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老杜写出:“国血鸽子定会再放光彩”。近几年,鸽子参赛由于种种原因丢失率比较大,损失比较残酷,而且发病率也比较高,整体看鸽子群体抗病能力差,显得娇气十足、战斗力不强的现象。于是好多鸽友都想起了国血鸽子,想起了国血鸽子那种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精神,想起了国血鸽子那种顽强拼搏、抗恶略天气、不死必归的毅力。
那么,到底何为国血鸽子?国血鸽子实质上就是经过有志之士的国人,经过长期培育、调养,能够适应国内的各种气候、地域环境,能够在国内健康的生存、活跃的参赛,有着优秀的发挥,久而久之,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国血鸽子。实质上国血和外血只是个体能适应性的区别,其它方面并没有很大差异。
国血鸽子的来源一是国内自身鸽子血统的培育繁殖、升华;二是引进国外优秀血统鸽子与国内鸽子的杂交、改良、升华,从而更加能够适应国内气候、赛程、地域环境的生存。久而久之,人们命名其为国血鸽子。上述后者应该还是占主要成分。至于鸽子自身的来源和它们的称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生活生存和参赛飞翔的适应性能。
众所周知,历史上国内著名养鸽大师李梅龄老先生培育的李种就是从德国引进的赛鸽育成。
有史料记载,一九三零年, 李梅龄大师从德国引进十羽欧洲信鸽,血统如下:比利时阿亨约细夫·密勒系3羽;比利时阿亨·麻尔系3羽;比利时伟奇系X阿亨·克伦巴系1羽;比利时固耐系X德国军用鸽2羽;比利时固耐系X威克特系1羽;
上述鸽子大多是在1000公里比赛中获得前3名的子女,其中一羽本身为欧洲冠军。
关于李种基础种鸽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讲,10羽种鸽除2羽比利时阿亨约细夫·密勒系(0902-29-934雨点,0902-28-848雨点)转让给黄钟外,其它的都成为了李先生创建李鸟的基础种鸽。另有一种说法讲,“1930年初,乃委托德国亲友引进外国名种10羽,除3羽密勒系转让给黄钟外,其它7羽作为基础鸽,培育出有自己特色的优良信鸽,形成中国一代名系‘李梅龄系’”,详情参见《李梅龄传略》载《中华信鸽》第13期)。
总之,不论引进的也好,改良的也好,自己培育的也好,都是久经沙场、南征北战、适宜我国地域、气候、耐以生存、耐以飞翔的优秀血统。
那么,近些年人们所讲的国血鸽子为什么越来越少呢?归结起来还是人为的因素,与鸽子毫无关系。
一是在某些历史阶段,我们国家比较贫穷落后,人们生活水平低下,温饱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信鸽活动相对匮乏,发展无力。加之上世纪新中国刚刚建立,国家政府一切为了人们生活,把一些业余爱好活动如养鸽、养鸟、养狗、养花的统统都视为不正当业务所取缔,致使一些非常优秀的国血鸽子被流失,能够保留的优秀鸽子寥寥无几。
二是改革开放以后,尽管人们的生活水平迅猛提高,养鸽等诸类活动也随之骤然恢复,国内存养的鸽子远远跟不上急剧发展的赛鸽形势需要,于是就大量地引进外血鸽子,国外那些聪明的老外们也就乘势兜售他们的鸽子。这就无形中使外血鸽子在国内占据了市场。
三是由于改革开放后人们经济头脑的急剧膨胀,贪赌思想比较严重。一些协会及俱乐部为了自身利益和顺应鸽友们的思想,在赛制上强化了短距离,重点在五百公里、四百公里、三百公里上加大了奖项。有些甚至取消了七百以上的赛事,这就使得那些稳而适应中长距离赛事的老国血逐渐退役。
四是由于信鸽公棚的遍地林立,都是三百、五百公里赛事,这就更加显示了短距离快速鸽子的优势。
归纳起来,国血鸽子的失传主要还是因为赛制的制定,而赛制的制定又主要来之赛鸽人的需求。总之不外乎经济思潮对人们思想的诱惑。客观的讲,社会发展也就是这样,任何事物包括人类在内也是,兴一时、彼一时。
然而这些年,由于赛事的艰难,丢失率的不断增大,使人们又怀念起了老国血鸽子。有部分鸽友,这两年又开始看好那些能够吃苦耐劳的中长距离鸽子了。身边还有些鸽友还用超远程鸽子配超远程鸽子的子代选送到公棚去获奖,并且获得了很好的成绩。这种思潮的兴起,无疑对国血鸽子的再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又如我国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对中长距离赛事的重视和热化,都有力地推动了国血鸽子的发展。坚信,随着国家赛鸽组织对赛制的改变和重心的转移,随着各种气候的变化以及赛事艰难程度的不断升级,人们对国血鸽子的培育一定会越来越投入、力度越来越大,毫无疑问,适宜我国赛制的国血鸽子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像鲜花一样盛开在祖国的四面八方,翱翔在祖国的碧空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