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鸽毛滴虫病并发蛔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鸽毛滴虫又称口腔溃疡,是常见的鸽病。由于许多成鸽是无症状的带虫者,常是其他鸽子,特别是乳鸽的传染源,消灭成鸽体内的病原就是预防和控制本病的重要途径。鸽蛔虫病是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鸽蛔虫发育不需要中间宿主,雌虫在小肠内产虫卵,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条件下,发育成有感染能力的虫卵,被食后再感染信鸽。2013年4月,我市信鸽协会饲养150余只信鸽,其中60多只出现腹泻、排绿便,生长发育不良,精神萎靡,咽喉部黏膜处呈现明显的纽扣状黄色沉着物或溃疡面等症状,用抗生素治疗不见好转,后经病理剖检、实验室检查等确诊为毛滴虫和蛔虫混合感染。现将诊治过程报告如下。
临床症状
病鸽精神浓郁,消瘦,羽毛蓬松,食欲减退,饮水增加,消化紊乱,腹泻,排黄绿色稀粪,肛门周围有黄绿色粪污。个别病鸽粪中带血或黏液,口腔分泌物增多且粘稠,呈黄白色,纽扣状的干酪样物,将病鸽倒提会从口腔流出液体。病鸽呼吸时发出咕噜咕噜声,幼鸽发病较成鸽严重。有的病鸽胸肌发绀,有的呼吸时有张口或伸颈姿势,有的呈咳嗽和喘气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病鸽出现废食,震颤,消瘦,直到最后死亡。
剖检变化
病鸽的口腔,从嘴角到咽喉部,甚至食道的上段黏膜有局灶性或弥漫性的黄白色、疏松样或纽扣状的干酪样覆盖物,易剥离。唾液粘稠,咦囊空,机体消瘦,
有的病鸽肝脏或肺脏表面有绿豆至玉米粒大小黄白色结节;个别病例肝脏肿大,表面清晰可见虫体;十二指肠明显增粗,壁薄透明,可见虫体,虫体呈淡黄白色,圆柱状,两端稍狭小。
实验室检查
在显微镜下进行检查,可发现大量运动着的毛滴虫,虫体呈宽梨形或椭圆形,大部分作旋转式运动,部分可见细长鞭毛。
采集病鸽粪便,加入一定量的饱和盐水,搅拌充分后用铅筛进行过滤,滤液静置2分钟后,用铁丝圈在表面取几滴放于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虫卵。
对病鸽各脏器涂片,结革兰氏染色,镜检未发现细菌。
诊断
根据鸽群发病特点,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可确诊为毛滴虫病和蛔虫病混合感染。
防治措施
隔离病鸽,仔细观察鸽群,发现可疑症状要立即隔离。对鸽场进行彻底清扫,对料槽以饮水器等器具进行清洗消毒。鸽舍内外每天早晚用百毒杀(癸甲溴铵)进行喷雾消毒。
病鸽在早上饲喂前用0.05%甲硝唑水溶液饮水,连续7天。同时每隔1天用盐酸左旋咪唑20毫克/千克投药,连用3次。每天补充葡萄糖水。
每隔2天检测病鸽活体毛滴虫和粪便的蛔虫卵,第5天后毛滴虫和蛔虫卵明显减少,且鸽群的精神状况明显好转,第12天已检不出毛滴虫和蛔虫卵。
讨论
搞好鸽舍平时的环境卫生,保持清洁干燥,定期进行清扫消毒,尽量减少惊吓,温度骤降等应激因素的影响。
毛滴虫病根据虫体侵袭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咽型,内脏型,脐型。这3种类型在本试验送检鸽中均有发生,其中以咽型最常见,脐型最少见。而蛔虫是寄生在鸽小肠内的最大寄生线虫,雌虫依附在肠壁上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出。
毛滴虫病主要发生于乳鸽、青年鸽,尤其是3月龄以下的幼鸽。发病原因主要是带虫的成鸽饲喂幼鸽而造成毛滴虫的传播,3月龄以下的幼鸽抵抗力较弱,无法抵抗毛滴虫的感染,因此对4月龄以下的幼鸽要加强卫生防疫管理。蛔虫病主要是摄入被虫卵污染过的饲料、饮水及泥土而发病。
信鸽必须定期进行驱虫,毛滴虫一般是每个月全群驱虫1次,信鸽参加比赛后加强驱虫1次,种鸽育雏期间禁止驱虫。蛔虫一般每3个月驱虫1次,种鸽每年驱虫2次,信鸽参加比赛前半个月驱虫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