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也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任的年代,也是怀疑的年代;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前途无量,同时又感到希望渺茫;我们一齐奔向天堂,但我们全都走向另一个方向。
——狄更斯《双城记》
郑州和平公棚出事是早晚的,既在意料之外(在有些人的意料之外,在我的意料之中),也在情理之中。不管它最终的结局如何,都不会让人产生太多的惊奇,因为它是普遍中的特殊,偶然中的必然,是整个公棚业的缩影。作为郑州本地的鸽友,我想谈一下自己对此的几点认识。
根基不牢,急功冒进。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正如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什么树上结什么果,事物的发展总要有赖以适合生存的土壤。在河南这块土地上办企业,要求你必须务实、求稳,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谈发展,这是特定的地域文化决定的。虽然它会呈现“保守”的一面,但这种“保守”对企业短期的生存及长远的发展都是必要的。
对于一个初创的企业来说,起点高不是什么坏事,但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利弊两面,高起点的目标和高起点的硬件,同时也要求你必须具备高质量的服务和高精尖的软件(即管理)与之对应,否则起点越高,就会摔得越惨。与其这样,还不如起点低一些,可以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走好每一步,尽管开始走得慢一些,却可以让以后的路走得更稳,也更远……
和平公棚正是“摔”在了自己的高起点上。
我在前年于网上看到这个公棚的有关报道,就在心里对自己说:这个棚活不过三年(或许,它还能活下去,至于活成个什么样子,就不得而知了)。果不其然,它在第二年就出事了。
我在当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第一认识就是这个公棚完全无视市场规律,即存在对一个新兴市场的介入需要三年左右这样的适应期和培育期的认知上的幼稚。在不具备管理大型企业的经验(相对其以往从事的行业而言)和一次性运作数千万资金能力的情况下,任由主观行事上档次、上规模,虽说其奖金和硬件创下本省公棚最高,却从“高起点”上狠狠地摔了下来,从其漏洞百出的比赛过程不难窥斑见豹。
个人素质,决定成败。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论是干事业还是治理国家,古人都将“修身”放在了首位。公棚作为企业,它的管理者能称为“企业家”么?没错,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家”,一个“大家”,公棚管理者就是“家长”,也只有“修身”在先,他才能“齐家”,也才能称为“家长”即企业家,所谓打铁先要自身硬。但是,公棚管理者留给我们的印象更像是以打劫为生,占山为王,以拍脑门决策的“山大王”,周围环绕着“八大金刚”,而这些人又往往成为公棚作弊时的帮凶。无论是经营理念、为人处世还是行事风格,我们的公棚管理者都和一个现代企业家对自身所要求的相差太远。
公棚从业者里不乏家族式管理的例子,和平公棚也不例外。家族式管理的长处在于能从经济上掌控公棚的“命脉”,使肥水不流外人田,其短处在于封闭自守,将有益于公棚发展的人和声音排斥在视听之外。如果缺少一个科学民主的管理机制进行制约,家族式管理的短处有可能成为其致命的弱点。
作为商海行船中的舵手,公棚从业者的决策机制和管理水平对公棚的生存及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公棚从业者的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达不到一个高端公棚所相应要求的高素质和高水平,加之周围被一些只会帮倒忙、进谗言的小人所包围,那么这个公棚距离倒下的这一天就不远了。
在此,我有一点不明白的是,某些公棚从业者为什么如此漠视一个企业的信誉?他们宁可让其倒下再“站起来”,也不愿在其倒下之前,像鸟类爱惜自己的羽毛一样去爱惜自己的信誉。既然有这样“打不垮”的顽强的“生命力”,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地爱惜自己的信誉呢?信誉难道不是一个企业的生命么?古人云:无信不立,一个不讲信誉的企业能真正“站起来”么?
体制弊端,难辞其咎。应该说,和平公棚的问题,一半出在自身,一半出在环境,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体制成为影响其生存发展的最为重要的环境因素,只要涉及公棚的话题,就绕不开体制这个因素。
河南本地的公棚几乎没有不挂“河南省信鸽协会监管”这块招牌的,但其监管的效果如何,我想不用自己说了,这是有目共睹的,和平公棚就是最好的例子。
打个比方,如果把企业比作是鱼,制度就好比是水,只有当水足够鲜活,鱼才能畅游其中,否则就会沦为死鱼。一个好的制度不仅能养活鱼,而且能让鱼活得生机勃勃,有滋有味,反之亦然。
作为半民半官性质的群众组织,信鸽协会有权力监管作为企业的公棚么?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对于公棚,信鸽协会只有指导的义务而没有监管的权力。在鸽会和公棚两者的关系中,鸽会扮演的应该是“服务者”的角色。问题的关键是,鸽会监管公棚(姑且当作鸽会有这个权力),又有谁来监管鸽会呢?因为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制度的缺陷顿时暴露无遗。作为市场主体的鸽友的作用,显然在这里是缺位的。
在权责不分,角色错位,不按市场规律办事,体制难以捋顺的情况下,公棚乱象的出现也就不可避免。在堂而皇之的所谓监管之下,公棚成为鸽会寻租,并与公棚狼狈为奸,鱼肉鸽友的腐败之地,形成鸽会吃公棚、公棚吃鸽友的恶性循环。
遗憾的是,信鸽行业的腐败未能引起高层的重视,如果能像足坛反腐那样给力,我想自上而下用力,一定能从中揪出不少又肥又大的“蛀虫”。
寂寞难耐,捧杀接棒。作为一家处于起步阶段的企业,和平公棚本应在初始的三至五年的时间里,夯实基础,苦练内功,积累经验,为将来的品牌之路做铺垫。在这个期间,作为掌门人来说,要能耐得住寂寞,不为外界的喧哗所塑造,无论这种喧哗是来自赞誉还是贬毁。当首届比赛举办成功后,和平公棚被数不清的鲜花和掌声淹没了,飘飘然,也昏昏然,仿佛身处云端的和平老板有些找不到北……显然,一个只能享受鲜花和掌声,却忍受不了寂寞的创业者,是注定干不成大事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和平公棚走到今天这一步,来自舆论的吹捧“功不可没”,它是被外界的过度关注所捧杀的。
和平公棚出事之后,前年庆功会上那些颜面光鲜的满堂座上客不知都哪里去了?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为和平公棚说话?恐怕连撇清关系都还来不及吧!它让人不能不感叹世事的无常,“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在此,我也想对报道本地公棚的朋友说上几句:不要只是一味地吹捧,岂知捧到最后便是杀!看起来是在爱护它,实际上是在坑害它,这和“溺爱”有什么分别?正所谓好心办坏事。在肯定公棚成绩的同时,也要能发现问题和指出问题,给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利于今后更好的发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然,这要比唱赞歌有难度,毕竟得罪人的事情,谁都不愿干,但你不得罪公棚,却可以得罪良知,让公棚再去害人!言语尖锐,得罪之处,请见谅。
擦亮眼睛,理性选择。作为一种异于地方赛的比赛形式,公棚赛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以往那些热衷打散赛的鸽友也纷纷弃之而改玩公棚,因为省时、省力是它的特点,无非是多付出一点金钱。
对我来说,散赛依旧是我的最爱,虽然费时、费力,但它是对种养训的全面检验,那种看着鸽子一天天长大而产生的浓厚情愫,还有看到赛鸽归巢时从天而降的独特感受,都是在公棚赛中无法体验到的,算是各有千秋吧!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我初战公棚,仅送两只,飞了个216名,另一只掉在缴费前的80公里,也算是小有斩获。虽说名次并不靠前,但毕竟进奖了,而且该公棚当天仅归巢200多羽鸽子。因此,除了高兴,还有欣慰,知足常乐!或许,这是我的运气好;或许,这是老天对我于2010年秋赛被沙门氏重创之后的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对此,本人不敢奢谈什么经验,只是想对玩公棚的鸽友简单谈一下自己较为肤浅的感受。
作为送上门的“肥肉”,要想不被那些“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打此路过,留下买路财”的“山大王”吃掉,就要避开险路,练就一双慧眼,还要谨慎小心,选对路径之后再做决定,不要被一些表面的东西所迷惑,例如章程和什么监管之类的。所谓细微之处见精神,从公棚披露细节的点点滴滴,或多或少可看出这个公棚是否是在诚心做事还是在存心“打劫”。另外,老板的为人及口碑也需要你多方了解……其中的取舍还真难用语言表达,要由每个人以悟性去感知了。
所谓兵在精而不在多,“鸽海战术”是不是就能保证在公棚赢奖面也大?我看未必,因为它只是存在于理论上的“概率”,还要放到实践里验证,而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辩证法承认我们的思维永远不能完美地反映客观现实,我们对真理的了解只能是一个无限的逼近过程。我们的认识与事实会有差距。况且,公棚赛本身就是赌博,而赌博的本质是以小博大,小赌怡性,这也正是参与赌博的乐趣所在。
以上所述皆是建立在公棚相对公平和公正的基础上(绝对公平和公正的公棚是几乎不存在的),如果离开这个基础,一切有关公棚战略和战术的雄辩及高论都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赌徒玩不过庄家,例如“和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