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台湾赛鸽经营对比十问
近几年的鸽文实在是很难写,媒体在变,读者在变,人心在变,世道也在变,弄不好给大家灌输负能量,自己反不落好。所以倒不如每天铲鸽粪、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还可以静下心来以旁观者的角度去捕捉和研究一个完整的鸽界生态和趋势,既能身历其境,又能保持处变不惊的心态,做出客观观察和判断,避免“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扰。
我能体会到投身赛鸽的喜怒哀乐,几十年每天做着差不多同样的事情其实挺无趣。在国家整体经济增长下滑,实体产业凋敝,城市竞争加剧……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的赛鸽事业却是从上往下、从外往里看,景色迷人,莺歌燕舞,如日中天,“风景这边独好”;然而从下往上、从里至外看,却是破坏与堕落百出,危机与混乱并存,“山雨欲来风满楼”。我实在忍不住了,想对各位朋友说说几句心里话,但愿能对鸽界的不断成熟、与时俱进有所贡献。
什么是赛鸽?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就是通过鸽赛,一次财富的再分配过程,大家各凭本事在相同的赛场上厮杀。有人种养训懂技术,有人底子厚不差钱,还有人啥都没有但运气好。每一个人有更多方式设计自己的成功,也会有更多不确定导致它瞬间崩塌,但这显然是一个相对公平的起跑线,跑不跑得到终点就另说了。
许多赛事奖金高昂看似精彩,却未必是好事。近年的公棚、特比环赛事水涨船高,竞翔村团队赛事遍地开花,无不是建立在高门槛参赛费的基础上来。财富的积累与消失更迅速,资本的杠杆则变得随处可见……相信未来一定是一个更开放更自由的赛鸽环境,生长出来的生态也一定是更残酷更冷血。承认这一点也许令人沮丧,却会让人保持清醒。
近年来我对中国台湾赛鸽的个人关注从鸽种、鸽技逐渐转向对赛事经营模式和比赛制度,人文环境的了解。惊讶的发现大陆鸽界如今遇到的发展困局,或者说纠结,中国台湾在二十年前都已迎刃而解。所以我与一些鸽赛的经营者和鸽友在闲聊时会做一些对比性的反问,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我早已有了结果。
1、为什么赛鸽在中国台湾是博彩行业,市场化运作,但大众都把它当比赛来看;在大陆赛鸽是国家认可的体育比赛,群众性项目,有行业主管,有组织,有名份,但大众甚至从业者把它当作博彩——“赌”来看。
2、为什么中国台湾的赛事会务经费的公提在3.5-5的百分比,鸽会还能正常赢利;而大陆的鸽会、俱乐部百分之十的抽成还说不盈利或亏本?
3、为什么中国台湾的赛事规程,一页纸广告就说明白了;大陆的鸽会,俱乐部的章程印成了一册书,还有那么多的漏洞和自相矛盾?
4、为什么中国台湾鸽会比赛电子扫描鸽钟会员不需自己购买,由赛事主办方提供;大陆会员却要重复的购置?
5、为什么中国台湾二十年前一枚特比足环1200台币,二十年后还是1200-1500台币,其中还包含赠送3至5次100公里以上的鸽车公训;大陆鸽会近五年,购环参赛费用数十,数百倍攀升?
6、为什么中国台湾赛事没有所谓的团体名次,大陆赛事为照顾购环大户会安排以大团体或小团体的赛项?
7、为什么中国台湾从事赛鸽的一个单位个体,养400-600只种鸽,单项赛事却最多只出赛20只左右?大陆鸽友却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选手鸽越多越好?
8、为什么中国台湾越是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大会,鸽车公训越是严谨,强制公训多达十几次,甚至以资格站的形式来强化;大陆越是大会,鸽车公训越少,甚至没有公训,资格站更是走过场?
9、为什么中国台湾残酷的海翔,时有少数完翔获奖鸽,没有隆重的颁奖拍卖,获奖鸽也没有烧包的拍卖价格,来年参赛者依旧络绎不绝;大陆火爆的现场热拍,网络出价,视频直播,功夫做足,场面够炫,赢家下届却未必再来,或减少参赛投入?
10、为什么中国台湾比赛时间和比赛地点一经公布,风雨无阻,有鸽就比,灭关为止?大陆赛鸽,几个大户,开个小会,就能左右赛事主办方的比赛日期?
今天你对时代的判断,决定了10年后你的江湖地位。只有那些清醒认识此刻正在发生什么,然后将规律付诸于实践的人,才不会陷入此消彼长、零和博弈的死胡同。中国大陆的模式自然不可能长久。好模式是利益相关者的共赢,是做大蛋糕,是“赛事规则里传递出善意”。赛事的经营,规则的制定,应该少些套路,多些真诚。鸽界的发展可能会更好。与其高调设计高端大气上档次,做经典赛事,倒不如认真审视自己的现实处境,聚拢更多的人参与到赛鸽运动中来。
本人众筹出版鸽文集已筹到目标五百本,文字图片正在整理中。不日将交由排版。感谢各位读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