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博文擅长“放鸽子”,25年来斩获过百奖项
千里外他坐车归家等鸽飞回来
鸽行千里他担忧,但也从中学会了坚韧勇敢
1989年,“嗜鸽如命”的吴博文不惜向妻子借用存款买鸽,翌年他夺得中山市信鸽协会的常规赛冠军。25年来收获过百奖项的他,不忘向爱鸽人士传递“信鸽文化”。
1998年挂牌成立至今,中山市信鸽协会有150名登记会员,但像吴博文一样长期活跃的“发烧友”只有60多名。他们曾因禽流感疫情遭到市民冷眼,但他们仍坚持凌晨驱车外市训练,每月不惜投入上千元养护爱鸽。
■“鸽王”事迹:曾花半个月工资买信鸽 每月光饲料费就需上千元
走进位于中山市槎桥村的吴博文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塞满壁橱的50多个奖杯奖牌。“2007年前的50多个奖杯放不下了,只好打包收藏了。”吴博文摸着金黄信鸽模型奖杯说道。
吴博文今年40多岁,与鸽子结缘已有30年。读初中时他就开始接触鸽子,学习观赏鸽的品种和习性等知识。1989年,吴博文花半个月工资(500多元)购得第一只信鸽,开始了他的赛鸽生涯。
“信鸽需要雌雄配种,所以我每个月都会买一只,不够钱了就向老婆借存款。”吴博文说,1989年至1991年的三年,他共投入15万元搭建鸽舍和培养信鸽,堪比当年一辆小车。经过一年的训练,吴博文的信鸽在1990年获得信鸽协会组织的常规赛冠军。夺冠的满足感让他更确信其选鸽眼光,每月投入上千元饲料费成了“家常便饭”,参赛前夕每月花费甚至逾万元。
养鸽既是培养鸽子,也是培养人!
鸽苗出生8天后要上脚环,其上标有所在地区代码和编号,30天后鸽苗学会自主进食,“‘40日蹲架,60日飞天’,此后它们进入魔鬼训练期。”吴博文说,信鸽有返巢本能,刚开始将信鸽运至五千至一万米外的司放地放飞,随后根据信鸽的体能逐渐增加路程,依次通过100千米(短程)、500千米(中程)和1000千米(远程)的等级训练。养鸽人则坐车回,让鸽子自己飞回。由于信鸽往往是“裸飞”,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存在被鹰啃食、人类猎杀和强对流天气等危机,在2012年与广西钦州信鸽协会的春季PK赛上,就有数百只信鸽因暴雨延误返程,让养鸽人绷紧神经。
“为避开太阳照射,训练一般安排在清晨6点,去惠州博罗等司放地的话,要凌晨3点多出发,到江西和广西等更要提前做好行程安排。”吴博文说,比赛前一个月还要“加飞”,即傍晚4点多再飞一次。
如今吴博文拥有50多只种鸽和50多只赛鸽,这些信鸽和其“前辈”在25年间夺得上百座冠军奖杯和奖牌。吴博文说,他已收了10多名徒弟,传授养鸽经验外,还教给他们“信鸽文化”,做一个坚韧勇敢的人。
■信鸽比赛怎么比?脚环“进化”见证信鸽比赛演变
市信鸽协会会长叶润海介绍,信鸽比赛可分为“家家赛”及“公棚赛”两类。参赛信鸽的脚上会扣上统一订制的脚环,上面记录着信鸽的全国编号、年份、省份和比赛项目。信鸽被带到司放地后,“各回各家”,人们根据记录的脚环信息(路程长短、飞行线路和飞行速度等)计算成绩。
从脚环的“进化”过程,我们可窥见信鸽比赛科技含量的变迁。90年代参加“家家赛”的信鸽回巢后,人们只能打电话通知主办方,并立即骑上自行车,把信鸽带到主办方报到。如今的脚环被植入数码晶片,信鸽回巢后,只需通过感应板,比赛结束后数据库将得出比赛名次,这些高科技为参赛者带来便捷。
相关链接:
■声音:给信鸽扣“禽流感元凶”帽子不公平
记者近日接到市民投诉,称石岐区河泊大街一居民楼的顶楼养了20多只信鸽,粪便满天飞导致环境变差。此前禽流感高发时期,本报也曾报道过市民养鸽子引邻居不满的新闻。
叶润海表示,信鸽协会对成员的甄选很严格,要综合考评其环境条件、是否有专业鸽棚、是否人流密集区及是否有人投诉等内容,近年来已拒绝10多名市民递交申请。“我们从鸽苗时期开始,除养殖环境要求严格外,日常保健和防疫防菌等方面都要做足工作。”叶润海说,鸽舍一般会每天消毒清洗,此外禁止散养,如非训练或竞赛,信鸽都得待在笼子里。
叶润海补充说明,会员养的信鸽都吃无公害种子、稻谷、玉米和高粱等,平日会吃点黄泥和保健砂调节肠胃,禽流感时期还将提前注射进口疫苗。“给信鸽扣‘禽流感元凶’的帽子并不公平。”