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中信网上海养鸽前辈第四期简历介绍,周延禧的影像顷刻间映入眼帘。我记得是1983年秋天,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鸽界举办的中国首届1000公里信鸽邀请赛,前10名信鸽汇集上海评比最佳信鸽,有幸的是我家一羽瓦灰砂眼雄获得最佳信鸽榜首位荣誉。其实这羽信鸽就是周老前辈“京都灰”的血统,如果和现在短距离欧洲名家赛鸽比较起来看,无论是外形还是眼砂、眼志结构,都与詹森老白眼这路鸽非常相似,内在基因就没法考证了。
上世纪50-60年代赛鸽运动,风风火火开始,也是从短程慢慢向超远程演变,循序渐进发展起来的,至90年初达到鼎盛期,再由商业短程赛所取代。回归正题:“京都灰”血统,按当下短程标准,并不逊色,雄性头像饱满,雌性秀气,胸颊厚度有力,身架呈现炮弹型,换羽快早熟,底砂灰白,面砂粉红,比赛后艳丽,后羽条扇形分布,第10根大条达尾黑杠。
在80年代,“京都灰”开始验证全距离比赛好品种的威力。我们这里的鸽友用该系血统,作育一羽鸽,500公里赛冠军,1000公里赛8名,最后一站2200公里4名的好成绩。那时候鸽源品种不像现在选择性广余地大,大部分信鸽爱好者,饲养的是吴淞杂交品系,李种的多,特别是李种黑色羽毛、翅膀内窝翎红梗,眼砂色素暗,成熟期迟,放不掉的拖拉机,3岁后2000公里飞得好。我想提示鸽友的是,目前短程赛,要寻找全距离的信鸽品系育种少,要用心用智探索,但也不能一叶障目,黑色羽毛鸽就不能飞短的,是要讲究搭配,黄种第一届全运会北京-上海放飞冠军,就是黑鸽身白砂眼。
最近看到不少报道,各地短距离春赛,归巢率低下,我思考许久,客观讲涉及种、养、训。那时候我们饲养地信鸽是一种自然状态,不像现在引进的鸽子都是用预苗接种,在国外各种营养素、鸽药等长期维护其健康,基因中都留下不耐翔,疲劳宜病的祸根,搞得鸽友们难以确定好坏鸽,今天能飞个好赛绩,明年照常飞失。简便的方法,送公棚赛筛选。种鸽自然状态下饲养育雏,在公棚同一锅饭菜,不存在什么台式手法,比式手段的,经过不断地纠错验证,能发现适应各种气候,善飞耐翔全距离鸽。定棚,就用实践过后的信鸽作为家中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