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皮肤、羽毛生理解剖
陈仲铭(上海)
皮肤
鸽子的皮肤和其他动物一样是最大的器官。它附着于肌肉和骨骼的表面,皮肤的外面有附件,如羽毛、角质喙、角质爪甲、角质鳞层等。鸽子的皮肤较其他家禽更为细腻而薄弱,容易造成皮肤的撕裂伤和创伤,因而在建造鸽舍时,要求特别注意巢箱等处的光整性,避免钉子、凌角等尖锐物存在,否则极容易造成鸽子皮肤的伤害。
鸽子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组成。其表皮薄而呈半透明蝉翼状,我们平时所见的商品肉鸽,它们的表皮已经在宰后烫褪羽毛时褪去,我们见到的已经是它的真皮层。真皮层内有竖毛肌,它置于毛囊的根部,司竖立羽毛的功能,因而又称它为“竖毛肌”。它属于平滑肌,即“非随意肌”,它不受鸽的意志而收缩竖立,故又称“不随意肌”。它受迷走神经控制,因而在鸽子生病的时候,迷走神经兴奋它就会不自主地反复耸毛,耸毛、畏缩是一种“畏寒”怕冷的表现,往往是一种病态、亚健康的症状表现。不过鸽子的竖毛肌和人类也不尽相同,它的竖毛肌肌纤维中,也有部分随意肌纤维(即“肌红纤维”)存在。当鸽子在栖息、梳理羽毛、沐浴的时候,都可以看到竖毛肌耸立的状况。鸽子的真皮层下面是皮下组织,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组成。皮肤通过皮下组织与肌肉相连。鸽子的这种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有利且适合于鸽子的剧烈飞翔运动。
鸽子皮肤的功能,主要是起保护作用。防止外界带来的伤害,保护肌肉和深层组织器官,调节体温、分泌皮脂和感觉等功能,此外,有的学者还认为鸽子的皮肤有特定的定向感官功能。
鸽子正常体温是40~42℃(40.5~42.7℃,平均41.87℃)。在低温环境下,鸽子依赖紧密而绒厚贴身的羽毛来保持体温。而在高温下,由于鸽子没有汗腺,鸽子不会“出汗”,只能依赖引颈张口伸舌喘气来降温,或是张开双翅来降低羽翼下身躯——胸腔、心脏部位的温度。因而,可以说鸽子是属于散热不良的动物,它不能耐受闷热的环境,而极容易发生中暑,俗称“闷笼或闷棚”。它也可以通过皮肤蒸发途径来散发热量,当发生这种情况时,鸽子和羽毛可以通湿,尤其是这种情况常常会发生在集鸽上笼时,由于笼中密度过高,遇上了“闷罐车”,或运输车速过高、转弯离心力太大,以导致笼中鸽子相互“叠罗汉”拥挤压倒在笼子的一边,这对于鸽子健康的伤害是非常明显的,其主要的伤害是心理素质、应激反应的影响,而最重要的却还有体能方面的大量消耗,被压在最低层鸽子的体能消耗,并不亚于甚至超越飞翔时的全部体能消耗;同时由于闷热时呼吸频率的增加,会增加水分的大量消耗,继而出现电解质的平衡失调与血液中酸度增高,对赛绩前程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鸽皮肤组织里也没有皮脂腺,可是鸽皮肤的表层,却含有大量的能够分泌皮肤脂肪的皮脂细胞。因而健康鸽皮肤,摸起来手感相当滋润,可是在皮肤组织里,却几乎很难见到脂肪组织,因而其也完全可能只是一种“角质上皮细胞”而不是皮脂细胞。鸽子的唯一皮肤腺体组织是一对尾脂腺,它所分泌的尾脂,对于养护羽毛起到十分重要且无可替代的功能。
羽毛
鸽子的羽毛和鸟类的羽毛一样,是通过进化而来的,生物考古学家比较统一的观点认为,它们的共同祖先是原始鱼。它们的羽毛是由原始鱼类的鳞片进化而来的,这是物种进化论中的一项共识。鸟类的祖先由在水中生活,逐渐进化到水陆两栖生活,然而再逐渐向适应于空中飞翔进化,在它们的进化过程中,鳞片逐渐增大、延伸,然而分蘖成枝,渐渐地形成现在这样覆盖在鸟类身上的羽毛。因此,鸽子的羽毛仍然与鱼类一样,是表皮细胞角质化的产物,它们在组织系统的进化方面,和现在爬行动物的角质鳞片和哺乳动物的皮毛仍然是属于同宗同源。
鸽子的羽毛重约40克左右,占体重的8~10%。其比重与飞行类鸟羽毛相似,但比一般家禽的羽毛要轻得多。此外,鸽子的羽毛与其他家禽相比,鸽的羽毛更容易脱落,这是鸽子在进化过程中,按照适者生存的进化发展规律,通过自然筛选所造成。在自然生存繁衍的过程,凡是能躲避伤害逃脱鹰隼、食肉动物等追捕者留存,反其道而行之者则灭绝。由此而产生获得性遗传而遗留下来的独具匠心“法宝”。于是当它一旦遭受到人类、鹰隼、食肉动物抓捕的时候,它就会选择宁可被拉脱整个尾羽而获得挣脱逃生之机会。此也是经常发生在我们鸽舍中的常事,因而无论是我们抓赛鸽,还是抓观赏鸽的时候,千万不可粗暴地乱抓一通,尤其是死抓住尾羽而不放的行为,不然的话就会发生将整个尾巴羽毛拉脱的憾事,一羽漂亮的鸽子成了秃尾巴鸽岂不懊丧至极。不过是好在它那被撕扯掉的尾羽,不久就又会重新长出,且能完好如初。这也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好多野生鸟类所具有的共有特性。
羽毛的功能
羽毛是鸟类漂亮的“外衣”尤其是对于观赏鸽(鸟)而言,漂亮的羽装是其自身价值的体现。其次是维持体温功能。鸽是恒温动物,无论是御寒、散热、抗幅射都离不开羽毛的体温调节功能,羽毛紧贴于身躯御寒,耸毛、洗浴而散热,在阳光下飞行、活动时,可以遮挡阳光中红外幅射与紫外线幅射,隔离热幅射。鸽如果失去羽毛就会丧失这些功能,鸽子就无法繁育生存。
羽毛是鸽的飞行工具-飞行器。鸽子飞翔有赖于展开它的双翅羽翼,进行反复扑打(扇)迎合划拨气流,每根翼羽上的羽片均能起到类似于船的浆板样作用,双侧翅膀的翼羽共同组合鼓动着气流向前飞行或滑翔,当它单侧羽翼功能丧失或部分失缺时,它就会失去平衡而无法飞翔,因而当剪去鸽双侧部分翅膀翼羽,只要它能求得平衡,仍旧能够飞翔上天;而若是剪去鸽单侧部分翅膀翼羽,由于它已失去空中平衡功能,也就反而无法正常飞翔逃逸。在它飞行的过程中,还同时需要利用尾羽操舵来配合控制方向和升降,以使自身飞得更为平稳,如若失去尾羽,它虽然仍然能够上天飞翔,而升降时就显得极为笨拙逊色了。隐蔽保护功能。即鸽利用它的自然保护羽色来进行伪装,躲避天敌的袭击,例如,深色的鸽子有利于黑夜中栖息,灰色、白色的鸽子有利于蓝天白云中飞翔,绛红色的鸽子有利于黄土和沙漠中隐蔽。柔软而紧密的羽毛,且富有粉脂样鳞片粉羽,它具有极其有限的抗水功能。
羽毛的分布
鸽体表不长羽毛的区域称之为“裸区”;而长有羽毛的区域称之为“羽区”。
(1)裸区
即指不长羽毛的区域,裸区并不是为了减少羽毛的负担,而它的主要功能是为了不致于过于浓密的羽毛妨碍散热,裸区有利于体温的调节和热量的散发。此外,裸区也有利于皮肤的活动,以及肌肉和翼羽的收缩和舒张,不致于在飞翔等活动时产生羽区羽毛之间的相互摩擦或纠缠,其原理就像古代将士所披挂的盔甲,全身不留间隙而满挂盔甲的话还怎么能够行军打仗?
鸽子身体上最长最宽的也是最大的裸区是“胸部裸区”,长约12.5厘米,前端宽约3厘米,后端宽约2厘米,它的范围包括其腹部和嗉囊的一部分。胸部裸露也是为了适应孵育后代的需要,鸽子在孵蛋时和为刚出壳几天的雏鸽保温时,会将胸部裸区两侧的羽毛向外张开,裸露出梭形的裸区(此区有称其为“孵育斑区”),将蛋或雏紧贴抱在胸前裸区的皮肤上,然后左右两边和前后胸部的羽毛再将蛋、雏遮盖,以保证蛋的孵化和初雏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温度,防止寒风的侵袭。在孵蛋期间,孵育斑区的皮肤变厚(也因此而被称之为“孵育斑区”),肌肉层也在主孵抱激素—泌乳素的作用下,血管扩张,血循环加速,血流量增加,孵育斑区皮肤变得滋润,皮下肌肉层也显得分外红润,局部温度增高,以保证亲鸽的体温能最有效地传送给卵或雏,使蛋在孵育斑区下孵化成雏、出壳、完成育雏繁育后代的任务。
(2)毛区
即长有羽毛的区域。
羽毛的分类
鸽的羽毛按照其不同的生理阶段可分为胎羽、幼羽和成羽三种。
(1)胎羽
即“绒羽”,又称“绒毛”,又称其为“初生羽”,鸽界则俗称其为“黄毛”。为雏鸽出壳时,遍体所密布而细软的黄色胎羽。胎羽的分布区域基本上和成鸽一致,也分为裸区和毛区,而裸区以胸裸区最为明显。胎羽大致在10天之后,会随着幼羽的开始生长而逐渐脱落。待至20~30日龄雏鸽行将断乳之时,全身胎羽已经几近脱落贻尽。此时主副翼羽和尾羽的羽根已经角质化,仅在头顶上耸有几根黄毛,尤其是雌性雏幼鸽尤为明显,至此胎羽的历史使命也伴随着进入幼鸽期而下岗告终。
(2)幼羽
即指幼鸽期的羽毛。幼羽在雏鸽出壳后的10天开始生长,其最先从双侧主翼羽生长开始,至20~30日龄时已经生长丰满。只是幼羽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只有2~3个月后。由于幼羽为过渡羽,无论是在羽翼长度、羽质结构、抗水性能等方面都还不能符合飞行羽的要求,因而在50~60日龄时,就开始面临第二次换羽,最先更换的也是主翼羽,然后依次每隔15~20天成对地左右同时脱落羽条,更换长出新的成羽。
(3)成羽
新长成羽至5~6月龄时,一般当主翼羽脱落换到第6~8根条时,幼鸽就开始发情进入成熟期,一般人们可以根据主翼羽的置换羽条数进行判别该幼鸽的月龄。不过成熟期的早晚也与早熟和晚熟品系不同而有所差异,成羽的长成和本次换羽的结束,也就意味着该鸽幼鸽期的结束,也就是幼鸽期向成鸽期过渡期的完成终结。今后也就只有一年一度的年度秋季大换羽了。
羽毛的组成
成鸽身上的羽毛(成羽)由正羽、绒羽、半绒羽、线羽、纤羽和粉羽等6种羽毛所共同组合形成。
(1)正羽
由毛囊中形成长出,它按照一定格式规律排列。正羽可分为飞翔羽和体羽二种,翼部的飞翔羽称之为“翼羽”,生长在掌骨部位的称为“主翼羽”,长在前臂上的称为“副翼羽”。长在尾部的飞翔羽称为“尾羽”。覆盖鸽身躯大部分的正羽,则就是体羽。覆盖于翼羽和尾羽基底部的背侧或腹侧的正羽称为“翼覆羽”或“尾覆羽”。此外,遮盖耳孔的耳覆羽,也属于是小正羽。鸽子的正羽由羽轴和羽片两部分构成。
①羽轴
羽轴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深深插入皮肤里的部分,称为“羽根”,向外延伸部分称为“羽杆”。羽根半透明中空呈空管状的部分称之为“翮”,在翮的羽根末端有一圆形凹孔,称“下脐”。内含有真皮乳头,是新羽羽髓的生长处。羽杆的腹面有一条贯穿于整条羽杆的浅沟,终止在羽杆与羽根相连处。此处也有一小孔,称为“上脐”。上脐处的两旁边缘附生有一丛较小的副羽。
②羽片
整齐而有序地排列在羽杆的两侧,它有许多与羽杆成45°角的纤状羽丝,称为“羽枝”。每条羽枝的两侧又生出成45°角的“羽小枝”,羽小枝两边又互生着剌状“钩突”,相邻的两根羽枝上的羽小枝成90°角相互交叉钩连,形成坚实而具有弹性的平板状“羽片”。在风吹、雨打、啄斗和飞翔等外力的作用之下,羽小枝间的钩突也会被强行拉脱而分离,此时的羽毛就会表现得蓬松零乱,但在鸽子用喙轻轻地梳理之下,其羽小枝上的钩突又重新相互整齐地钩连起来完好无损如初,它和人们日常所使用的拉练相比,真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为人们的仿生学提供了优良的典范。也正由于羽小枝上的钩突具有如此高超的结构方式,才使鸽子在飞翔中,能够经受抗衡高空高速气流的冲击。
羽小枝上的钩突在反复损伤之下,其钩突的钩剌一旦损坏之后就无法修补恢复,一般白色、绛色等浅羽色的鸽子,比深羽色鸽的羽小枝钩突容易遭受污染而损坏,也由此而在饲养浅色鸽子的鸽舍中,对鸽舍饲养的密度和鸽舍卫生方面的需求就具有更高的标准要求。
在观赏鸽中有一种丝毛鸽,它的羽毛就如同丝毛乌骨鸡(又称羊毛乌骨)那样,它羽毛的羽小枝钩突已经全部退化而成丝毛状,当然它的竞翔功能也就从此而退化殆尽。其他还有翻毛鸽、皱毛鸽等,这些都是羽片或羽枝的基因变异所致,是通过人们的长期定向培育所育成,也是人们对羽毛遗传基因改良的结果。
(2)绒羽
初生绒羽它是指刚出壳时的初生羽。它在蛋孵化的胚胎期就已经形成,在胚胎发育期具有防止胚胎皮肤与蛋壳的外卵壳膜之间粘连、隔离和缓冲作用,且在出壳时起到润滑便于转身打齿破壳的作用,在出壳干燥之后便成为黄色的长纤毛,所以又俗称之为“黄毛”。
通常一般所指的绒羽是指成鸽绒羽,而成鸽期的绒羽,是指绒状短而密的羽毛,在正羽的里层,单枝绒羽蓬松成团状,它没有羽小枝,它相当于紧裹披挂在皮肤上的毛毯,对保暖恒温隔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且还会随着四季寒暑的变化,而进行着夏疏冬密的疏密度自然脱落和生长的自我调节。
(3)半绒羽
具有羽杆和蓬松的羽片,多数着生在正羽的下面,也起到隔热保暖的作用。
(4)线羽
其着生在正羽的毛囊处,呈现为一条细长的羽杆,并在游离端有一撮羽枝或羽小枝。
(5)纤羽
位于喙的基底部以及眼睑的周围。在纤羽的基底部周围有许多被囊的感觉小体,这些小体具有感受触觉的功能,其功能相当于老鼠和猫的胡须,能够感知风向和风力的大小,只是鸽的纤羽,并不如麻雀等野生鸟类那样明显,也不易为鸽友所注意。
(6)粉羽
它是一种能脱落散发的一种直径约在1微米左右的角质鳞片状粉粒,实际上它不属于羽类,也不应该称之为“粉羽”,它只是从正羽羽片表面上散发脱落出来的一种角质样鳞片,有称其为“羽粉”或“粉质”、“粉尘”。粉羽的增多,正是羽质新陈代谢旺盛的表现,反之亦是亚健康或病态的表现。粉羽附着在羽片上的时候,它能起到短暂的类似“防水涂料”样作用,当水滴落在羽毛上时,羽粉会随着水滴一起滚落,只是由于鸽并不是水禽,其羽毛的结构根本无法与水禽相比,因而这种低弱的“防水”功能也维持不了多久,待等羽毛上粉羽冲刷完毕,防水功能也就中止了。因而说鸽子是太阳鸟,它在雨中飞行归巢的能力也是有极限的。
耳覆羽
是指遮盖在耳孔外面的羽毛,通过观察耳覆羽,它不同于头部其他部位的羽毛,它会随着鸽子的状态而变化莫测,当它处于在情绪高涨,进入巅峰兴奋状态的时候,耳覆羽就会弓起,因此有鸽友比喻,赛鸽的耳覆羽就是鸽喜形于色,兴奋喜悦状态的表情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