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改名参赛公棚的原因
去年陕坝一位鸽友来电,提到创造“品牌效应”问题,即用一个名字参赛,用历年较好成绩提高知名度问题,还有对我几乎每年改名参赛感到奇怪,不知为什么。其实这个问题我也困扰,很多打公棚的小鸽友都有。
首先呢,鸽友多半只有个阳台棚,参赛数年,拍回的、领回的、买来的鸽子已占据鸽群的绝大多数,谁舍得都让飞出去呢?而且这些还是七八代鸽子,公母老幼同一个“大堂”里生活,能成一些好蛋、作出几个好点的小鸽,真的不容易。我还不愿轻易淘汰小鸽子,所以几乎所有可长成的小鸽都送公棚,只能是没底的、实验的送便宜的棚,满意些的送贵点的棚,几个心尖子更是每天趴在电脑前看还在不在,生怕有人惦记上,输得稀里糊涂,很累的哦!
再就是某年,一只8岁老雌鸽直子,居然飞得很不错。训放好,决赛百名内,不算高名次,我定了十倍参赛费的起拍价,居然没拍回!那可是来年计划都定好了,结果缺了一只主力,只能别处找补。拍卖就是这样,如果知名度高,价格就高,因此想顺利拍回自己的鸽子难度也会变大。自己如果无法在场,就更不用说了。
再次呢,就像很多鸽友对公棚的痛骂,我也骂过,因为他们的差劲。但骂不能改变自己受损的结果,只能提醒大家和自己不再上当,来年对这个公棚用脚投票。但其他棚呢?只能持谨慎态度吧,毕竟损失几只主力就可能影响一年的情绪。所以,我要是总以新鸽舍面目出现呢?我的电话也一年一变,怎么样?没人关注,比赛结果是不是客观点?是不是能让来年选种鸽的参照更准确些?
我觉得参加比赛是养赛鸽最大的乐趣,即使输得很惨,让我输得明明白白我也不会抱怨,只会从自己这儿找找原因,让自己变得更强点,以备来年再战。公棚问题如此之多,哥不能做到鸵鸟一只,只好多穿几回马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