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骤起,第一批北方南迁候鸟抵杭后却遭遇巨网
捕鸟巨网为何多年屡拆不止?
实习生 鲍韵如
今日早报记者 洪慧敏
凉风骤起,第一批千里迢迢从北方迁徙而来的候鸟,开始陆续飞抵杭州,而等待它们的却是一张张捕鸟大网。8月10日,本报刚刚报道了《钱塘江口巨网粘了几十只鸟尸,鸟类爱好者很着急》,有关部门也及时拆除了捕鸟网。但刚过两个星期,昨天,在钱塘江口,一只从北方飞来的泽鹬,又撞上了一张新搭的鸟网,险些丧命。
为什么捕鸟网多年屡拆不止?是什么在驱使捕鸟人顶风作案?本报记者展开调查。
捕鸟巨网拆了又搭
鸟友们很伤心
昨天,杭州“鸟友”吴志华趁着周末,去钱塘江口寻找鸟踪。
上午8点30分,在围垦19号工段的湿地内,老吴先后看到了6张鸟网,都是新搭的。
老吴有些急了,正想给早报打电话时,突然听到一声凄惨的哀鸣,一只灰白色、与鸽子差不多大小的鸟儿,一头撞上了其中一张大网。
它用力扑腾着,细密的鸟网在身上越缠越多,把它裹成一团,直至它无法动弹,鸟儿发出绝望的哀鸣……
吴志华赶紧涉水进入湿地,并用随身带的打火机,把粘在鸟脚上的线烧断。左手握住鸟的翅膀,右手一一拔掉了3根竹竿,并裹住渔网,慢慢涉水回到岸边。
然后他又向附近一个管水闸的工人借了一把剪刀,把鸟翅膀上的网线剪掉,手一松,鸟儿振翅飞走了。
接着,他找了点枯草,把这张捕鸟网付之一炬。
无独有偶,就在前一天下午,“鸟友”老宋在萧山围垦15号工段一带,毁掉了2张新搭的巨网,救下了5只野鸟,其中一只黄苇鸢已当场死亡。
但遗憾的是,昨天原地又搭起了5张巨网。
捕鸟大网为何屡拆不止?
在萧绍一带,有一句民谚:“10只跑的不如一只飞的”,意思是吃10只鸡,不如吃一只野鸟滋补。
当地一些农村,时兴给产妇送野鸭,炖了喝鲜汤下奶。在这种观念引导下,野鸟在萧绍一带非常畅销,一只野鸭能卖出数百元的高价。
在利益的驱使下,萧绍一带沿江的饭馆,以出卖此类野味来招揽顾客。当地也形成一套捕杀野鸟的办法——在平整的水塘里搭建巨网,放一些翅膀剪掉的“媒鸭”,引诱野鸟飞入陷阱。
“据初步调查,布网的一般都是贵州人,抓了一批,又来一批。”萧山林业局一位执法人员感叹。而这些捕鸟者人数不少,且大多在暗处。
同时,执法人员严重缺乏,也助长了捕鸟人的嚣张气焰。萧山林业局执法大队队长俞华曾说:“我们的人手很缺,加上司机和伙夫一共才7个兵,怎么对付得了接踵而至的捕鸟人?光拆除鸟网治标不治本,关键要抓捕鸟人。”
“鸟友”呼吁建立候鸟保护区
候鸟先遣部队正大批南来。前天,在江东大桥上,上百只金斑鴴列队翱翔。桥东面,几百只灰头麦鸡沿着江水,在翻滚的潮头上寻觅小鱼小虾。
根据浙江野鸟会调查, 从8月底开始,鹬类等形体较小的小鸟会一批批赶来。10月、11月是候鸟迁徙高潮,除了大雁、野鸭、天鹅等一批普通鸟类外,一些珍贵的濒危鸟种也常常会飞到杭州。
而杭州的“鸟友”却正在为鸟儿们的命运担忧。昨天,吴志华在钱塘江口绕了一圈,没有看到任何类似“捕杀鸟类是违法行为”的宣传牌。
有鸟友呼吁,政府要加强重视,在钱塘江口鸟类迁徙的集中区,设置候鸟保护区,投入人力财力,把打击捕鸟行为落到实处。
本报将继续关注杭州候鸟的命运。读者如果有好的杜绝设网捕鸟的办法,也可拨打早报热线85055555,一起出出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