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鸽难成系的原因
我个人认为,中国人培育不出新品系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就是无止境的分棚,错过了培育好鸽的机会;第二就是赛事太少,一场比赛直接决定生死,让很多好鸽提早被淘汰。
第一个就是分棚。中国最成名的品系就是李梅龄所培育出的“李鸟”和汪顺兴培育的“吴淞”系。他们两人的共同点就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给种鸽分棚,所以才有可能从其中选出最好的种鸽来培育,逐渐形成品系。在两位师傅所处的环境下,没有网鸽者,也没有专门在地里逮鸽者,赛鸽的损失比较小,比赛归巢的成绩真,而且有含金量。
给种鸽无止境的分棚,有的鸽友怕出鸽太多,伤了种鸽的元气,每年只让出三窝,秋天干脆一窝也不出。这样养鸽,培育赛鸽有可能,但是想形成品系,难。因为最好的种鸽已经被鸽友扼杀于腹中。鸽子也有自己的规律,例如每年可以出几窝。细心的鸽友可以发现,鸽子会自己调节自己的出鸽数量,例如倒毛期间鸽子不下蛋,还有出鸽频繁了,就会延迟下蛋时间。
秋天才是育种的黄金时间,很多玩赛鸽的高手在秋天会让自己的种鸽下蛋,然后让保姆鸽孵蛋。秋天最多让种鸽喂两窝,但都喂一个,到了拳头大就交给保姆鸽喂,这样做消耗不了种鸽的体力。出来的幼鸽中,挑选最有价值的留种,其余的出售或者第二年比赛,看赛鸽发育变化情况来决定去留。
人为过多的分棚,是培育品系最大的阻力,鸽子之间也需要爱,长时间分棚,会让雄鸽精力旺盛,独自转圈,会让雌鸽与雌鸽互配,无休止地下蛋。
分棚要有期限,夏天分棚两个月,在春季配对以前,分棚一到两个月。
第二就是赛事太少。我国的赛鸽比赛次数,远远低于欧美国家,而且赛事以两关赛、三关赛、四关赛为主。大部分鸽友在一场比赛结束以后,就开始淘汰迟归回来的赛鸽,或者迟归回来的父母。我记得一次有一位鸽友曾经说过“一羽赛鸽就算第一次比赛归巢,飞了冠军,也不能证明什么,如果第二次能够归巢,它才有遗传价值”。他的要求太高,一般鸽友达不到,但他的话中可以听出来,多次比赛归巢的赛鸽,才有价值做种。
不过现在短平快为主的赛事,对于种鸽的要求不再那么严格,因为在500公里级别的比赛中,只要血统好,加上遗传好,就算种鸽没有飞过,也照样可以出成绩鸽,但却失去了遗传N代的优势,也很难培育出自己的品系。
分棚少一点,赛事多一点,比赛公平点,网鸽消失了,国血成系时。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同建议,敬请理性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