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宇森自嘲白鸽是合作过最多次的演员 为什么他的电影总有白鸽
7月22日,以拍摄暴力美学电影成名的吴宇森导演在新浪微博发帖称,手中的和平鸽是“合作过最多次的演员”。
熟悉吴宇森作品的影迷都知道,在他的电影中始终有一个“白鸽”情结。无论是《喋血双雄》中从教堂的圣坛前飞过的白鸽;还是《变脸》中在圣歌的伴奏下和子弹一齐飞翔的白鸽;甚至是《赤壁》中诸葛亮也曾三次放飞白鸽,“枪林弹雨中的白鸽”早已成为吴宇森电影中具有区别性特征的重要视觉景观,当然,被吐槽的《太平轮》也不会例外。
《太平轮》
《喋血双雄》
《变脸》
《赤壁》
导演都开始拉嘲讽了,网友们自然“借坡下驴”,开启吐槽模式。
@展娘卧倒喵啊喵啊喵:鸽子: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就是吴导的御用班底呢(傲娇的脸)
@彭_若水:哈哈哈哈哈哈,拍完杀青饭能不能别炖我。
@卷福卷福我爱你:想问吴导对它演技是如何评价的?[doge]
@想当海贼王的鸣人:鸽子表示还算你有良心看出了我的演技!
@塞恩特杰:吴宇森先生因其社交媒体曝光曾多次非法雇用童鸽,目前已被警方控制。
玩笑归玩笑,可吴宇森的电影里为什么总会出现白鸽?还真有人进行过细致的分析……(认真脸)。微信公众号“知影”(ID:zhiying2048)就曾撰文指出,吴导喜欢把白鸽当演员,主要有三个原因。下面就来一起听听吧——
为什么吴宇森的电影里老是有白鸽?
1、从小受教会文化影响深远
1950年,年仅4岁的吴宇森随家人来到香港,由于父亲患病不能工作,吴宇森的童年过得十分清苦,不仅家里穷,而且生活的环境很恶劣。那时外面有很多帮会和毒贩,他每天都要应付帮会的殴打,几乎每天都要打架,都要集会,生存很艰难。但一直都是教会在照顾他,直到9岁,也是在教会资助下上学。
他曾经说过,“教堂给我指引、辅导,我学到一个很博爱的精神,不管别人怎么样对我,有一份充分的爱心去对他们,要尽量去帮助他们。”可以看出在吴宇森的成长中那段在讲堂中生活的经历给了他深远的影响。
鸽子是教堂较为明显象征,所以吴宇森电影里那些不甘寂寞总是出现在观众眼前的白鸽们或许就是导演年轻时对教会生活感悟及其影响的一种表达。
2、白鸽的象征含义构成了暴力中的“美”
我们经常会听到“暴力美学”这个词。“暴力”和“美学”,原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但作为电影艺术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却是真实存在的。它以美的方式,浪漫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的暴力面和暴力行为。一直以来吴宇森导演身上都有这样的标签:“动作大片导演”和“暴力美学大师”。而他作品中的白鸽和慢镜头被认为是展现暴力美的一种代表性方式。
无论白鸽,教堂还是蜡烛都有象征着和平与关怀的意味。在杀人现场,慢镜头和突然飞出的几只白鸽,与原本刀光剑影,火光飞溅的场面形成强烈冲突,暴力与和平共存,表现圣洁与邪恶,罪孽与救赎的对立。让残酷的暴力战争世界中弥漫出无法言语的诗意和浪漫。这种表达贴合了很多吴宇森电影的主题,在对立和冲突下反衬人性本来的纯真,反对暴力。
他曾谈到自己对暴力的看法:“有些人在开枪,有些人在死亡,我就当时感觉人类为什么要战争呢?为什么要杀来杀去的呢?这个世界本来是很美好的!我相信人生出来每一个人都是纯真的,只是暴力把他们改变了!”
1986年,在徐克的帮助下,吴宇森执导了电影《英雄本色》,《英雄本色》不仅是他的人生转折点,也奠定了他暴力美学的电影风格。“英雄系列”影片的出现也使得他以暴力为题材的影片不再被当成是“暴力影片”来看,因为他给全世界观众提供了一种审视暴力的全新视角——东方美学视角,第一次使暴力成为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在之后的作品中,无论是《喋血双雄》中从教堂的圣坛前飞过的白鸽,还是《终极靶标》里枪战厂房里的白鸽,是《碟中谍2》在火光中飞出的白鸽,还是《变脸》中在圣歌的伴奏下和子弹一齐飞翔的白鸽,甚至是《赤壁》中诸葛亮也曾三次放飞白鸽,都延续了这样一种创作风格。
吴宇森最崇拜的导演是法国暴力导演皮埃尔·迈尔维勒,此人的作品在暴力中透着浓郁的人情味。但对吴宇森影响最大的人却是拍过《野人帮》的山姆·派金帕,可以说,吴宇森电影中对慢镜的运用以及让角色在圣歌中进行搏命激战的处理方式都是山姆电影语言的发扬光大。
3、导演的个性化风格体现
如徐克早期的武侠片中总会出现大漠黄沙快剑恩仇;王家卫的文艺爱情总有一个主演的自言自语,内心独白;娄烨对生活的讲述也总带着摇晃的镜头和连绵的阴雨;又或者希区柯克总是喜欢在自己的电影里客串某个路人甲乙丙,走个过场……
我们必须承认,每个导演都是怪咖,为了延续个人的创作风格,每个人在电影创作时都会有独特且怪异的癖好,这些癖好所蕴含的特殊情结或秘密也许影迷们永远都琢磨不透,就好像墨镜王为什么出席任何场合都要带墨镜一样?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哪种风格都会形成一个极具个性化的标识,成为导演在观众心中区别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