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上海-张掖超远程比赛有效期刚过,空距2099公里,司放781羽,归巢18羽,归巢率2.39%。很多以前赛绩出众的大佬,这次也铩羽而归。
有人在评论区感慨:超远程不如从前了。也许确实如此,来看一组数据——
2018年上海市2000公里超远程联赛,于6月18日早上6点整放飞甘肃张掖,共计1850羽赛鸽参加,截至7月29日,共归巢22羽,归巢率为1.2%。
2014年上海市2000公里西宁超远程比赛,于6月22日早上6:40在青海西宁放飞,共计3468羽赛鸽参加,有效归巢305羽参赛鸽,归巢率为8.795%。
参赛鸽数量、归巢率确实有所减少,但并不夸张——至少近十年以来,归巢率都没超过10%。更不用说今年的归巢率甚至超过了2018年。
但作为一个赛鸽大国,每年足环发行量大几千万,只盯着这么两三千羽论成败,是不是格局太小了?
真正值得注意的是,这十年以来,超远程的赛制都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行变化或者革新,我们依旧玩着十年前的东西,紧紧攥住昔日的荣光。
要知道,传承并不等于故步自封,明明可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更好的东西,可以人为去优化比赛中的细节,但我们并没有这么做。
国外不说,就看国内。在评分机制上,是否可以借鉴四川“蓉城杯”“梅龄杯”的评分机制,不只看赛鸽本关表现,也评估一羽赛鸽多关表现、鸽舍的综合实力?
当奖励机制变得丰富、多维,不仅能调动鸽友积极性,也能筛选出一批真正有实力的名家,便于超远程鸽系的培育、弘扬,真正做到长短赛事并举、内外实力兼修。
而具体到执行层面,从集鸽等细节上均有优化空间:
比如,近年超远程的一大问题就是参赛羽数太少,而仅仅只是归巢的几十羽鸽子,很难作为大规模的鸽系繁衍传承下去,这就必然导致圈子越缩越小,进入负面循环。
那么,是不是可以与千公里的赛事联合起来,比如参加了本省千公里赛事的鸽友,可免费参加超远程比赛?先把基数提上来,待成气候再做考虑也不迟。
当然,这些年也有一些好的进步,如上海鸽协今年就举办了长距离四关赛,飞2000公里之前,先有500公里、800公里、1000公里三场赛事作为铺垫,有了前几关的训练,归巢率确实能更有把握。
这是一项好的进步,但仅凭此还不够,我们要做的更多。
虽然以上提到的这些,只是一些很粗浅的设想。它并不完善,也过于单薄。
但我只是想让大家知道,超远程不是衰败了,而是落后了!
落后的赛制,没办法吸引新时代的赛手。如果还故步自封,那么残存的昔日荣光,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倾轧在历史的车轮之下,成为旧时代的尘土。
另外,我也想说一句:无论有多少人唱衰超远程,无可厚非的一点是——在众多赛事中,只有它是我们的特色赛事。别的国家想举办,呵呵,还没这个条件呢。
比赛放飞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