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75%”
最近,有个中国鸽界堪称“古老”的杂交繁育方法,又被媒体“新推”,初入道的新鸽友,或许听到了还会感到很新鲜,这就是所谓75%血统,或者说“四分之三血统”的称呼,为主要内容的杂交育种“成功模式”,演绎它既好操作,又有好效果,真是物美价廉!
追溯一下,这种说法,该有近一百年的历史了。因为中国鸽界可以顺利引进外籍种鸽(真正的赛鸽),一共只有两个时期,一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再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前一时期还被抗日战争从中截断,考虑到滇缅战略公路开通,盟军的军用通信鸽小范围融入散落国内军界民间,可以理解为外血引进还是连续的。此时外血和“国血”(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信鸽或赛鸽)的杂交,是很现实很频繁的操作过程。鸽界前辈们在这个过程中,考虑出这样一种“四分之三血统比例”的。占那75%血统比例的,肯定是外血鸽——血统占比多了,外观肯定像外血,前辈们认为像外血多,竞翔能力就会好,在那个年代,也确实是这样,于是75%的模式,得到证实。因为那时的国血鸽竞翔能力很差,杂交优势难以体现,有杂交举措,也是因为外血种鸽数量有限,杂交可以比较迅速增加含外血的赛鸽数量,也是不得已的做法。
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国内赛鸽运动有个比较独特的发展时期,就是外血鸽几乎断绝了引进渠道,但是国内赛鸽运动环境宽松,有相当的自由发展空间。鸽友之间相互调剂鸽种,不断保留式繁育带有老外血赛鸽血统和特征的赛鸽,作为种鸽,提升竞翔能力不强的地方赛鸽的比赛实力。75%血统比例的杂交模式算法,应该是这段时期更加大行于世。显示赛鸽前辈们,对优质种鸽的使用繁衍和数量扩展方面,做了认真的思考研究。
可以大规模引进外籍种鸽时,这种75%算法模式,被覆盖式淹没了——既然可以方便地引进外籍种鸽,那就外血配外血罢了,强强联合,百分之百,何苦还弄个75%?可以理解。为何眼下这75%杂交“成功模式”又出现了呢?显然缘与近年来,无论是赛鸽公棚、寄养棚、还是协会俱乐部比赛,普遍感觉“不好飞”了,是那种正常条件下还要出意外结果的不好飞!原因复杂,莫衷一是。于是鸽友们想到重新寻找拾起“不死必归”的老国血鸽,与普遍的外血鸽后代杂交使用,意图战胜莫名的不好飞局面,提高各种比赛的归巢率,改善那种动辄“滑铁卢”、“黑色星期X”现象的频繁发生。
想起老“国血”顺理成章,别无选择。但是,方案是对的、方向是对的、思路是对的、手法是对的,都对,但没有简单算术那么简单。杂交有优势,直接体现在身体素质上,看得见摸得着。定向能力是否提升了,整体看会有可能,但是遗传是随机的,定向能力看不见摸不着,只能完全依赖放鸽车检验,别无他法。想用一个简单算数公式或者外观模样鉴定,就将其性能固定下来,还作为诀窍推广,在前辈,是其心可鉴;现如今,是异想天开,没有可能——我们毕竟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