多地被固化在男人的Y染色体上,外显性征如相貌和性格会显性地在儿子身上遗传(而非显性征如智力、聪明度的遗传,则受母亲的影响更大)。这个结果从进化的角度也能解释,这是在家庭开始形成后,男孩在发育过程中越来越像父亲,让父亲更有责任感。责任感促进父爱的产生,即便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会因为有几分相似而当亲生儿子抚养和照顾。
鸽子的性染色体与人相反,虽然雄鸽在抚养幼仔当中起主要作用,但其性别决定型是XX,所以,遗传的显性基因更多地被固化在其X染色体上,能更大程度地左右后代的羽色。所以,不能单纯地说X比Y染色体大,后代就从父或母身上继承的东西多、谁对它的影响大。只能说父亲的显性遗传对它的影响大一些。
(——待续)
注:中信网原创文章,未经许可,其他站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