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入上海信鸽史册的养鸽前辈介绍21(图)
全国广大鸽友对上海解放前到建国后养鸽前辈的了解,可能最多只知道几个人,除了李梅龄和汪顺兴知名的大师以外,与其同时期的养鸽前辈开拓和奠基者,可能还未听说过。笔者自本篇起,以上海信鸽史料为根据,给广大鸽友介绍载入上海信鸽史册的养鸽前辈。载入《上海信鸽史》的前辈共有68位,按出生年龄大的先后排列介绍。(依据“金永昌、俞汉勤、陈光甫、庄妙福、周丕声、顾澄海”编著的《上海信鸽史》资料)
第一篇发出后,笔者看到下面的一位“陕西省西安市 电信”IP:36.45.141.*鸽友留言是这样说的:
“那都是历史,有多少水分呢?如果想的话你就陪他们去吧。”
笔者认为:不管社会发展到哪个历史阶段,以及各类题材、各行各业的历史,我们后人都应该实事求是地继承发扬和尊重历史。这位留言者还出言不逊,肯定是少家失教、缺德少知、灭师欺祖、不孝之徒。笔者认为对待历史可以“一分为二”地去分析、去理解。把前辈有益的东西接过来,你认为不可取的可以不予理睬,每个人包括自己都会给历史留下烙印,何必口出污秽呢!为什么不能以探讨的方式评论呢!希望有这种行为的鸽友改一改这种毛病。
张顺奎大师工作照
一
1934年8月2日,张顺奎大师诞生在江苏省扬州市旧城皇宫前街11号“百忍堂”,父亲张瑞之也是十分钟爱养鸽子,在自家大院搭建了一个大鸽棚,饲养着中国鸽子“小青毛、淞红灰、流砂、点子、青尾、玉翅”。这些鸽子给这家大院的张氏家人带来“咕咕咕”的欢快“鸽”唱声。这群天使在天空中任意展翅翱翔,不时翻滚俯冲,展翅高飞如行云流水,为张家带来了欢“鸽”笑语,家丁兴旺。
张家父亲对儿子张顺奎的学业紧抓不放,规定完成学堂布置的作业后才可以与鸽子玩耍。在他九岁那年,终于征得父亲的同意,在自家院子的另一边,找来一些竹片、砖瓦、木板,用那一双小手建起了属于自己的一个小鸽棚。而且还在鸽棚顶上面插上一面自己亲自制作的小红旗,为鸽子找家作目标,父亲还送他两对种鸽,从此,自己的鸽子独立了。
自此开始,张顺奎的养鸽情缘,注定了他一生与鸽子的情怀,为以后的赛鸽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
1950年底的一次机遇,改变了张顺奎一生命运。因在上海市国棉六厂工作的哥哥应征参军,规定其弟弟可以顶替上班。就这样的一个机会,他从扬州来到大上海,在上海做的梦也不同于扬州做的梦,这个梦想,使他以后走进了大上海养鸽者千家万户的视野,这个大梦想更使他为中国的赛鸽事业、赛鸽运动发展、赛鸽文化的建设传承,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1951年1月5日,张顺奎来到国棉六厂报到,分配到保养修理机器部门上班。他上班后工作认真,积极好学,勤恳钻研,不耻下问,尊师爱友,得到了领导和工友们的一致赞扬,得到了部门的表彰。
在此期间,他结识到了一位同乡王顺昌。王顺昌在上海安家,居住在工厂附近,并在二楼用木箱搭起了一个鸽棚,养了十几羽鸽子。因为是同乡而且又有同一个爱好,张顺奎经常下班后就去王顺昌家玩。谈到高兴处,王顺昌同意张顺奎买几对鸽子养在一起,随后他用节省下来的零花钱,到老城隍庙鸽市买了两对鸽子,加入到王顺昌的鸽棚中,那个时期称入股吧。
在短短三年的工作中,张顺奎技术突飞猛进,当时称为好苗子、技术尖子,而且在政治方面积极要求进步,于1954年6月30日,20岁的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年轻的党员。以后他先后担任车间总支宣传委员、工会主席、技术员。
由于张顺奎工作突出,政治上进步,因此,党组织选派他到上海市工农速成进修初高中学业。在顺利完成初高中进修后,又获得进入华东师范大学深造的机会。1958年跨入师范大学校门后,就任党支部书记。学业主攻数学专业,学习非常刻苦,从未有因学业以外的事情耽误过课程。
在大学学习期间,无意认识了两位养鸽子的老师,一位是系主任王震,另一位是生物系的钱国桢教授。后来王震老师在文革期间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批斗,养鸽也成了他一条罪状。在这种情况下,王震老师把刘秀龙放飞西宁9名弟(李鸟)与钱满和(培尔琴)和陆航德放飞北京归巢交配的子代雌,送给了爱徒张顺奎。
钱国桢教授养有100羽左右用于实验的鸽子,张顺奎从钱教授那里学到许多有关信鸽进化方面的科学知识。这些进化论对于他以后选种、育种、选择、淘汰、比赛实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通过四年大学的学习,张顺奎学业优秀,但后来学术界却少了一位数学才子,赛鸽运动事业却多了一位难得的参与者、组织领导者、文化传承者,多了一位赛鸽界的育种大师,理论作者,为赛鸽鞠躬尽瘁而生的人,鸽友得到了一位可敬可亲的良师益友。
三
在赛鸽实践中,1963年放飞镇江10名的父亲鸽,是张顺奎在城隍庙鸽市买回来的,其母是好友杨宝祥外借的雨点和绛(均是培尔琴品系)的女儿。1968年又从李天圻和钱震闾交往中引进“小太原雌”,1964年至1968年从李梅龄医生处引进1964年放飞西宁6名父亲和西宁6名妹,此鸽放飞山东薛城,空距600公里,因套李梅龄棚号3号环,故称3号李鸟。
1963年从棉纺厂工人丁文生处引进放飞石家庄冠军,1967年引进王震老师(培尔琴)上海放飞西宁9名弟等。
以上所述,就是张顺奎基础种鸽的形成,为以后的取得无数辉煌的赛绩奠定了坚实的种鸽基础。
张顺奎品系的形成,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李鸟育种为主线,而且要有赛绩、遗传佳的鸽子为主血,用“血亲配、近亲配”的育种方法。
2、在育种方面不保守原种,不安于现状,要“中外合作”,引进目前国际上有名赛绩鸽来杂交。
3、不惜成本,把西宁3名、西宁6名、西宁8名、9名的血系引进,还有石家庄冠军,兰州亚军、季军、15名平辈荟萃一堂,种鸽实力雄厚。
张顺奎大师目前对“中外”赛鸽是这样看的:
一、比利时、荷兰等欧洲国家,拥有赛鸽健全的竞翔赛制,是现代赛鸽运动的发源地,领先其他地区级国家的赛鸽水平。20世纪初我国引进欧洲的种鸽,通过融合提高了中国的信鸽竞赛水平。
二、目前中国与欧洲先进赛鸽国家相比,欧洲注重的是当日赛,以信鸽强烈归巢欲望与飞速快作为培育方向,并以巴塞罗那国际大赛著名,比我们中国目前的赛鸽水平要高出一筹。
三、中国以2000公里见长,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现在,由于客观条件制约(报到条件、鸽钟使用、经济条件、训养条件)和追求极限的冲动,在超远程竞翔中出现了一些出类拔萃的赛鸽。但是,“外籍”鸽在身体素质、爆发力、竞翔速度上占优势,并在连年不断地选择和人鸽亲和温顺方面,形成固有的特性。
四、在当前应走“中外合作”方法:
1、鸽友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比赛环境,可以引进符合客观条件的外籍鸽。
2、引进外籍鸽要注意其本身赛距和赛绩,一般赛距以700-1000公里赛鸽为标准,较适合中国赛制。
3、可以引进外籍鸽在中国子代飞好成绩的优胜鸽,应观察外籍鸽的阿尔砂。
4、毛主席说过:洋为中用。我们不要固步自封,要有开放心态。李梅龄当年引进外国名鸽,洋为中用培育出一代李鸟。我们现代人要勇于开拓进取,要取长补短,相互合作,这样社会才会发展、进步,中国的赛鸽才能赶上欧洲先进国家。
张顺奎老师说:“上海鸽界前辈都知道这个变迁过程,年轻的鸽友所知不多,作为信鸽协会发展的历史,应该了解、知道过去发展历程。”
1964年起,为了提高信鸽竞翔水平,为了有效地集中管理,在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关心下,准备将四个信鸽协会合并为一个上海市信鸽协会,并开始了上海市信鸽协会的筹建工作。张顺奎由于人缘好,又谦虚好学,经常拜访前辈,关心前辈如李梅龄、汪顺兴等,再加上他养鸽、赛鸽在当时也有一定的知名度,社会基础好,在1964年10月4日上海市信鸽协会成立大会中,张顺奎老师当选为常委、竞翔组组长。
当时成立大会在上海市虎丘路外贸礼堂召开,会员有1500余人,会议选举吴瑛为主任,刘务波、卞忠元为副主任,张顺奎委常委、竞翔组组长。
在上海市信鸽协会新的组建、新的组合、新的目标确定后,1965年春季和秋季放飞北京获得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上海市的养鸽人,使上海市养鸽人感到了空前的大好局面。众多的会员合并在一起比赛,这是上海市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信鸽协会。
在广大鸽友欢心鼓舞、雄心满志,在以后赛鸽比赛活动中大显神威之时,一场史无前列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始了。这场“文攻武卫”的内乱波及全国,当然,我们信鸽界也不可能幸免,造反派说养鸽者小资产阶级,又说鸽子是资产阶级的产物,以后就出现了造反派要杀鸽子,养鸽者要保护鸽子。
上海市信鸽协会在坚持到1969年放飞2000公里张掖之后,坚持不住了,门被封了,电话线被剪断,经费没有了,上海市信鸽协会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在热衷于信鸽事业的卞忠元、刘务波、张百翔、钱自强、王者来、袁三三等人竭力支持、推举、劝说的情况下,1970年张顺奎就任上海市信鸽协会第一召集人(主持工作)。到了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张顺奎首先任竞赛委员会主任,并组织震动中外的“三省一市”联翔2000公里玉门之举,以卓绝的成功迎来了中国信鸽运动来临的第二个春天。
以下是记录张顺奎老师的大事记:
1964年任原四个协会合并的上海市信鸽协会委常委、竞翔组组长
1976年任上海市信鸽协会会长
1978-1984年8月任上海市信鸽协会会长
1984年筹备成立中国信鸽协会,任中鸽协竞翔部负责人、后任部长,并起草了中国信鸽协会的章程:
一、比赛规程
二、裁判规则
三、最佳信鸽评选标准及评分标准
四、中国首届信鸽国际赛规程
五、全国赛鸽品评规程
为上海市信鸽协会起草章程及规程:
一、信鸽竞赛暂行规则
二、上海市信鸽协会章程
三、信鸽竞翔规程
四、《关于文明养鸽的联合通告》的实施细则
五、再版“上海信鸽”会刊前言
1988年8月至1996年6月任上海市信鸽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竞翔委员会主任
1996年6月以后受聘为上海市信鸽协会顾问
为中国信鸽协会的成立功不可没:
在中国信鸽协会成立前后,张顺奎老师与国家体委领导多次接触,给领导介绍信鸽在国外的发展情况和在国内的实际情况。国家体委首先在运动会开幕式放飞彩鸽,并在北京运动会举办首次信鸽比赛,拉开了信鸽运动的新篇章。
国家体委终于批准了在由上海牵头在上海成立“中国信鸽协会”,办公地在上海市期间,历年的比赛组织工作,均由张顺奎老师组织领导,实际操作。在为上海市信鸽协会工作的同时,还为中国信鸽协会的竞赛工作操劳,他为新中国的赛鸽运动可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新中国信鸽事业奉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我们现代养鸽人能有今天养鸽环境,应该感谢张顺奎大师在艰难困苦的当年,把信鸽竞赛运动让体育主管部门认可和领导,也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参与,才有了如今信鸽生存的今天。
组织信鸽参军
在那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得正酣时,对上海市信鸽协会生存却是个严重的威胁,张顺奎面对这种困境,有胆识地想到信鸽在国防上的重要作用,向上海鸽界发出了信鸽参军的号召,立即得到广大鸽友的热烈响应。
当时中国八大军区的军鸽队已有七个不存在了,唯有昆明军区还幸存。昆明军区司令员是秦基伟,政委是皮定钧,他们热情地接待了上海鸽协送来的数量可观的优秀信鸽,转交给主管军鸽队教练员陈文广。就这样,上海优秀信鸽参军既充实了军鸽队的实力,也是上海信鸽协会广大会员为国防事业作贡献的实际行动。
昆明军鸽队得到了这批宝贵的优秀信鸽后,进行了新品种的培育工作,而且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昆明军区以解放军部队的名义给当时的上海市革委会、上海市花木公司、上海市信鸽协会发出感谢信,送了锦旗和横匾。这样,就形成了上海市信鸽协会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支持的事实,面对造反派时保住了信鸽,也保护了信鸽协会。当然,也大大提高了信鸽在人民大众心目中“信鸽参军”的正面形象,为以后的信鸽比赛铺下了道路。
第一批信鸽参军是1968年,上海市信鸽协会组织陕西潼关1110公里比赛,当时获得成绩鸽报名的有300多羽,最后精选了31羽,加上江苏苏州和无锡鸽协的8羽,共39羽信鸽参军。
第二批信鸽参军是1973年,当时黑龙江中苏边境斗争形势紧张,我方经常抓到苏联军鸽,为加强我方军鸽实力,沈阳军区某部来到上海鸽协,要求支援一批信鸽。经花木公司和信鸽协会召开会议决定,即日起向广大会员发出通知,征集种鸽参军,于1973年3月共精选30羽优良种鸽送沈阳军区参军。
第三批信鸽参军是1974年8月12日,昆明军区司令部通讯兵部来函,联系优良信鸽入伍事宜。上海市信鸽协会号召会员,将1000公里以上归巢鸽的优秀赛鸽报名参军。在报名的100多羽中精选了31羽,由鸽协领导张顺奎亲自送往昆明军鸽队参军。部队首长亲自接见和会谈,并进行了经验交流。
第四批信鸽参军是1978年,昆明军区63分队派石宝铨和陈文广教练来到上海,这次与上海一同参加三省一市11个鸽协联翔总结交流大会。在扬州、无锡、常州、江阴等地鸽协挑选了23羽,加上上海22羽,这次共参军45羽。
张顺奎在主持鸽协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特别是在动乱的年代,信鸽参军为鸽协和会员的赛鸽找到了出路,使赛鸽运动没有因动乱而终止,并让信鸽运动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这实际也大大地保护了会员们的爱鸽免遭祸难。这段信鸽参军的佳话,将永载史册。
张顺奎大师近照
中国信鸽协会成立任第一届竞翔部部长
接待欧洲名人贺伯特
接待亚洲鸽联负责人陈木坤先生
陪上海市政府副市长、中国鸽协主席赵行智
组织信鸽参军到昆明部队首长和军鸽队陈文广接待研讨
信鸽参军在国内党某刊物上报道
笔者采访张顺奎大师合影
笔者与澳门鸽协会长郑肇本拜访张前辈合影
张伯翔(1935--1995)
江苏苏州人,一生酷爱信鸽,先后参加“上海”、“沪西”、“中国”信鸽会。1964年上海原有的四个鸽会合并,筹备成了上海市信鸽协会,他作为“上海”鸽会的代表参加筹备工作。上海市鸽协成立后,任执委、竞翔组副组长。他为人宽容大方,全心全意为信鸽事业无私工作,使竞翔工作有声有色。在他的组织下,1965春季和秋季放飞北京取得圆满成功,受到广大会员称赞。
“文革”期间,信鸽事业受到极左思潮的冲击,鸽会经费被封、电话被拆、赛鸽运输被禁止,一切竞翔活动停止。在这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与张顺奎等同志冲破阻力,排除干扰,团结广大会员组织三省一市联翔,在社会上形成良好影响。
陶德尧
生于1936年,毕业于圣方济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1955年分配到上海华通开关厂,任工程师。1984年就职美国联合防御公司,任高级机械设计师、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专家,2001年退休后回上海。
上世纪50年代初参加中国信鸽会,随后又加入上海信鸽会。曾获无锡、常州、镇江、蚌埠、商丘、德州等冠军,青岛季军,郑州12名,洛阳4名,北京5名,西安12名,西宁16名,张掖16名,玉门12名等。
发表信鸽有关文章多篇,主要著有《科学养鸽法》、《赛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