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公棚没有级别,唯有收费差别。费用的高低决定了级别,这是中国的国情。公棚的好与坏,良与差,没有任何人可以断定,只有在鸽友心中明了。
公棚的生存依赖于参赛鸽友。如果参赛鸽友不认同,不参与,公棚形同虚设。如果公棚的内幕被披露了,那只有倒闭。如果赛事不公正,那就只好自行关闭。
公棚的生存依靠鸽友,鸽友是一杠杆。杠杆中心两点的高低决定了公棚的生存。因此,公棚的规模,标准,包括道德标准、社会标准、责任标准、品牌和社会印象等等至关重要。如果评定公棚,第一步,评估其章程的合理性与人性化。合理性包括集鸽羽数,收费标准,赛事奖金额度,章程的预支程度等等;第二步,评估公棚软硬件设施,周边环境、管理措施,预警措施,尤其是保证奖金承诺的愿望。评定最好有一个标准,或者是组成一个鸽友监督团,把鸽友的意见综合起来。经过公棚和鸽友合议组成小组委员会,最终评决。这个小组委员会由5—7人组成,然后主持对某个公棚进行评定,提出报告,由公棚认可并做出保证,以确保对这个公棚评估的公开性、认可性、信誉度和一致性。
公棚在制定章程时,往往左顾右盼,说明举棋不定,或者说拿不定主意,说明公棚心中无底数。公布章程的慢半拍和快半拍都是心中有数与无数的较量。因为不能预知,即不能先知先觉。如果有了一个评定基础,公棚的鸽源就不会成为问题的。因为大家会认可的。因此,假设公棚如果得了一个“AAA”的最高评级,那公棚会红火地发展下去。
公棚集鸽不足预定的羽数,信誉度必会大打折扣,即使有最大最坚强的表态,鸽友能否接受还得打一个问号。因为赛事没有进行完毕,只有观望等待。公棚一旦失言,那公棚的信用度、信誉度、认可度将会死去。因此,公棚不要有侥幸的心理。
我参赛,我评定(我实际上是参赛者们,不是个体的我)。如果是鸽友们精心评定的,精心选择的,应该说不会有失误的。参赛者是债权人,公棚市场是债务市场,如果公棚认同这个市场,不回避,不逃避责任,债务危机可化为摇钱树。公棚一旦出现状况,背后的因素往往通常被遮掩,所以不光明,不透明,不公正。如果有一个评定委员会,经常监督与沟通,可避免一些问题。
我关心,我评定。评定要公正,要从大多数鸽友的利益考虑。既要考虑公棚的利益,又要考虑参赛的利益。评定小组和被评者的关系,不是领导与被领导。评定者站在社会的角度,站在被评者的角度,站在参赛者的角度。评定者不存在“吃人嘴软”的问题,不存在利益关系,因为站在了各方面利益评定了。评定的责任就是为了办好赛事,打好本场比赛,善始善终,圆满结束。在实际操作中,要急救等方面的意见,可以做一个“模拟评级”,一般不公开,等待时机成熟了,等方面认可了评级结果加以公布。
评定小组是一个组织形式,得到各方面认可后,就可以运作。评级小组表面上是独立的,由于无资金启动,由各方面自愿支持运作。资金取决于客户,如果评定小组是长期的群众公认的组织,评级结果不会受到质疑。评级小组的风险程度则是社会责任性。评定小组对公棚虚拟债务(奖金)的评估取决于未来的参赛市场(鸽资源)。评定小组只强调发布看法和评定结果而非建议。评定小组不是操控工具,只是引导,而非故意制造混乱。评定小组的成立是有一定好处的,是为公棚和参赛者服务的。
公棚企业经过评定小组的评定,公棚市场就活了,公棚才能走公认性的渠道正常融资。评定小组实际上就是群体性的加强监管,不是公棚一方说了算,而是有了参赛者的的监管。如果公棚方和参赛方达成初步协议,评定小组在公棚市场上开展的业务就有透明度。
公棚加盟评定行列,必须入盟登记,注册公布,提高其知名度和透明度。公棚相互间的监管,群体监管,评定小组监管,三结合的形式肯定会推动中国信鸽市场向好方向发展。如果这种三结合的监管在今秋实施动作,那么,今秋公棚市场的债务危机就会得到有效的解决。如果评定小组成立了,评定公棚的事态会对公棚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公棚市场的混乱,主管部门的监管不力以及恶性竞争的结果,造成了今秋北京各公棚“吃不饱”的局面。因此,建立属于公棚市场,属于参赛市场的评定小组组织,也许能够打破这一不利于中国信鸽市场发展的局面。
一孔之见,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